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乃运  陈寅 《旅游》2013,(3):82-87
画家是最热心旅游的族群之一,画家的艺术离不开名胜山水和人文的滋养。但一个画家的旅游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他们都关注些什么?他们和常人的旅行有什么异同?我随京城的著名画家京开去过西藏、杭州、上海,去过南京,去过芜湖,去过孔子的故乡曲阜、去过泰山,更去过他的家乡胶州。我很想把随他一起旅行的所得所获告诉大家,因为我认定那是一种人生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他们用什么来证明自己配得上“大师”的头衔?评定“大师”的标准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书与人     
《终极之问》弗洛伊德和C·S·路易斯,前者是心理分析大师,后者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多年授课座无虚席的教授,在这本书中,他们探讨了人生的诸多终极问题:人应当有信仰吗?生命中最大的欢乐之源是什么?追求享乐是惟一的目的吗?所有的爱都是性的升华?人生的苦  相似文献   

4.
地铁对北京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十位著名摄影师开始了拍摄。他们从凌晨四点开始,到第二天凌晨四点结束;他们走进不为常人所知的地铁车辆段,又钻到了地下十几米深处的地铁施工现场。当然,他们更多的是乘坐列车,从这一站到下一站,从地铁到城铁,从地下到地面,在这条城市的动脉里游走着,记录着这座有着1300万人口的大城市里的生活片段……  相似文献   

5.
《华夏人文地理》2005,(6):48-77
地铁对北京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十位著名摄影师开始了拍摄。他们从凌晨四点开始,到第二天凌晨四点结束;他们走进不为常人所知的地铁车辆段,又钻到了地下十几米深处的地铁施工现场。当然,他们更多的是乘坐列车,从这一站到下一站,从地铁到城铁,从地下到地面,在这条城市的动脉里游走着,记录着这座有着1300万人口的大城市里的生活片段……  相似文献   

6.
你到底要拍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什么东西打动了你,让你非拍不可?今年6月30日,台湾电影大师杨德昌去世,媒体关心的,更多的是杨德昌和蔡琴的情史。在台北出席公益活动时,侯孝贤面对记者的提问,只是脸色沉郁地说了一句,"不要消费杨德昌了"。  相似文献   

7.
上语文课了,老师说:“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学大师莫泊桑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在文章中我们已经领略了大师对人物刻画的高超技艺。这节课我们不妨也做一回大师,———写一篇《我的同学》,只刻画人物形象,看看谁能把人物写活。”“大家想虚写,还是想实写?”老师卖了一个噱头给我们。孙文海问:“老师,什么是实写?什么是虚写呢?”老师说:“虚写就是你们可以想象着写。实写就是我们找些同学到讲台上来,做出不同的造型和神态,做大家的写作模特,同学们根据观察,进行写实性的描写。你们选哪种写法?”“实写,当然是实写了。”学生们一…  相似文献   

8.
后进生的帽子是谁给他们戴上的?戴着这顶帽子,他们的感觉会怎样呢?后进生从什么时候开始后进的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后进呢?他会不会因此而自暴自弃,而这自暴自弃是不是与"他暴他弃"有关呢?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年观众数已近一亿人,作为博物馆教育者来说,这一重要的变化有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呢?观众数也许只是博物馆成绩单上的一颗红星。博物馆了解那些跨进大门的几千万人吗?还有那将可能入门的几亿人?他们为什么来?他们希望得到什么?他们得到了什么?他们又以什么方式、方法寻求自己需要的东西?能够给予完整答案的博物馆可能不多。教育的使命是通过对其对象的规范影响而达到的。为了实现博物馆教育的目的,难道我们不需要认识、明确教育的对象吗?难道我们没有责任关心、研究教育的对象吗?从教育的角度,思考  相似文献   

10.
拉登、扎瓦赫里、扎卡维这三个世人皆知的恐怖头目,靠什么躲过美军和谍报机构的“天罗地网”?如今他们正躲藏在哪里呢?他们还真的有能力对美国发动新的袭击吗?家乡人又怎么看待他们呢?  相似文献   

11.
“扶桑”考证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期到过美洲吗?如果说去过美洲,那么是何时到达的?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其端的呢?他们到了“扶桑”了吗?扶桑又在什么地方呢?它是墨西哥,还是日本?很久以来,这些饶有兴味的问题吸引了全世界学者的关注,展开了长达二百余年的探讨。如今探讨得怎样了?我国学者对这些问题一向有些什么看法呢?  相似文献   

12.
正话题1什么是摄影?什么是摄影?似乎没有标准答案,就摄影词义而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摄影是用照相机拍下实物影像,通称照相,或拍电影。对此,国内外摄影界大师也都有自己的理解、观点或论断,其说不一,莫衷一是。我斗胆尝试将其定义为:"摄影是人类使用科技手段,按照主观意愿去记录、获取客观事物影像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13.
贴春联     
<正>你到过农村过年吗?你知道这趴了一窗台的农村孩子在望什么吗?告诉你,他们在望村里"秀才"写春联,他们把过年的心情望得红红的。  相似文献   

14.
大画家徐悲鸿在新中国建立后努力跟上新潮流,晚年仍是雄心勃勃进行艺术的冲刺。然而,他的代表性的巨作均为上世纪40年代以前完成的,50年代后只留下了一些素描国画及未完成的油画。是江郎才尽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在历史转换之际这位大师的心态又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5.
第6届残疾人运动会已在南京拉下帷幕。虽然,我没有亲眼目睹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精彩比赛。但我能想象得出,他们是怎样地奋勇拼搏,积极进取,英姿飒爽……也许,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成功不足为奇,无足轻重;但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所取得的成功比常人更加出色。他们跨越了常人认为不可逾越的障碍,克服了凡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与困难;他们令人敬佩,令人折服;他们身残志不残,心不残,活得精彩!因此,我不禁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四肢健  相似文献   

16.
舒哲 《文史天地》2007,(6):42-45
随着《贞观长歌》等长篇电视剧的热播,凌烟阁及其所藏24功臣画像也成了不少人议论的话题。凌烟阁是什么建筑?24位功臣倒底是些什么人,他们的主要功劳是什么?我们为读者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话题1什么是摄影?什么是摄影?似乎没有标准答案,就摄影词义而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摄影是用照相机拍下实物影像,通称照相,或拍电影。对此,国内外摄影界大师也都有自己的理解、观点或论断,其说不一,莫衷一是。我斗胆尝试将其定义为:"摄影是人类使用科技手段,按照主观意愿去记录、获取客观事物影像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18.
张宇 《神州》2011,(19):93-95
世上总是存在这么一类人,他们聪明绝顶,智力超于常人,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天才"。而他们中的一部分,特点是不会生活。他们有的将怀表当成鸡蛋来煮,有的满大街溜达只为找个合适的名字,有的从不肯换衣服,有的从  相似文献   

19.
马潇 《民俗研究》2006,(4):113-130
一、导论春节“传统”是什么样子的?从文献到文献的抄录、对内在涵义的穷索将春节变成了专家学者的“内部知识”。研究者们忽视了的问题是,所谓的春节“传统”在普通的民众当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实践形态?他们的春节实践都是整齐划一的吗?是什么导致人与人之间在春节实践上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人的春节实践是否随着时间而变化?是什么影响了这些变化?他们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和变化?本文拟使用与文献研究相别的另一种史料——口述史材料,主要以个人及其家庭实践的视角来观察1949~1989年之间的春节习俗变迁。  相似文献   

20.
文人是否都有这些不同于常人的怪呢?正是这些怪,不知害了多少有才的文人。愿我们的社会,对文人的这些怪多一些宽容吧。上世纪三十年代正值国难当头,抗日的烽火将许多向往光明的知识分子指向了红都延安,王实味、萧军、塞克和冼星海,四位个性张扬而又才华横溢的人被时代的大力聚到了一起。他们或行事乖张,或恃才傲物,在严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