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仙楼佛堂与乾隆的“养心”、“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仿养心殿而修建养性殿,其养性殿仙楼佛堂并非是为自己求得归政息养之处,而是他的养心、养性之处。本文根据清官档案所记和佛堂原状陈设,在搞清仙楼佛堂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从养性殿仙楼佛堂里的乾隆御笔诗入手并与佛堂的供奉主题相结合,阐明乾隆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心”与“性”的合一。这种境界使乾隆晚年沉迷于“勤政”与“息养”、“有为”与“无为”,“修行”与“成佛”,“内圣而外王”之中。  相似文献   

2.
朱熹的人生境界观和价值论汪高鑫,陈家骥致力于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先秦儒学的重要特征和精神实质。作为宋代新儒学集大成者,朱熹以“绍道统”、“继绝学”为己任,重新对人生哲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系统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观和人生价值论。一...  相似文献   

3.
中道思想是大乘佛教般若学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以“缘起性空”为理论前提,以“无分别”为破除执的方法,以否定“边见”,“不落二边”为核心思想,是一种不执于矛盾任何一方,最终使人达到解脱的辩证思维方法和人生智慧。中道思想在苏轼诗中多有体现,对于苏轼儒、释、道三教圆融的人格建构具有重要的整合作用,并促成了苏轼超越有无之间、不即不离、无往而不乐的人生审美化境界。  相似文献   

4.
人生的境界     
早年曾读过一文.文中将孔夫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183;为政篇》)概括为人生最重要的三个境界。言若能循序实现这三个境界.也就不枉此生了。  相似文献   

5.
申振 《黑龙江史志》2013,(19):283-283
人生的三重境界在某种程度上阐释了成功之道的普遍规律,以人生的三重境界为基础,衍生于志愿者的三重境界:出于本能的志愿、寻找平衡的过程和迷失后的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6.
帅立志先生自19岁挂牌治印起至今已整整60年,刻字艺术功底深厚,其刻字可说是达到了“从心所欲”而又“不逾矩”的境界。帅老首先是书法家,他是两届中国书协理事,其书可说是气与力浑成,潇洒飘逸。改革开放后,帅老集中精力于刻字艺术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把书法的功力融铸到刻字中去,书刻结合,使其刻字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声名远播海内外。  相似文献   

7.
郭光 《文史月刊》2007,(4):58-59
人生最美妙的境界是什么?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回答中,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创造性的劳动和对美不懈追求的过程,是那种“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渴望。  相似文献   

8.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社会现象。原始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人生和世间“一切皆苦”的基本观念出发,以追求超脱世俗、了断生死的个人解脱为最高境界。视富贵如浮云,目权位似粪土,认为政治是妨碍个人解脱的束缚,具有摆脱和超越政治的倾向。但是,另一方面,没有统治阶...  相似文献   

9.
论于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于谦生命历程,有着四种境界。这正如《石灰吟》诗所云:“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在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受过“千锤万击”的锻炼,步入仕途;在登上历史舞台之时,经受“烈火焚烧”的烤炼,铁骨铮铮;在登上历史舞台之巅,经受“粉身碎骨”的熬煎,成为人杰;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终于“留下清白”在人间,永垂史册。于谦生命历程的四种境界,是其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并具有普遍社会意义——杰出人物生命历程,多历如是四种境界。  相似文献   

10.
《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确切含义,在学术界一直处于分歧和争议状态,探讨“逍遥”的本意,也就成了研究《庄子》哲学思想必须逾越的一道门槛.而要理解“逍遥”的本意,我们必须要在《庄子·逍遥游》的“小语境”下去考察,同时也要把“逍遥”放在《庄子》三十三篇的“大语境”下去考证,在具体和全面的语境下进一步了解庄子哲学的价值取向,方可知晓庄子使用“逍遥”的真实意图,明确“逍遥”的境界.笔者认为,庄子的《逍遥游》主旨意在阐释:安于“此在”是“自由”,超越“此在”是“逍遥”.“逍遥”是“自由”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真正的“逍遥”是超越“此在”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王晓艳 《收藏家》2022,(7):57-64
《尚书·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五福”合起来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五福”中“寿”乃基础,“寿”是“五福”之首。祈盼长寿是人类普遍心理,是人类美好愿望。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寿文化,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寿文化有着漫长的产生、发展、演变历程,其内涵被不断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2.
紧张而丰富的心灵:林同济思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 ,林同济作为战国策派的重要成员 ,是以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形象出现的。事实上 ,在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中 ,林同济体现出三种境界 :国的境界、力的境界和宇宙的境界。从竞争的民族主义到尼采式的战士式人格 ,最后回归于宇宙的“天人合一” ,在他身上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丰富而紧张的心灵 :世俗与神圣的错位、“天”与“地”的紧张、功利与价值的冲突 ,这一切都构成了林同济异常复杂的内心世界。这证明了民族主义并非中国知识分子的终极价值和关怀所在。  相似文献   

13.
意象、意境、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三个范畴。三者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意象是一个趋向于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性存在,意境更侧重于境外的虚空,境界超越了审美的范畴走向了人生、宇宙。三者又在道和气这一层次上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4.
李凤山写真     
雨田 《江淮文史》2004,(6):48-55
美好是一种境界,追求是一个过程。一个人如果能用他毕生的精力去追求一种美好的境界,那么,他的人生便一定会丰富多彩、成果卓。  相似文献   

15.
蔡也 《神州》2012,(33):256-256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说的是让人争取进步,以达到比目前更好的目标和过上更好的生活;水往低处流,则少有人细细品味和研究。老子在《道德经》里写有“上善若水,水善则利万物而不争”,说的足人们在追求个人修养和较好的行为方式时,应以水的柔性、包容、甘留卑下、滋润万物而不争等特性作为参考与参照,并达到这样的境界。“上善若水”则被许多立志修善心性的文人墨客和追求最高境界善行、心境平和、包容万事的志士奉为座右铭。  相似文献   

16.
《文史月刊》2013,(12):12-14
唐朝规定,官员70岁致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退休。这个条件可以说是很宽松的。按照孔子的说法,70岁已经进入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在唐朝的时候,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估计不是很多,否则杜甫也不至于要说:“人生70古来稀。”  相似文献   

17.
人园林,是中国传统人追求人生至高精神境界的感性诠释。其美学理念是从“画境”到“意境”;其美学特征是情与景溶,天人合一;其最高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则是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8.
留点空白     
我认识的一位画家,是位丹青高手,每每为花鸟传神,替山水留韵,总能恰到好处地留些空白,这一“留”,给人以诗的想像,弦的余音。让人感到满满当当未必是艺术,简简单单方为境界。  相似文献   

19.
唐五代是道教的鼎盛时期,巴蜀地区又是道教的发源地,李珣的弟弟李玹笃信道教.时代风习、巴蜀地域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道教文化在李珣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追求“自在逍遥”的人生境界,作品中常出现与道教有关的词牌、意象.  相似文献   

20.
△李英保先生近照对于一位立志于艺术事业,执著于艺术探索的画家而言,不为名累,不为利惑,追求艺术、人生的至高境界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探索、追求的过程是艰难的、困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幸福的。李英保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陋巷,不改其志,默默在艺术的大地上辛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