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相关政策逐步完善,保护机制逐步建立,社会各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在实际非遗传承保护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秸秆扎刻"的传承与保护为例,对国家非遗项目进校园并引入高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旨在对创新性地传承保护国家非遗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装裱修复技艺""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古陶瓷修复技艺"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重点,对我国修复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名录建设、技艺保护、技艺传承、非遗成果等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修复技艺类"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所需的指导思想与路径。同时,回顾了我国修复人才培养的历程与现状,并重点探讨当前国内院校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婕  傅美婷  方舟  蔡媛 《旅游纵览》2023,(23):145-147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活态视角出发,以珠海三灶编织为例,探讨三灶编织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相关策略。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发现目前珠海三灶编织存在着技艺传承后继无人、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并从活态视角提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优化路径,为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非遗"保护模式多是基于在现有环境中采取一定手段实现"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延续。但大的"非遗"保护工程往往是通过一个社区的整体改造,营造适宜"非遗"生存和发展的情境和语境,形成"非遗"集聚社区,实现对"非遗"的集群性保护。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武器,即通过文化空间再造为"非遗"的现代生存与发展恢复适宜的空间与环境。栖霞古镇都村历史风貌恢复与非遗保护工程即以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导,试图探索对"非遗"进行集群性保护的新路径。这种探索作为一种带有风险的实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承"是近几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最多的词汇,怎样以"传承"的形式来打磨保护非遗项目呢?政府机构、NGO组织及一些社会人士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中。一项名为"公益课堂"的项目,通过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贫困学生学习传统技艺,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传承课堂,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的独特路径,让那些沉寂多年,甚至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重新走进民间、走上舞台、走入大众生活,为非遗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生长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是传承与发扬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优秀载体。而且,文化自信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传承海南黎族文化是海南增强文化自信的重点项目。本文以槟榔谷黎锦展示厅为例,从研究背景、展示馆现状、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4个方面入手,在保留原先展示方式的条件下,进行文旅融合视角下槟榔谷非遗文化展示空间交互体验实践,旨在推动海南黎锦非遗文化在槟榔谷旅游景区中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7.
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是闻名遐迩的红色圣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其中的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红色文化助力"非遗+研学"这一特色文旅融合模式,有效地推动了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非遗"研学可以提高研学旅游者非遗文化素养,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了解湖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模式,寻求促进"非遗"活化的新路径。以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例,笔者归纳出了七大文旅融合特色: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下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创新非遗研学旅游新形势、非遗资源展现新天地、研学教育多样化、互联网+激活非遗文化发展生命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再现非遗新样貌、文创产品凝聚文化内涵,以期为我国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满族说部作为国家非遗保护项目,传统的传承模式发生了改变,在当代亟需探索多种传承模式,使其更好地得到保护.除了萨满传承、家族传承等传统口头传承方式的延续,满语传承的部分恢复,静态与动态方式的传承,并且要进行教育传承和其他新型社会传承方式的探索.此外,利用互联网、动漫、旅游解说词等新的传播方式进行开发性传承,也是一种新的传承方式的创新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武媛  刘雅芬 《旅游纵览》2023,(3):106-108
近年来,全国各地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旅游业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对于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非遗文化保护意义入手,指出目前我国非遗文化保护与开发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非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于淑艳 《旅游纵览》2023,(4):133-135
非遗研学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活动,以传承文化,加强学生对于历史内涵的领悟为主要目的.本文就如何对非遗资源进行更加系统的梳理,并有效归纳海南省非遗研学旅游资源所具备的文化特点、历史内涵、空间分布等特点,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目前,非遗研学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文化资源利用率较低、研学产品转化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提出"一中心、多支点、大联动"的非遗研学基地建设,开展文化活动与旅游模式相结合,更好地带动非遗文化传承的同时,打造海南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高地,促进海南省自身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珍珍 《福建史志》2022,(5):66-70+7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无形的软实力,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区域经济突出的优势。作为“非遗”大县,永春县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重保护、轻开发的问题还明显存在。可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走“非遗+”商业融合模式、推动非遗产业集聚发展、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外非遗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推进永春可经营性非遗市场化,使之成为永春的文化品牌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法与逻辑分析法,深入了解广东省河源市现有非遗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及体育资源,进而以文旅体融合为研究视角,探索文旅体融合背景下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实践路径。文旅体融合不仅有利于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也有利于区域产业联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研究认为河源市非遗产业化路径要以非遗文化为总抓手,并依托地方资源打造文旅体产业融合示范区。在积极打造文化品牌进程中,要因地制宜选择更符合地方发展的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法与逻辑分析法,深入了解广东省河源市现有非遗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及体育资源,进而以文旅体融合为研究视角,探索文旅体融合背景下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实践路径。文旅体融合不仅有利于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也有利于区域产业联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研究认为河源市非遗产业化路径要以非遗文化为总抓手,并依托地方资源打造文旅体产业融合示范区。在积极打造文化品牌进程中,要因地制宜选择更符合地方发展的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绥化市非遗文化数量众多且种类丰富,推动非遗文化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更能充实绥化市康养旅游的可利用资源.本文以绥化市寒地黑土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分类情况为基础,提出绥化市非遗文化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的6种模式和绥化市非遗文化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建议绥化市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整合相关单位资源,打造非遗文化康养旅游精品,完善配套设施,给予政策与宣传支持,培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活化传承尤为关键。桂北地区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区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途径与实现文旅融合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分析桂北非遗传承与保护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师团队建设、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思考桂北非遗融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措施,促进桂北地区文化传承与教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即带有商品属性,其发展亦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尊重和正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属性与现代文化创意潜力,打破"断面式"保护的思维模式,允许并助推其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和生活需要的自洽性转变,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性商业化,方可实现生产性保护与"非遗"的传承和振兴。  相似文献   

17.
柳弯 《旅游纵览》2023,(13):129-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要意义。非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要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更要借助旅游开发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拓宽道路。因此,要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才能确定二者融合发展的路径。江苏省如皋市作为中国拥有丰富非遗项目城市的个案,有其独特性,但也具有大部分城市的共性,面临着文化挖掘、商品化、传播营销、观光体验等问题。本文以如皋为例,展开讨论旅游资源开发和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探寻更为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解决其中问题不仅具有个案意义,也能够为其他地区的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欢 《旅游纵览》2023,(4):111-114
我国在推进文旅融合、开发非遗文化旅游产业时,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研究深度不足、缺乏多样化的宣传形式、传统人才缺乏等.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笔者提出基于保护性原则,优化开发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策略,即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角度优化运营模式,从系统性和精细化角度创新传播路径,完善基础设施,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分类保护,采用循序渐进的活态开发方式,政府层面引导守正传承,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由此,希望能更好地守护传统文化脉络,秉承科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理念,使非遗文化在传承历史文明的过程中为游客提供更具价值的重要旅游载体,让非遗保护和旅游产业紧密融合,互惠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为全面展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成果,引导和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前后,文化部将组织开展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5月23日,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相关情况进行了发布。1700多项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据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介绍,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口号为  相似文献   

20.
在提倡全域旅游的今天,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把"诗和远方"结合在了一起,为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形成全新的资本运营模式和新的产业形态;我国的非遗资源浩若烟海,是我们文化和灵魂的"根"之所在,非遗资源与文创开发的深度结合,不仅是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抓手,也是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同时,非遗在旅游中的科学利用和创新应用,既有利于文旅融合的发展,也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