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北地区的宋金石窟,对研究宋金石窟造像活动以及宋金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和图像价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北方宋金佛教石窟、石刻艺术历史研究的空白。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陕北地区宋金石窟的分布特点、造像艺术特色略作探讨,并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郝榆东 《旅游纵览》2022,(18):114-117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发展乡村文化和公共艺术融入大众的共同需要,公共艺术有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艺术环境,增强乡村的文化凝聚力,提高人们乡村旅游的艺术体验。当下公共艺术在介入乡村建设中也存在形式单一、大众参与不足和缺乏可持续发展支撑等问题,要了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利与弊,以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公共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民间采风的基础上,对大量莆田民间版画作了初步的归纳,指出莆田民间版画虽内容多封建色彩,但在制作、印刷、用色等诸多方面对当今的版画创作仍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5.
张玉霞 《民俗研究》2010,(1):217-224
民俗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遗存,孕育并滋养了现代影视艺术。影视对民俗进行了艺术整合,民俗元素不但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提供了一种独具民俗氛围的生存环境,为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情感化的民俗事象成为一种审美意象参与叙事。由此,影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既改变了影视的叙事机制,突出了影视艺术的影像性;又削弱了影视的理性成份,提升了审美娱乐性。  相似文献   

6.
张兰芳 《民俗研究》2013,(2):129-134
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民俗艺术所赖以生存发展的各种条件都已发生改变,对于民俗艺术传播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播主体的多层级性、传播信息的丰富内涵、传播环境的嬗变与拓展、传播媒介的有效利用,对于推动民俗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静华 《民俗研究》2010,(1):207-216
民俗艺术传承人是在民俗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观念、技艺知识、行为范式三个方面的"承"与"传",体现出展演观念的现实性取向、技艺知识的地方性色彩、艺术行为的生活性操演三项特性,有能力和资格主持、参与民俗艺术的实践活动,肩负着确保其恒久延续之职能的俗民个体或群体。此界说着重显示民俗艺术传承人的内在规定性和外缘边界性,并强调: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的民俗艺术来说,其保护和发展实践应首先落脚于习俗生活语境中的传承人。  相似文献   

8.
苦水社火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因其举办时间、所处地域、古老的历史传说和独有的高高跷、太平鼓等表现形式,表现出较强的艺术性、原生性和独特性,成为当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俗艺术品。评估苦水社火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建立起与之相关的多项产品体系,形成品种覆盖效应,可使这一民俗艺术品种更好地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常樱 《收藏家》2023,(1):52-59
北宋中晚期,随着经济发展与文化下行,以磁州窑为代表的北方瓷枕装饰不再满足于稍显刻板的二方、四方连续图案,继而对生趣盎然的民间生活场景发生了兴趣,反映出普通民众对当下环境的关注与热爱。11世纪晚期,野兔与芦苇、蒲公英的固定组合成为“场景式”画面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兔”来表达对长寿、多子等祝愿,通过“芦苇”表达对“禄”的祈盼,暗示得到相关装饰器物的人将是被祝福的。同时,选择“芦苇”与“蒲公英”作为植物的代表,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对于给予他们生活最多帮助的植物的喜爱和尊重。  相似文献   

10.
李颖 《民俗研究》2016,(2):133-139
在媒介的发展推动下,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空间"发生了衍变,从着重于文化共享过程与风俗传承认同的初始意义,渐变为由媒介科技化介入之后的被表述、被干预的意义呈现。通过现代媒介传播的民俗艺术能够被媒介能动地反映与创造,而媒介技术的影像传播也造成了民俗艺术传播现场感的缺失与人际交流的淡化,媒介科技化与民俗艺术传播的互动关系将进一步促进关于民俗艺术传播"意义空间"的探寻、阐释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考古发现表明,耀州窑瓷器在五代宋金的三百余年间曾广泛传播流布于中国的广大地域,这既反映了耀州窑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又是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地域间经济、文化往来的客观体现。  相似文献   

12.
王媛  方忆 《收藏家》2013,(1):10-16
作为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建馆二十周年弱冠之礼的“宋金瓷话—~五馆馆藏瓷器精品展”,在这个金秋的季节,为世人串起宋人生活的细微末节,引领我们再次穿越,重温宋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曲石 《中原文物》2001,(6):48-61
宋、辽、金玉器是中国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皆受中原玉器的影响却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依据近年来出土的玉器实物资料,结合传世玉器,对这一时期玉器的类型、工艺、用途、鉴别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李晔 《收藏家》2013,(2):41-47
绪言 定窑古属定州,因而得名。创烧时间在唐代中期,勃兴干晚唐五代,历经北宋、金代的辉煌鼎盛,衰落干元代。在长达700余年的历史中,是中华大地上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精细白瓷窑场,并被后人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图1)。  相似文献   

15.
李晔 《收藏家》2013,(3):19-24
二.金代时期金(1115—1234年)入主中原后,于公元1153年迁都于燕,是为中都,定窑所在地中山府(定州)正处于金政权统治中心。金统治者潜心汉化,采取温和的统治手段,使中原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北宋时期,定窑的烧造工艺已经完全成熟,以刻花、印花为典型代表的艺术风格也已形成,这些都为金代定窑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金人刘祁的《归潜志》中写道:"联句亦诗中难事—余先子亦留意。主长葛簿时,与屏山、张仲杰会饮,坐中有定瓷酒瓯,因为联句,先子首唱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⑦窑址发掘资料证实,金代定窑刻花、印花白瓷的产量达到了历史高峰。  相似文献   

16.
宋金时期北石窟寺的信仰功能较唐朝已有所削弱 ,主要成为士大夫游览、会友和附近黎民百姓集会以及开展各种民俗活动的场所。本文依据宋金碑铭和题记的有关材料 ,对这一历史时期北石窟寺的文化风貌以及它对特定民族关系的折射进行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刘涛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1):102-116,159
芙蓉出水,错采镂金,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美感。在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中,这两种美感或有着境界高低的不同,这样"芙蓉出水"的宋瓷比之于"错采镂金"的明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只是这两种美感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并行不悖且互为周济与参融;"错采镂金"也同样可以透出高雅的境界,但问题在于,当它一旦异化为政治、文化统治的工具,其面目就变得暧昧可疑了。  相似文献   

18.
2005年5~6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河南中博股份有限公司住宅楼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宋金墓葬12座,均为竖穴土坑洞室墓,出土一批陶瓷器和钱币.为郑州地区宋金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张国勇 《文物春秋》2021,(1):94-96,F0003
上世纪以来,邢台市各级文物部门通过发掘、征集等方式入藏了一批宋金时期的陶瓷枕。这些陶瓷枕造型有椭圆形、如意形、银锭形、扇形等,釉彩有素白釉、白釉黑彩、绿釉、三彩釉等,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贴塑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佛学自晋宋之际开始成为一种社会化思潮,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佛教自东晋开始与政治联姻,由此开始走向全面兴盛;二是晋宋之际士人信仰多由道教转向佛教,从而为佛学社会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三是佛学与本土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从而为佛学社会化扫清了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