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地仗层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克服古建筑木构件上无地仗层彩绘保护的两个技术难点;彩绘加固,以防颜料脱落;防止彩绘表面易发黑,影响彩绘的色泽。本工作以常熟彩衣堂彩绘保护实例,采用先封堵木材中的纤维孔隙,再用改进的B-72配方(在配方中,加入了紫外线吸收剂,木材中油溶性成分固定剂PM-1,抗静电剂,防污剂SL等)进行化学加固处理,较好地克服了上述技术难点,为古建筑木构件上无地仗层彩绘的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何伟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28(3):19-24
常熟彩衣堂建筑彩画是江南地区古建筑彩画中的杰出代表,可一直存在彩画的部分色彩与传统图案用色难以对应的问题。为明确彩衣堂彩画蓝色颜料的使用情况,在前期研究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采集的样品采用光学显微镜、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彩衣堂彩画使用了蓝色有机颜料花青和矿物颜料石青,蓝色纹样处一般只有作为底色的花青残留,从而使得显现的颜色与传统图案用色无法匹配。 相似文献
3.
赵用贤宅彩绘是江苏明代无地仗层彩绘的重要遗物。为对其进行保护,采用XRD、FT-IR、EDS及视频显微镜等检测分析彩绘成分和结构层次,较为成功地解决了旧木材内油溶性成分极易因溶剂作用带出,部分彩绘上人为涂饰石灰、涂料的去除等技术难点。同时采用接近原胶粘剂性能的复合天然材料(脱色明胶和壳聚糖复配物)加固彩绘,并以溶剂型有机硅材料封护保护。结果表明,保护处理后不仅有效地延长了加固材料的寿命,同时符合可再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4.
5.
K0007号陪葬坑出土了一批青铜水禽,在其中发现了少量残存的彩绘。本文从铜禽彩绘的保护、清理、彩绘颜料分析和彩绘施彩工艺分析等方面对铜水禽彩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馆藏唐代彩绘人物俑颜料分析与修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燕玲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23(4):64-70
为确定深圳博物馆藏唐代彩绘人物俑颜料的矿物成分,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这批俑的颜料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为铅丹、朱砂;黑色颜料为无定形碳黑;白色颜料为铅白和高岭土等.同时,将其与陕西省内相关地区的彩绘陶俑或壁画颜料进行了对比,得知其所使用的颜料与后者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针对这批人物俑的保存现状,遵循最小干预等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对其实施了表面附着物清理、拼对、粘接、修复补全等保护修复技术措施,使其恢复了原有面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弦歌台又被称为绝粮祠,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呈现东西对称,现存建筑的规制为三进院落,从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戟门、大成殿、弦歌书院。大成殿作为弦歌台最核心的建筑,外观气势宏伟,彩绘精美绝伦,是我国东部地区规格较高的孔庙建筑之一。弦歌台大成殿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彩绘表面出现了褪色、龟裂、颜料脱落等多种病害,彩绘修复工作已成为当前文物保护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本工作对彩绘样本的层位和形制进行详细分析,从剖面和表面等多角度进行全面研究,发现大部分彩绘样本由内向外的结构依次为基底层、地仗层、颜料层,蓝色彩绘样本所使用的地仗层为传统的单披灰工艺,与之不同的是红色彩绘样本为无地仗彩绘,红色颜料层直接绘制于基底层上,推测这可能与时代的发展及工艺的变化有关。为了更好地服务文物进行科学保护,需要了解大成殿彩绘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等。采用超景深微观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分析、显微拉曼光谱分析等现代技术及方法,对彩绘颜料样本进行了层位结构、微观及成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制作工艺上,大成殿彩绘颜料层剖面多为两层以上叠加,是明显的重层彩绘,说明历史上至少经历过两次以上重绘。同时发现大成殿彩绘颜料层既有重... 相似文献
8.
秦俑彩绘保护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秦俑彩绘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了保护技术的研究与优化;彩绘颜料、彩绘调合剂的分析研究;秦俑彩绘图案方面的研究与重构;彩绘保护剂性能的对比等等。提出了今后这方面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水陆庵位于陕西蓝田王顺山下,庵内现存三百余平方米精美绝伦的明代彩绘泥塑,是我国泥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明代彩绘泥塑群之一。为明确水陆庵彩绘泥塑的颜料使用情况,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显微拉曼光谱仪对颜料样品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除中隔壁背面重妆区域的蓝色颜料主要成分是普鲁士蓝之外,水陆庵彩塑使用的颜料大多为矿物颜料,包括铅丹、朱砂、铁红、氯铜矿、雌黄和云母等。研究结果将为水陆庵后续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丰富关中地区明代彩绘泥塑颜料类型补充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材料及方法在江苏古建筑彩绘保护中的应用——漫谈江苏常熟严呐宅明代彩绘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熟严呐宅明代彩绘是江苏地区古建彩绘的典型代表。本文就传统材料白芨、明胶、荼皂素及传统方法如书画装裱的清洗等,在严呐宅明代彩绘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应用结果显示,这些传统材料和方法在古建彩绘保护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严呐宅彩绘保护中使用白芨和明胶加固液加固、茶皂素清洗、剥皮移植和纸纱封护等技术,未见有相关文献报道,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曲阜孔庙古建筑彩绘的特点,探讨了古建筑彩绘保护和修复方案,并针对古建筑彩绘常见的残损形式,提出了彩绘保护和修复方法,希望能够为今后古建筑彩绘的保护修复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科学认知出土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唐杨会墓彩绘颜料,本工作利用拉曼光谱和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杨会墓石棺上的有代表性的六个彩绘颜料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绿色为石绿,白色为铅白、黑色为炭黑、褐色为铅丹与密陀僧的混合颜料,红色为朱砂,粉色为铅丹与铅白的混合颜料,含铅颜料保存良好,未发现变色情况。本研究将为相关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徐州狮子山出土的彩绘陶俑进行保护,我们对陶俑本体进行了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陶俑表面进行微观形貌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化学成分;通过岩相分析,并结合XRD分析、热重和差示热分析(TG-DSC)从而推测陶俑的烧成温度;电子能谱仪(EDS)对彩绘表面颜料的进行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7种化学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对外观、颜色光泽度变化、固化物形成期、防水接触角、吸湿等温线、吸水率、抗压强度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同时,还进行了紫外光耐老化试验。试验表明,氟橡胶不仅有较好的渗透率和膜层外观及相对较强的抗压能力的优点,而且还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能。经过对狮子山出土的一尊彩绘陶俑利用氟橡胶进行保护后10多年的观察,陶俑的表面色泽、防水与接触角、颜料表面的固结强度等状态保持良好。因此,在保护彩绘陶俑方面,氟橡胶是值得考虑的一种材料。 相似文献
14.
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西汉彩绘兵马俑出现大面积严重风化褪色现象及彩绘层严重脱落、起翘,应尽快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在系统分析了该批彩绘兵马俑的病害种类及其产生原因后,通过XRD、SEM—EDS和Micro FT-IR对其彩绘颜料成分进行了分析。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个系统的修复方案,选取了合适的修复工艺及修复保护剂。结果表明,三乙氧基硅烷缩合而成的树脂胶材料对彩绘层进行回帖后,其强度有了明显的增强。经过自行研制的RFC显现加固剂处理后的彩绘颜色显现出了其古朴清晰的原貌,且颜料附着力增强。 相似文献
15.
广西富川百柱庙建筑彩绘的保护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广西富川百柱庙为明朝修建,该建筑物建筑构件的型式、彩绘、斗拱的制作技法等保留了典型的地方民族风格,是研究古代瑶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但已年久失修。为了对该建筑进行维修,特别是对建筑内彩绘进行加固修复工作,应用XRD和FT-IR方法分析了彩绘颜料层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全部为无机矿物颜料。以古建筑保存环境和彩绘层颜料化学成分为依据,通过现场实验确定用3%的Paraloid B~72丙酮溶液对彩绘层加固,结果表明该加固剂的渗透性、均匀性、加固强度都达到了对彩绘物的修复要求,加固后彩绘的颜色也较前鲜艳、明亮。 相似文献
16.
17.
任城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历史悠久,拥有许多古建筑及其附属的头门彩绘艺术。这些彩绘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出独特的风格和技法。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外部环境和人为因素导致头门彩绘受到损害。为了保护这一无价的文化遗产,本研究探索了彩绘的起源、特点、技法及其演变。同时,分析了头门彩绘的现状、损坏原因以及影响其保护的因素。在保护与修复技术方面,文章概述了现有的技术,对比了不同的修复方法,并深入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修复案例;针对任城区头门彩绘的保护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建议,旨在为未来的头门彩绘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19.
1982年6月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村的隋唐彩绘围屏石榻[1],现收藏于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1988年曾对石榻进行了修复,但修复材料因年久已老化,加之2008年发生的大地震的影响,急需对 相似文献
20.
2007年6—7月,在位于西安市长安县北里王村村东的上洛县主墓中,出土了一批色彩鲜艳的彩绘木俑。因该墓葬曾遭受早期盗扰,出土时木俑较为凌乱摆放在墓室前厅,原来的摆放位置已被扰乱。出土的彩绘木俑均有不同程度的腐朽,其中部分彩绘木俑保存较完整,部分有残缺;整体彩绘保存相对完整,局部有脱落现象。由于长期遭受墓葬环境的影响,所有的彩绘木俑出土时都处于亚饱水状态,而且机械强度较低,没有彩绘或彩绘脱落部位的木胎外观变黄、变脆。这批木俑的木俑颜色鲜艳、姿态各异,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研究明代民间的宗教信仰,以及葬丧习俗也颇有裨益。为了保护这批珍贵的文物,通过对比试验研究,采用自然脱水法使其脱水定形。使用3%PrimalAC33的水溶液对其彩绘层进行加固保护。同时,在保护处理的过程中,通过显微观察以及一些科学分析手段,对这批木俑的制作方法、装饰材料及工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