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0月28~30日",骆驼墩文化论坛——骆驼墩文化遗存与太湖西部史前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宜兴召开。会议围绕"骆驼墩文化命名"问题展开讨论,对骆驼墩遗址的发现,骆驼墩文化遗存的性质及内涵、学术意义、价值定位、文化交流、保护利用进行了界定,提出建议;并就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划分及其标准,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2.
段培斌 《文物世界》2007,(5):23-24,30
考古学中的“文化”不同于一般人文科学研究中的“文化”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物质文化,即“在一定时间、地域内,有着共同特征的一群物质遗存”。这就规定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必然是不同时期遗留下来的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实物。特定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考古学应当区别于其他学科,应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否则,研究的方向与目的就会模糊不清,考古学研究也就不能从其学科本身的角度出发去揭示隐藏在物质遗存背后的人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磁山文化分布范围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磁山文化是在太行山东麓地区发现的较重要的原始文化,关于这一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少学者详述。本文在回顾了磁山文化分布范围的研究史和对与磁山文化同时期的考古学遗存进行文化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磁山文化是一相对单纯并特征明显的考古学文化,其分布范围主要只集中在冀南地区的河流域,而分布在冀中地区拒马河、大清河流域的一些与磁山文化相似的遗存不属于磁山文化范畴之内。磁山文化分布特点也成为太行山东麓地区史前文化自始至终未形成独立的、连续发展的文化区的最初表象之一。  相似文献   

4.
2010年以来,在内蒙古高原南部相继发现了内蒙古化德裕民、四麻沟遗址、镶黄旗乃仁陶勒盖遗址、河北康保兴隆遗址、尚义四台遗址、崇礼邓槽沟梁遗址等文化遗存。其中,裕民、四麻沟、乃仁陶勒盖、兴隆文化遗存是以麻点纹圜底釜、筒形罐为代表的裕民文化,距今8600—7000年。邓槽沟梁和四台遗址是以素面大口筒形罐、小平底弧腹筒形罐为代表的四台文化,距今7740—7650年。两支考古学文化面貌独特,与周边发现的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明显不同,为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5.
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建 《南方文物》2006,(4):9-11
本文所指的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按时间先后为良渚文化晚期、以鱼鳍足鼎及细颈鬶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和广富林文化。自1999年末以来,这一阶段的考古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首先是基本确立了该地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因其首先在上海松江的广富林遗址被辨识出来所以命名为广  相似文献   

6.
梁云  安婷宇 《江汉考古》2023,(6):120-130
“考古学文化”本质上是对考古遗存的一种群体性分类,与古代族群有着复杂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葬俗来区分一个考古学文化内的不同族群,也可以通过葬俗的一致性来确认使用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同一族群。考古学文化各方面要素与族属的关联性,葬俗最强,陶器次之,铜礼器又次之,武器、工具最弱,葬俗在考古学文化族属研究中有很强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骆驼墩遗址的发掘确立了骆驼墩文化遗存的存在,骆驼墩文化遗存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新类型。根据其自身的文化特征、相对的年代跨度、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同类遗址的空间分布,可将以平底釜为主要特征的骆驼墩文化遗存命名为骆驼墩文化。骆驼墩文化在其存在的时间段内,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以及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都有密切的交流。骆驼墩文化的发现,填补了环太湖西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深入研究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及长江下游古代文明的进程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俞伟超考古学思想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考古学解释体系的初步探索;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文献与实物的二重证据推定;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技术、社会和观念的三重解读以及以此为方法论核心的考古学新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的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入手,分析了学术界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不一致、时代命名与族别命名的交又与相混的现象,以及考古学研究中对考古学文化与族文化的使用现状。考古学文化与族文化密切相关,但二者有许多不同。目前考古学研究对族文化的两种通用方法,应对之作以严格、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许宏 《四川文物》2022,(6):58-66
长期以来,围绕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以及相关文化遗存的命名问题,中国学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三星堆遗址先秦时期遗存从最初被归为一个文化类型,到后来被分为二至四个考古学文化,经历了分分合合的整合认知过程。三星堆文化早期遗存应属新石器时代,而不属于青铜时代。三星堆遗址祭祀区8个器物坑是迄今所知成都平原青铜时代最早的遗存,就目前的认识,其年代不早于距今3200年。因而,将原三星堆文化早期遗存析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月亮湾文化”的建议是合适的。此外,原来被划归三星堆文化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器物坑,和被划归为十二桥文化的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遗存前后相继,具有相同的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将其作为成都平原最早的青铜文明,命名为“三星堆—金沙文化”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人地关系机理研究对于当代人类应对面临的各种环境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人类诞生以来的文化遗存和与人类有过直接和间接关系的自然遗存 ,这决定了考古学在人地关系研究领域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淳 《南方文物》2011,(2):78-84,76
陈淳先生的《考古学的范例变更与概念重构》,由考古学的学术目标开始,对研究对象、学术术语、方法等的要求,以及整个学科的操作方法及其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借用库恩的范式说、福柯的知识型和特里格的发展阶段等视角下的科学或者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将我国考古学也归入国际考古学范例发展的特定范式或者知识型与阶段,他的大致判断是,当下的中国考古学主流是文化历史考古学,相当于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流行的范式。更有启发的是,陈淳先生还梳理了西方考古学在六十年代之后的范例变革,并同样进行了批评性反思,尤其是对当下中国学者关心较多的以功能论与过程论、系统论作为主导性话语的新考古学进行了辨析。新考古学的独特之处是不再将文化看作是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一群遗存或者器物组合,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复杂系统,并认为可以从这种系统的运转来解释文化变迁,进而与当时其他社会科学相呼应,提出认识人类文化发展动力学法则的宏伟目标。陈先生认为,中国考古的主流在本质上主要关心的是古代遗存的时空谱系,当然也进行了诸如族群、社会发展阶段等诸多研究尝试,但是总体上仍然是以地层学与类型学为主导的区系类型排比关联与历史复原。以环境考古学和聚落...  相似文献   

13.
在有关社会历史的考古学研究中,考古学文化集中揭示的是以物质形态为核心的地域文化,而构成特定人类共同体及其文化的核心却在于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文化方面.考古学文化中的聚落遗存虽是探讨人类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但也无法完全克服考古资料的模糊性特征,尤其是民族考古学研究还需密切关注文献资料的模糊性与局限性.相对而言,考古资料的物质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特点,使得考古学文化在社会历史的宏观性和长时段性(过程)研究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考古学的性别化研究是相当晚近的现象。本文回顾性别考古学发展的三个阶段,重点介绍当代欧美性别考古学的研究模式,并简要评述了我国性别考古学的发展现状。性别考古学是当前考古学重要议题之一,不应被中国考古学家所忽略和淡忘;多角度解释考古遗存有助于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东夷文化是指以山东地区为中心的海岱地区自新石器时代至周代的考古学文化,它有产生、发展、繁荣和消亡的过程,同时又有融合和传播的过程。在融合、传播的过程中,对日本绳纹文化、弥生文化遗存,无论遗址、聚落、墓葬形制、稻作农业、习俗诸方面,还是制陶工艺、器表装饰风格以及陶器、石器的形制等方面都与东夷文化有密切关系。东夷文化和日本考古学文化都是世界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共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考古学是研究过去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遗存物,并通过这些物化的人类活动证据,观察、研究和复原古代人类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考古学从来就十分注重相关的自然遗存与人类化遗存的关系。考古可以发现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古代遗存现象,这些现象既可能是化的也可能是自然的。这些现象还有可能涉及人与自然的各个方面。通过考古发现的自然现象,也一定能够与人类化现象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考古学研究中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示,这也是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研究的一个尤为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挹娄、靺鞨的关系,一直被学界讨论,但是文献史籍记载简略,很多地方互相矛盾、说法不一,使廓清这一问题的过程产生了很多麻烦,甚至只凭史料方面的努力,无法明确这一问题。从考古学的角度,利用考古学材料结合文献史籍的记载和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挹娄、靺鞨文化分布区内的考古学遗存作了梳理,阐述了对文献所称挹娄、靺鞨的理解,进而对二者间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正石峡遗址经过多年发掘和研究,发现自下而上含有四个时期文化遗存,即石峡第一期文化、石峡第二期文化、石峡第三期文化、石峡第四期文化,年代从距今5500多年至2500年前后。本文详细介绍第二期即石峡文化的内涵、特征、年代和分期,从考古学文化定义论证石峡文化是岭南史前考古学文化的重大发现,有着重要意义。一、石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石峡遗址位于韶关市曲江县(区)马坝镇西  相似文献   

19.
试论赵宝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次一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二重要遗存分析三分期与年代四赵宝沟文化的渊源赵宝沟文化是分布于燕山南北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确立以后,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分布范围、文化属性、陶器分期、类型划  相似文献   

20.
CONTEXT方法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ONTEXT方法所体现的考古遗存只能在其特定的环境中被解释的原则、从遗存中尽量获取更多信息的种种手段、以广阔的思路去判断材料的价值以及规范化的记录体系都对当前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