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4年4月北票市文物管理所抢救发掘了一座土圹石椁墓,木棺内仰身直肢葬一成年男性。随葬了3件陶器,均为泥质灰陶,分别为陶罐、陶壶、陶钵。陶壶和陶钵口沿都有残损,陶钵有锔孔。从墓葬形制及出土陶器看此墓的年代应不早于北燕。这是首次在北票市区内发现的三燕时期的墓葬。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一些近海地区的原始氏族墓葬中,死者头部复盖红陶钵的葬俗甚为流行。其中有些墓葬的死者均为头向朝东的仰身直肢葬,作者对这两种葬俗的来历和含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试论川西石棺葬文化与辛店文化及“唐汪式”陶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石棺葬又称版岩葬。这类墓葬最初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发现于岷江上游的汶川、理县、茂汶等地,因其葬制和随葬的陶器形制新异特殊,为其他地区所不见,曾命名为“版岩葬文化”或石棺葬文化。前几年,虽然有人提出石棺葬文化的命名中,“石棺”一词容易和汉代石棺相混淆,建议使用“版岩葬文化”一词,但就目前考古界已较习惯使用石棺葬文化一词来说,石棺葬文化这一命名已为大家所接受。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和发掘的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4.
李梅田  李童 《江汉考古》2019,(4):95-103
招魂葬主要盛行于东晋和唐代,是一种针对非正常死亡而遗体不可得者的特殊葬式,以特殊方式体现了墓葬的藏形和安魂功能。墓葬功能的改变是招魂葬出现的重要原因,汉代以后墓葬和宗庙、祠堂一样成为安魂之所,墓葬既可藏形,亦可安魂。招魂葬在图像配置、礼仪空间以及墓志等方面存在一些有意而为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周健 《考古与文物》2019,(3):95-101
卧虎湾西汉早期墓葬M103出土玉覆面及玉鞋的组合,不见于以往的考古发现。本文通过对西汉早期出土玉覆面、局部玉衣及玉衣的墓葬中出土器物的组合关系、墓葬等级及玉覆面形制的对比,可以看出只出土玉覆面的墓葬等级相对较低,局部玉衣和玉衣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可能在玉衣形成的初期就是存在的,两者并不具备明显的先后关系。卧虎湾墓地出土的玉覆面及玉鞋,正是由于墓葬等级的限制而采取的减省做法。而局部玉衣之所以在头部、手部及脚部重点用玉,因为受到先秦两汉时期丧葬仪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寺门口东吴墓是马鞍山地区发现的又一座东吴时期重要墓葬,其独特的祔葬形制为本地区仅见,也是至今发现唯一一座侧室葬人的墓葬。根据墓葬的实物资料,并结合发掘的原始记录,本文对该墓葬的形制等方面,谈一些新的认识。同时,依据现有史料,通过对所见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发表的六朝时期祔葬墓材料的梳理,就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朝时期这一特殊葬俗的墓葬形制,进行类型学方面的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博》2021,(2)
为配合清凉山居建设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西安南郊上塔坡村北侧发掘古墓葬223座,其中有10座汉墓为竖穴墓道土洞墓,葬具为单棺或一棺一椁,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以鼎、盒、钫等陶礼器和罐、缶、钵等日用陶器为主,并出土陶璧。这批汉墓的发现,可为当时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8.
2005~200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四次发掘了鹤壁刘庄遗址,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时代晚期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和下七垣文化墓地。墓地基本完整揭露,发现墓葬338座。本文拟从墓地选址、墓葬布局、墓葬形制与结构、葬式葬具、随葬品组合、特殊葬俗等几个方面对其葬俗葬制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以期裨益于夏代中原地区下七垣文化考古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于2009年对汉源县市荣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现商周时期、汉代、宋代的灰坑、卵石坑等遗迹共11处,出土石刮削器、石镞、陶高柄豆、陶平底罐、陶钵等器物;清理战国至两汉间的墓葬24座,墓葬形制包括瓮棺葬、土坑墓、砖室墓等,出土石镞、青铜鍪、铁釜、陶俑等。  相似文献   

10.
皈家堡遗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双河乡杨柳村,地处盐源盆地东南缘杨柳河西岸的二级阶地上,西北距老龙头墓地约3.5公里。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4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以东西向为主,无葬具,多随葬陶器,有罐、壶、瓶、钵、杯等。根据陶器的组合、形态和纹饰特征,墓葬可分为四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批墓葬的葬俗及部分器物特征与四川西昌大厂、新庄、礼州等遗址发现的土坑墓接近,它们可能源于同一文化传统,其与澜沧江中下游、金沙江中游等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也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翟霖林 《文博》2012,(1):15-18
鱼化寨遗址发掘了一批仰韶文化瓮棺葬墓,极大地丰富了仰韶文化墓葬的材料。通过分析,认为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在放入墓葬之前应该全部为实用器,不存在为埋葬而专门制作的葬具或明器;特殊的多重棺结构可能是棺椁制度的萌芽,"同穴异棺"的葬俗则丰富了我们对仰韶文化早期瓮棺葬墓的认识。仰韶文化晚期墓葬的发现反映出仰韶文化时期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2.
在贵州赫章县可乐墓地的乙类墓葬中,约有一成的墓葬采用"套头葬"或其他特殊的葬式。采用这些特殊的葬式在国内同期遗存中目前仅在可乐发现。可乐墓地乙类墓中的25座套头葬及其6座采用特殊葬式的墓葬,其墓主人的身份极有可能是军官或是武士这一类别,其身份与宗教似无太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瓮棺葬出现于大坨头文化时期,并在战国秦汉时期广泛流行。按墓葬的年代,大致可分为五期,大坨头文化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西汉时期、新莽到东汉早期。瓮棺葬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北京地区战国秦汉城址的考古发现较为一致。从被葬者的构成和葬具来看,儿童瓮棺葬和成人瓮棺葬有明显的区别,尤其特别的是路县故城考古发现成人瓮棺葬,还发现瓮棺葬埋入道路等特殊葬俗,为探讨战国秦汉时期北京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谭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天门县石河镇西北1.5公里处,总面积约十五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2—3米。一九八二年上半年,湖北省博物馆会同天门县文化馆对谭家岭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一百三十七平方米,发现红陶系文化遗存、屈家岭文化遗存、石家河文化遗存三个阶段的文化堆积,并揭露出残房基墓遗迹二座,墓葬(包括瓮棺葬)十八座,灰坑十个,出土大量陶、石器。现简要报导如下:红陶系遗存为早期堆积,文化层极薄,  相似文献   

15.
高庄遗址     
正高庄遗址位于三岔镇米家川行政村高庄自然村的高庄梁上。分布范围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41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2米,发现灰坑2个、墓葬1个、窑址1个。采集到陶器、石器和骨器共52件。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蛙纹钵、盆,泥质红陶钵、盆、尖底瓶等残片;另有常山下层文化夹砂红陶罐,周代泥质灰陶壶等残片。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6.
金连玉 《四川文物》2023,(1):68-77+120
相较唐代高等级官员集中葬于两京地区,其他地区发现的官员墓葬基本以县官一级为主,两宋时期官员无论官品高低,均未集中埋葬于某地,墓葬面貌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官员墓葬分布看似杂乱无章,但通过对墓主人籍贯、出仕经历、埋葬区域等信息的梳理,仍可看出其墓葬选址存在一定规律,基本以归葬原籍祖茔为主,部分或葬于游宦之地,或葬于寓居之所,墓葬分布总体来看并不集中。结合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推测宋代帝陵陪葬制度的变化、族葬习俗的兴盛,以及政治、地理、风水、战乱等因素,均对唐宋官员墓葬选址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2008,(11)
2006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共发现中小型墓葬400余座,并试掘了7座墓葬。其中IM25、IIIM1葬具均为一棺一椁,且均随葬铜鼎3件及甗、剑各1件,以及其他石玉器、陶器和铜器。在IM25的棺椁内,还出土了120余件大小不等的石圭。IIIM1的墓室内葬车,在春秋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发掘者推测IM25的年代为春秋中期偏晚阶段,IIIM1的年代为春秋晚期。  相似文献   

18.
<正>2012年,青岛市城阳区崂山西麓的安乐社区在实施旧村改造时发现一座墓葬。2012年11月~2013年1月,青岛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葬及周边范围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墓葬16座,另有灰坑3个、水井1处。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部分墓底有带殉狗的腰坑或脚坑。葬具均已腐朽,根据灰痕等迹象,推测大部分墓葬的葬具为一棺一椁。墓主骨架亦朽,可观察到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填土均较硬,应是经过夯打。葬2012月2013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太湖地区的越国,是南方百越民族中最为强大的一支--于越族所建立的国家。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越国历史文化有着许多独特内容,如越国上层贵族墓葬的葬制葬俗等。近年的考古调查发掘新资料及相关的研究探索揭示,墓上堆筑长方形覆斗状封土、使用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岩坑)木椁墓制、墓外较普遍地设置陪葬器物坑以及完全用仿青铜原始瓷或硬陶的礼器与乐器代替青铜礼乐器随葬等,都是越国贵族墓葬葬制葬俗中颇具特色的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室葬俗延续的时间非常久远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 ,直至近现代的某些少数民族中仍旧流行。兴隆洼遗址和查海遗址均发现有居室墓葬 ,这说明居室葬并非某一遗址的独特现象 ,而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居室墓在室内的位置比较固定 ,通常一座房址内仅埋有一座居室墓葬。兴隆洼遗址共发现居室墓葬 30余座 ,查海遗址仅发现有 6座。居室葬代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埋葬制度 ,具有浓重的宗教祭祀意义。少数人物因生前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或死因特殊 ,死后被埋在室内 ,成为生者崇拜、祭祀的对象。兴隆洼文化的居室葬俗对辽西地区后来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