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8~12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M40进行了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两椁一棺,带墓道,平面呈"甲"字形,填土中有人骨以及大量马、牛、羊、猪、狗等动物头骨,墓内出土鼎、豆、簋、壶、盘、盨、灯等陶礼器,以及大量的滑石饰件、玛瑙器、铜器等,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相似文献   

2.
2012年9~12月,东大杖子墓地联合考古队对M47进行了发掘,该墓葬为竖穴土坑木椁墓,两椁一棺,填土中有人骨以及大量马、牛、羊、猪、狗等动物头骨,墓内出土鼎、簋、豆、匜、罐、盨、盆、牛尊等仿铜陶礼器,以及玉器、玛瑙器、铜器等,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3.
4.
为了制定山西省万荣县寿圣寺塔的保护规划方案,需制作具有真实纹理的三维模型,但砖塔等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三维重建难度很大,制作成本一直很高。为此,本研究运用无人机拍摄和地面拍摄多视角影像的技术,制作寿圣寺塔的三维模型,生成各个立面的正射影像图,量算砖塔的高度、宽度等尺寸数据,为这类文物的三维重建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考古调查、发掘与文物保护现场往往包含有建筑基址、墓葬、水系等遗迹,高低起伏很大,表面情况非常复杂。有时需要使用无人机拍摄与地面拍摄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多视角影像,制作文化遗产的三维模型,才能全面记录考古现场的空间信息。出土的可移动文物形态千变万化,色彩多种多样,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拍摄多视角影像,生成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各种文化遗产的三维模型为后续发掘报告整理、考古学研究、博物馆展示等奠定了丰厚的材料基础。而低成本、易操作的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将会在考古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中得到迅速、广泛、深入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由于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具有数据采集方便灵活、硬件成本低、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因此,选用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对张家界市博物馆明代铜佛像进行三维建模。通过描述佛像立面与空心底部的影像采集,再应用Agisoft PhotoScan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的过程;从控制点的三维坐标与误差数值、模型成像与影像图的误差分析,得出佛像三维模型的精度误差微小的结论,证明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模型成像清晰的特点。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相比较,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具有成本费用低、工作流程高效简捷的优势,更适合在文物工作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石窟摩崖造像的野外调查、测绘技术长久以来都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原因有二,一是参与调查人员的专业分歧;二是野外测绘技术落后。调查人员专业合理配置在调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利用摄影测量技术、光栅三维扫描技术等数字技术的辅助,在田野考古规范的指导之下,结合传统的调查测绘方法,针对复杂的龛窟的测绘方法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8.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系庞大、内容繁杂,数字化三维重建是保存、管理文物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文化传承意义深远。相比于三维激光扫描、结构光技术等在成本和效率方面都有待改进的现有方法,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确保低成本、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满足数据的精度要求和详细程度。如何应用摄影测量技术对文物进行高效三维重建,实现纹理、部件、结构的精细化描述,并综合管理文物以便线上欣赏、未来修复与辅助断代,对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 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视觉的三维建模方案,分为明清家具分层管理体系构建、高效率数据采集与精细化三维重建、高精度三维数字文化档案建设三步。首先针对明清家具的文化特点,从类别、纹饰、部件出发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构建独特编码体系;其次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提出了对明清家具进行非接触数据采集的低成本高效率方法,进行高精度三维重建;再次从三维信息中提取家具纹饰、部件、结构特征,以编码为依据建立索引,为三维数字文化档案的建设提供信息基础;最后设计分层索引结构,建设高精度数字文化档案,搭建互联网共享平台进行展示。 以100套明清古家具袖珍模型为实例进行精细化数字建模,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将模型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别,完成了文物要素提取、分类体系搭建、属性信息管理与索引结构设计,构建了历史文化和三维模型融合的数字文化档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视觉的非接触视觉处理算法能够实现高精度三维重建,提出的技术方案能够保留模型的细节程度,并且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对文物类别、部件、纹饰的属性管理与索引架构能有效管理文化信息,数字文化档案兼具科技、人文与传统美学,满足文物保护需求。明清家具三维数字文化档案可用于古家具的研究,有利于中国古代家具工艺的传承,而其中对于家具的历史年代的介绍鉴别能够辅助断代。下一步将考虑运用人工智能对家具纹饰和部件进行元素组合,生成个性化定制家具。同时将完善技术方案,应用范围拓展至小型文物,支撑数字博物馆建设。  相似文献   

9.
烫样是研究清代皇家建筑的珍贵文物,为配合文物信息数字化工作的开展,针对烫样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综合考虑多种数据采集方法的特点及烫样数字化记录的难点后,选择使用手持式三维扫描仪与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烫样的基础数据采集,并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流程。与此同时,针对成果可能的应用方式做了些许尝试,且为数据的后期维护与进一步利用拟定了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保应用研究中引入了三维扫描技术。通过对秦兵马俑一号坑陶俑的扫描实例,介绍了一套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文物真三维模型的基本流程及方法,并通过文物真三维数据管理系统对模型进行展示、分析与研究。文物真三维数据模型的建立,使全面观察研究、再现和重建遗迹及文物成为可能,为文物的数字化展示、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文物鉴赏以及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秦始皇帝陵地区考古地层的三维空间关系,并为后期考古工作中空间数据挖掘做准备,借鉴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提出了考古地层三维建模方法。基于探孔数据构建了考古地层三维模型。该模型清楚地展示了秦始皇帝陵地区考古地层的三维空间关系,为田野考古数字化工作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结构稳定性是评估文物安全的重要方面。三星堆二号坑出土1号青铜树体量庞大、结构复杂,且存在腐蚀、裂纹等危险因素,为了充分记录、评估其保存状况,本研究在原始几何形状和内部构造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建立其几何模型和数值模型,并估算出青铜神树的质量分布和质心位置等无法实地测量的数据,并使用有限元方法,从应力和位移的角度分析青铜树的静置状态下的安全性。经过有限元模拟和材料力学简化计算,发现龙身和树干连接处、树枝根部应力较大,是易受损区域。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全站仪测绘数据,并借助矢量三维建模软件Rhinoceros对古遗址地层堆积和遗迹单位进行可视化的三维模型复原技术。基于该技术所建立的遗址三维模型,可实现对其任意位置、任意方向地层剖面图以及其他空间信息的提取,使"典型剖面"所呈现的层位信息更具代表性。所建立的三维模型及数据库,可为以后的遗址保护、复原、展示及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谢项杰 《神州》2011,(8S):96-96
随着CAD技术的发展,我国新一代创新三维CAD设计软件“CAXA实体设计”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对这款软件中三维球定位控制的方法与技巧展开解析,希望能给设计者带来更多的实用性和方便性。三维球定位控制是该软件优点之一,主要是可缩短设计时间,提高设计精度,从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在大数据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被旅游业广泛运用,旅游业第三方服务平台可以自动发布相关实时旅游信息供国内外游客获取。这为基于百度指数研究国内外游客的变化与游客需求量的变动及其规律提供了全新的视野。本文将通过百度数据筛选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旅游主题密切相关的4个关键词,并通过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对未来拉萨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进行建模和预测,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为拉萨旅游业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鹏丽  李育 《人文地理》2015,30(5):65-70
以兰州市为例,使用ASTER 30米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并提取了兰州市周边所有地名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地名,主要地名类型有:滩、坪、台、山、沟、湾、屲(洼)、岭、岘、梁、岗、咀等;通过地名与地貌分析,发现兰州地名命名及分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兰州市的地形地貌,且兰州地名类型的分布随高程呈现出一定规律;每一高程面上的地名数量与该高程面上兰州市的面积变化并没形成对应关系,在1800-1900 m、2100-2800 m高程,地名数量与面积对应较好;通过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地名命名系统和地貌之间的关系,说明在我国文化地理及自然地理等学科的发展中具有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8.
张忠奎 《神州》2012,(33):78-78
《模型设计与制作》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更好的实施课程全面建设与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从日常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从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入手,在课前准备、教学安排、实践环节等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造物选材,巧适工艺",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为主线,加强对学生实践性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从而使课程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