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上半叶,烟草是河南经济作物的一大特色。期间,河南烟草生产迅速发展,形成了烟草种植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并成为全国三大烤烟产区之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南农业单一的种植结构;同时,河南烟草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满足了国内外卷烟加工工业的市场需求,而且还扩展了河南农村市场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烟草集散市场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烟草运销格局也因铁路运输方式的出现而发生重大变化。近代河南烟草的产销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且刺激了河南金融业的发展,并推动了豫中城镇的近代化进程,对河南乃至华北农村的近代社会转型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卢昉 《沧桑》2010,(5):123-124
粮食作物种植是农业中最基础的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粮食作物商品化有了长足发展。粮食作物商品率的提高给中国近代农业、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河南植棉业发展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区域 ,在农作物的种植中 ,棉花引进的时间虽然很早却长期不占主要地位。甲午战争后 ,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扩大 ,新式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等因素的影响 ,棉花种植有了相当发展。这一方面为传统农业注入了商品化发展的活力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和传统手工业、近代工业乃至整个河南经济产生了互动关系。  一、河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 ,植棉业在河南农业经济中总的发展态势是上升和增加的。根据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可以甲午战争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甲午战争前 ,是时断时续的缓慢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曾长期种植鸦片。对于这个问题,过 去学术界很少进行研究。本文将中国近代的鸦片种植划分为 三个阶段,着重论述了鸦片战争前后的鸦片种植、清代末期的 鸦片种植和民国时期的鸦片种植,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鸦片 种植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认为中国近代的鸦片种植在总 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分布区域越 来越广,极大的冲击了农业生产,加深了中国近代的农业危 机。  相似文献   

5.
宋元之际棉花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得到了初步发展,逐渐替代桑蚕业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明清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由于棉种的改良与推广,国内近代机器纱厂的勃兴和华北日益加深的农业危机,尤其是华北近代铁路网的兴建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华北地区植棉业迅速发展,棉田面积与原棉产量大幅度增加,并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趋势,一些棉花生产专业区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6.
由郑庆乎,岳琛编写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一书最近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十二章,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诸种现象,特点,实质,诸如帝国主义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土地所有制的结构、特征,近代农业的经营形式,生产力状况,地租剥削,农民的赋税负担,以及近代农产商品化的发展,农业人口问题等等作了较为全面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植茶业的盛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是我国种植历史悠久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一项传统的大宗出口农产品,而在近代,它却经历了剧烈的盛衰变化,透过这种盛衰变化,有助于加深了解近代中外经济交往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除虫菊是近代日本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甲午战败后,中国在“以日为师”的背景下认识并零星引种了作为日本新兴农业经济产物的除虫菊。五四运动爆发后,国内商人借助抵制日货的时机,将除虫菊鼓吹成可“杜塞漏卮”的“厚利”农业经济作物,提倡国人种植,以取代日货,开启了除虫菊商业种植的浪潮。“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为从经济上抵抗日本,赋予了除虫菊“经济抗日”的使命和意义,大力提倡种植,获得各方的广泛响应,国内除虫菊的种植规模日盛。然而,抗战的全面爆发,不仅使除虫菊种植业和相关制造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而且使得其“经济抗日”的使命失去了实际意义,从此一蹶不振。除虫菊原本只是颇具杀虫效力的菊科植物,但其引种与推广历程却是近代民族危机下中国从经济上反抗日本侵略的期许与努力在植物上的展现与缩影。  相似文献   

9.
近代随着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城镇市场网络体系格局的形成,有力地冲破了原先分散、狭隘、封闭的自然经济区的格局,为近代广西城镇商品流通网络的构建奠定了基本的空间架构范围.文章通过以谷米、桐油两种商品为例,考察近代广西境内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认为近代以来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广西城镇市场间的商品流通日趋频繁而广泛,逐渐演化并形成...  相似文献   

10.
近代华北的花生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后 ,巨大的需求刺激了花生种植和贸易的发展 ,其运销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烟台、青岛、天津和上海四个以内地中小市场为依托、以港口为龙头的外向型运销体系逐渐形成 ,从而推动了近代港口城市与腹地之间的商品交流 ,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山东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量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总体减少。在农村经济普遍衰落的大环境下,农作物价格大幅下降,打击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地价随之跌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和粮作农田的跌价互为因果,是一系列的连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清代安徽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经济作物在安徽农业生产中占有一定的席位。清代前期,安徽的经济作物构成主要是茶叶、棉花、油菜、大豆、麻类作物、烟草等。清代后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和国外市场的影响,茶叶的生产受到严重打击,产量下降,而鸦片却得以大面积的种植;同时,烟草种植也获得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河南的农业与之前相比,出现了缓慢向前发展的势头。就农政机关而言,1927~1937年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涉农机关不仅有政府部门的行政机关,还有各级农事试验场和合作社,民国以来政府的农业部门具有了为农业服务的理念。这种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的出现,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30年代(抗战前),河南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都超过了民国初年以前的水平。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使河南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农业的缓慢发展,部分地方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从河南农业状况来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农业既不是"停滞论者"那样一种悲观的状况,也不是某些"发展论者"所描述的完全是一种比较乐观的状态,而是一些地方出现了缓慢发展的势头,一些地方仍是停滞不前,但应当承认,抗战前十年"发展"是当时中国农业经济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4.
1890年广西巡抚马丕瑶在桂林开办桂垣书局,开启了近代广西官办书局的历史。桂垣书局的创办,不仅推动了近代广西出版业的发展,同时与清末创建的广西图书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近代广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湖南农业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因受战争的影响,湖南省政府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粮食、棉花、桐油等战时急需的农作物,使得粮食作物的年平均总产量较战前略有提高,但各种经济作物发展不平衡.从地域上讲,湘北、湘中地区屡遭日军蹂躏,农业出现衰退;湘西、湘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战时湖南农业发展与近代科技实现了初步的结合,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了,对支撑抗战起了重要作用,但封建租佃关系成为湖南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6.
清代闽台地区的农产品流通马波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和为在市场出售的粮食种植业的出现,导致清代闽台农业的商品化趋势,与之伴行的是区域上的专业化趋势,而区域专业化又导致每个地区不得不依靠市场购买或出卖其生产、生活必需品,使农产品的流通成为实现生产过程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7.
土乡田社     
作为一名土族,自小就生长在城市,很少回土乡了解和感受生活,回乡的日子也就是每年春节和田社(春分)这两次.呆在家乡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半天,下午也就匆忙回城了.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逊让乡兰家村是一个以土族为主的土族聚集村,土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主要以兰姓、张姓、赵姓为主.这里的土族人主要以种植小麦、油菜等经济作物为生.靠山地区的农户有种植青稞的,但种植面积很小,两三亩居多.自古土族人就喜欢居住在有山有水、有草山牧场的地方.因为土族原本就是一个游牧民族,后来逐渐向农业种植发展,所以兰家村就坐落在一个依山傍水的清雅、灵秀之地.  相似文献   

18.
山歧村位于瑞金市(纯客县级市)的东部,距离市政府所在地象湖镇11公里,随2001年12月合龙乡撤销并人现在的叶坪乡,属叶坪乡管辖,距离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该村地处丘陵,总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996亩,山地面积1000余亩,可养水面60亩,主要种植水稻,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等,村民副业生产即商品化生产主要有制种。  相似文献   

19.
晚唐五代敦煌园囿经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五代敦煌园囿经济研究郑炳林晚唐五代宋初敦煌的园囿经济是归义军时期敦煌不可忽视的经济形式之一,同农业、畜牧业和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种植生产构成了归义军的经济基础。园囿有官府的、寺院的,也有私人所有的居住园宅和田园山庄。园囿中种植种类多种多样,有农作...  相似文献   

20.
近代广西是近代中国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的缩影,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广西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学界深化了对近代中国艰难探索进程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对近代广西历史的认识。文章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十多年间的相关成果,展望今后努力的工作方向,为继续开展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