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唐初始,《老子》经王弼(226—249)、河上公两人的注本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大部分唐代的文献目录内容,象魏徵(580—643)的《群书治要》中包括的,镌刻在石碑上的,用手抄录的,确切地说都是基于河上公的注本,而不是其它对河上公注本的校本。但在唐初以前,一些学者就试图支持王弼的注本及释本。陆德明(556—627)和其他人努力去保护它使其免受河上公注本的竞争而使其扭曲。陆德明认为后者的注本是伪作,他写道:“河上公所著的读本并非是为《老子》所注的。”但纵使有这么多的努力,河上公的老子校注在宋代除了代替王弼的《老子注》以外仍占重要地位。在宋代,陆德明的努力被范应元这样的学者所接受,他发表文章详尽比较了各种注本后表示支持王弼的《老子注》。  相似文献   

2.
《文献》2014,(5)
<正>我国现存的《老子》流行注本有两大宗,一为王弼注本,一为河上公注本。日本著名老子研究家武内义雄在《老子传本考》一文中,经过缜密的文献考证认为:王弼注和河上公注成书于魏晋年间,后世的注本皆依这两个注本为范本;王弼注早于河上公注,魏晋以后老子注本虽多少有些不同,但基本上可追溯至同一经本;而西汉以前的老子经本就不同了,从《淮南子·道应训》、《韩诗外传》卷九、《史记·货殖传》等引用的老子章句看,今本王弼注也好,河上公注也好,都完全不同于西汉以前的老子经本;由此可以推想,今本王弼注和河上公注都可能是依据西汉末刘向校书后的老子经校定范本~①。  相似文献   

3.
王弼《老子注》,自古以来,赞不绝口。的确,王弼《老子注》,始终贯以清净之旨,言简意深,“完然成一家之学”;可是,是否真是老子的旨意,就很难说了。当代学者陈鼓应先生,对王弼《老子注》的评价,更是赞赏有  相似文献   

4.
经过比较楚简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中的仁、义观念,本文认为战国时代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版本的《老子》。帛书本《老子》是战国两个不同版本系统《老子》的拼合;河上公注本自觉地消除了先前两个版本中的矛盾和拼合痕迹,因而它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为道家经典的善本《老子》,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对于它,学术界历来争论最多。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王弼对《老子》注解的性质,所以《老子》一书的尚待解决的争论问题,这里不加一般性的评论。但是,这本书基本上反映了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这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王弼(公元226—249年),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正始间,玄学之风兴起;但作为玄学内部,思想也并不一致。王弼是以“无”为核心,建立起玄学唯心主义体系。他的《老子》注,是组成这一体系的重要部分。王弼与《老子》的作者,不仅时代和他们各自代表的阶级不同,同时玄学唯心主义同《老子》一书所反映出来的先秦道家思想也并不相同。那么,王弼注《老子》的性质是什么?我认为,王弼注《老子》是用玄学唯心主义精致了和升华了《老子》的道家唯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史记·货殖列传》:“揄长袂、蹑利屣……”,《集解》:“屣,舞屣也”.知屣指歌舞妓所穿的鞋子,为便利于跳和舞,故特尖其头,故称“利屣”,利屣两字似他书不常见.而从来歌舞妓的形象见于古代石刻和绘画的都习惯地拖着长裙掩其双足,穿什么样的鞋子是见不到的.惟《文选》张平子《西京赋》有两句描写歌舞“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纟丽)”,而现在的今译本(《昭明文选译注》153页,  相似文献   

7.
自汉以来,历代注家多认为《诗经·桧风·隰有苌楚》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西汉·毛亨、东汉·郑玄说此诗作者痛恨国君放纵情欲,荒废国政,所以歌颂无情欲者。宋·朱熹说“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诗集传》)郭沫若认为是没落贵族悲观厌世之作。(见《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愚以为这种解释不尽符合该诗的本意,近乎毛亨说《关睢》是“后妃之德”、说《静女》是“刺时”、说《木瓜》是“美齐桓公”、说《溱洧》是“刺乱”一样牵强。迄今仅见高亨《诗经今注》及李长之《诗经试译》在题解中说此诗是一首恋歌。但二位先生未加评述他们这一见解的依据,今就此略陈管见。 研究《诗经》的人公认《郑风·溱洧》是一首反映郑国民间风俗的情歌。《后汉书·袁绍传》注引:《韩诗》曰:“溱与洧,方洹洹兮”薛君注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悦)者俱往也”。三  相似文献   

8.
本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出发,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元代名理学家吴澄的解《老》作《道德真经注》的主要思想,认为其中的以“理”解《老》,不仅反映了元代老学发展的独特风貌,而且可以看出作为理学家的吴澄在思想领域的许多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通过《吕氏春秋》可证实老子的性学思想已成为先秦精英阶层的共识,《老子》对性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老子想尔注》是道教创使人对《老子》性文化的整理、继承与发展,《老子》和《老子想尔注》构成了华夏性文化史上的两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试论老子之"道"的绝对性与自我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健 《敦煌学辑刊》2005,(2):334-342
老子之“道”的“绝对性”使得“万物”相对“道”的绝对存在必然是完全摊平、一律平等的,这也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实现最为“形上”的根据和前提。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管子》四篇和《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两篇则对老子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它们把老子之“道”“形下”地功利化、实用化、操作化、法术化了,把老子主要着眼于个体自我实现之“道”“修正”成为对确定、刚硬的法度的严格遵循。这样,老子的个体自我实现之“道”也就变成个体自我的泯灭之道。  相似文献   

11.
家有“追星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最近,编辑部有许多家长的来信,讲他们的子女因为看了《流星花园》,“追星”而轻视学习,留起了长发,深深地为孩子的未来担忧。大家都是这方面的行家与权威,或者是有直接关系的孩子家长,请大家来多发表意见。一方面可以回答家长们的疑虑,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们上一堂“现场实播”课。龙士达(少年美术出版社的副总编):我先讲一下,青少年为什么容易有“追星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明星大都为俊男靓女,他们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撰《史记·货殖列传》,开头这样写道:“《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据中华书局出版《史记》校点本) 历来的史家都根据这一条资料,说司马迁在这里对《老子》提出了批评,指斥老子的思想行不通。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合理,有悖于司马迁的基本思想。其实,司马迁在这里非但不是批评《老子》,相反却赞同《老子》的主张。试申述四点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字训读看,有两点应当校正。其一,  相似文献   

13.
白于蓝 《江汉考古》2001,(2):55-58,54
《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笔者近日审阅是书,感觉内中释文和注释中仍有部分可商榷者,故草成此文,以就正于方家。一    子孙以其祭祀不屯。[二七]                (《老子》乙简一六)[注二七]:“屯,简文为‘屯’字的省形。《说文》:‘屯,难也’。裘按:从字形看,似为‘乇’字。”    按,所谓“屯”字,原篆作“”。从字形看,此字既非“屯”字,亦非“乇”字。郭店简中“屯”字作“”(《缁衣》简一)、“”(《老子》甲简九);“乇”字作“”[…  相似文献   

14.
本期特别奉献给读者朋友的这组“纪念文章”,主人翁都是上个世纪50—70年代“最最火红的明星”,有《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刁德一”,有《红色娘子军》里的“洪常青”,有《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金环、银环”……回忆着这些老电影,读着他们“前世今生”的故事,让人不禁顿生感慨。  相似文献   

15.
一、道家旅游思想的形成及其背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为以“回归自然”、“恢复人之本性”为核心的道家旅游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并在其著作《庄子》中以“游”述道,主张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其中的名篇《逍遥游》就集中而且是系统地表达了道家的旅游思想.《逍遥游》通过“鲲”化作大鹏从北冥万里游历到南冥途中的时空感受和经历,提出了旅  相似文献   

16.
当面临世纪交替之际,近期我们看到不少学者在论作中引述王国维先生的名文《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这篇文章,是王国维1925年到清华研究院任教,暑假应学生会邀请作的讲演,原发表于《清华周刊》上。他指出,中国“古来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四项“最大发现”,就是“殷虚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这四项发现,后来果然都形成了专门学问,为海内外学术界共同研究,各有其重大影响。无怪乎现在回顾20世纪的学术史,大家都要谈到王国维的远见卓识了。王文说到的“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史上的人民出版社与《人民日报》魏玉山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先后有4个出版机构用“人民出版社”的名称进行出版发行活动。虽然他们在组织上、人员上没有继承关系,有的在事先还不知道以前曾有过人民出版社,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人民出版社”这一响亮的乞称...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出版的《中国通史纲要》,由白寿彝同志主编,杨钊、方龄贵、龚书铎、朱仲玉同志分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外文出版社将继续出版日、英、法、西班牙等外文版。我通读了全书,认为这是一部有特色的书。本书的《叙论》、别具一格,是别的通史所没有的一个特色。《叙论》分三节,分别说明中国的地理环境、居民和历史。而这三节的标题分別由三组数字组成:“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二、五十多个民族,近十亿的人门”;“三、一百七十万年和三千六百年”。这样的叙论内容和标题形式就令人耳目一新。第一节“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指的是现在中国领土的面积。这块土地的面积是长期  相似文献   

19.
什么叫做子?子原来是春秋战国时师弟之间的通称,例如《论语》上“愿闻子之志”(《公冶长》),“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是弟称师为子;“二三子,倡之言为是也’*阳货》),“吾党之小子狂简”(《公冶长》),是师称弟为子。后来凡是有学问有著述的人都可以称于,他们的书就叫做子书。诸子之称始于汉,如“贾谊年少颇通话子百家之书”(《史记·贾谊传》),“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汉书·艺文志》)。古时所谓诸子,包括各家学派,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件提到诸子有阴阳、儒、墨、名、法…  相似文献   

20.
读了谭科模、陈德谦的《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注释的两点意见》(载《贵州文史丛刊》八七年第一期)一文(以下简称“谭文”),我有几点意见,写出来与谭、陈二君商榷,并求正于读者。一、“谭文”认为有的杜诗注家“认为‘巴峡’无具体地点”’其实不然。据管见所及,注家们都指出了“巴峡”的具体地点。请看: 仇兆鳌《杜诗详注》在“即从巴峡穿巫峡”句下注云:“旧注:巴县有巴峡,巫山县有巫峡。”有的杜诗注家,在此句下无注,那是因为他处己注,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