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方中 《文史天地》2001,(A01):60-61
贵阳市的街头巷尾常有一些卖“炒货”(瓜子、花生、葵花子、蚕豆等)的农村妇女,她们的穿着打扮古朴而别致;身穿浅兰、浅灰或浅桃红的右衽布袍,领口和袖口都镶有花边;腰间束着布腰带,留较长的绣花布头打结在背后,宽大的袖口露出戴银镯的腕部。  相似文献   

2.
《神州民俗》2007,(7):43-43
阿昌族男子服饰受附近傣族和汉族影响,穿蓝黑色或白色对襟上衣,下着黑长裤,未婚男子打白布包头,已婚后改为青布包头,青壮年留四五十厘米长的包头布在脑后或在包头上插花,喜佩“阿昌刀”。已婚女子一般穿中长而袖窄的对襟衣和及膝筒裙,以黑布裹绑腿,双袖肘部镶竹自布条,用黑或蓝布包头。未婚女子穿裤不穿裙,梳发辫盘于头顶,用三指宽布围在辫子里圈。  相似文献   

3.
刘家琳  董振娟 《神州》2013,(23):272-272
中国农村妇女背负着沉重的生存压力,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生活范围狭窄,移情能力不足,加上经济上的贫困和社会防范救援体系的不健全,在遭受挫折时往往选择自杀作为对生存压力的抗争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需要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有着“农民”和“妇女”双重身份的农村妇女群体,为她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改善她们的生存质量,降低农村妇女自杀率,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妇女背负着沉重的生存压力,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生活范围狭窄,移情能力不足,加上经济上的贫困和社会防范救援体系的不健全,在遭受挫折时往往选择自杀作为对生存压力的抗争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需要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有着“农民”和“妇女”双重身份的农村妇女群体,为她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改善她们的生存质量,降低农村妇女自杀率,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西南地区先秦及秦汉时期彝族先民服饰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游牧为主的氐羌族群“巂”、“昆明”头饰皆辫发(编发)。巂人“穿长裤,老人多喜蓄长须,佩长剑,盘发于脑后为长形髻”。白狼人被发左衽。估计“旄牛”羌服饰与“白狼、服饰基本相同。叟又服饰特征主要是“英雄结”,披毡、赤足。川西南安宁河流域以滇为中心的靡莫之属和以邛都为中心的农耕民族头饰皆“椎髻”。滇池地区滇人男女均穿对襟无领外衣。哀牢人有“身”习俗,“衣皆着尾”。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经济状况等因素都对服饰有一定影响。彝族服饰有深厚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机舱内每一位妇女开始围戴头巾,飞机降落在新落成的德黑兰机场。每一位到伊朗的女游客,无论国籍、信仰,正规来说都要戴头巾,穿宽松的长袖及膝上衣,长裤或长裙要遮住脚踝,双脚也必须穿上袜子——尽可能少地露出头发、皮肤和身段。也正是这个原因,伊朗的旅游高峰只出现在冷热适度的春秋两季。  相似文献   

7.
五服·昭穆     
《中华遗产》2013,(11):126-127
亲疏有别看“五服”:“五服”是我国古代五种基本的丧服。它们的样子大有讲究。“斩衰”是用极粗的生麻布做成的,四缘及袖口都不缝边。“齐衰”看起来与斩衰一样,却是用生麻布做成的,而且四缘及袖口都缝了边。大功、小功、缌麻分别用熟麻布、较细的熟麻布、最细的熟麻布做成,形制是相同的。可见,越重的孝服越粗糙,里面藏着的哀痛就越深。  相似文献   

8.
惠女     
《福建旅游》2005,(8):94-95
在小岞南赛村,我终于拍到了妇女们抬石头的情景。海上雾很大,渔船停泊在港湾,清晰地分出了层次。沙滩上,一群渔民正在修补船只。不远处,有六个头戴斗笠、裹花巾,脚穿高统雨靴的妇女,两两一组,搬移一堆石头。石条较小,两人就能对付。她们的路线经过一串台阶。  相似文献   

9.
白族长衫子     
我们白族地区,老辈人兴下穿长衫子,长衫子前衣襟和后衣襟一样长,一直长到脚髁骨。两幅长衣襟正中靠右手边,有一幅一尺见方的短衣襟。短衣襟上面,缝着一个小包包,可以装零食和小宗货。两幅长衣襟,全凭布条条打结的纽子和缝裢紧贴的纽扣连在一起,严丝合缝的穿在身上。穿上长衫子,人显得苗条、端庄、典雅。穿长衫子有个规矩,不能随心所欲地穿呢!小伙子结婚,白族人叫“登科”日子。“登科”这天,新郎必须穿上长衫子,在陪  相似文献   

10.
西江服饰文化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西江流域不论男女均穿宽衣阔袖的“大襟衫”,衣领不高,叫“风领”。女衣长可及膝,袖阔1尺,最小也有9寸,袖边有双捆出线,捆边3条。男衣同样宽而长,喜庆日子则穿长衫。民初,大襟衫有小改革,衣袖改窄为只能穿出手,叫“一撂袖”,不久,又改为“马蹿油”(前阔后窄,袖口像马蹄),俗称  相似文献   

11.
旧时,在河湟地区汉族、土族、回族妇女中流行一种裹脚习俗,不管是偏远乡村,还是繁华集镇,大多数女性都实行裹脚.在我的家乡,上世纪40年代前后出生的女性基本上裹了脚.我的家族里,我的祖母、姑祖母是小脚,几位伯母、姑姑是小脚,我的外祖母、外姑母也是小脚.她们走起路来摇摇摆摆,颠颠扭扭,男人叫她们“小脚女人”,孩子们称呼她们是尕脚儿阿奶.  相似文献   

12.
(二).“半”、“两”系列别品钱 “半”字或“两”字钱和五铢一样,是以重量命名的钱币,钱文多在穿左右,也有在穿上或穿下者(彩页④)。  相似文献   

13.
现今贵阳附近的布依族妇女服饰,习见的已婚妇女衣长过膝,青蓝色多;长裤; 以一方青布为头。未婚姑娘, 头盘辫绕头一圈,用毛线等系扎,均穿围腰,围腰上系有图案。据古籍记载,古代布依族妇女的服饰与现在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三寸金莲     
人的脚有20块肌肉,26块骨骼,114根韧带,被达·芬奇赞为“工程学的杰作和艺术品”。人每走一步,身体便与地面产生几百公斤的撞击力,脚便是这股力量的主要承受者。 但缠足却让过去的中国妇女失去了这个天然的“减震器”。现在的女人是幸福的,起码她们可以“脚踏实地”。但这一天的到来,却让20亿步履蹒跚的小脚女人们奋斗了1000多年。  相似文献   

15.
孟姜女传说和其他三大民间传说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孟姜女传说似乎更注重哼唱,如山东乡间常见的“送寒衣”、“哭长城”等等曲调。这些小调,在农村妇女中广为流传,并随着地域和方言的不同而被不断地改造和创造着。这些小调其实就是乡间妇女借助孟姜女的故事所掩饰的个人悲情和郁闷的音乐表现,  相似文献   

16.
毛立平 《史学月刊》2006,(6):103-108
嫁妆跟随妇女由娘家到婆家,成为她们在新家庭中的“私产”。清代,大多数妇女拥有对自己嫁妆的独立占有权和支配权,并利用嫁妆为家庭、家族乃至社会作出贡献。妇女在支配嫁妆的同时,逐步加大其对家庭事务的影响,赢得家庭和家族成员的尊重,确立起她们在新家庭或新家族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西藏解放以后,藏族妇女没有沉静在传统社会中。在她们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支持下,藏族妇女树立了自尊、自强的价值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走出了一直禁锢她们思想的围墙。她们走出了家庭,走向了社会,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她们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们同男性一样,获得了相应的权利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舟山普陀区蚂蚁岛有个“人民公社红色游”的旅游项目。主要是参观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旧址和创业纪念馆,听老党员作艰苦创业报告及在党旗下宣誓等活动。蚂蚁岛,这个小得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岛,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却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尤其是蚂蚁岛的妇女们曾创造出不少奇迹。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们,算来都该六七十岁了。她们还好吗?请她们讲讲半个世纪以前的亲身经历该是很有意义也很有趣的事。于是我采访了她们中的两位:轮机手刘亚娟和妇女代表刘亚珠。也许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这些事都是难以令人置信的、只在影视文学中才会有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9.
湘西苗家妇女喜欢披花载绿,镶金绣边,是世代相传的民族传统。当跨进湘西苗寨,扑迎眼帘的就是花边衣裙。苗家妇女,无论是未出嫁的黛帕,或是出嫁的阿雅,或是鬓发斑白的阿妈,穿的衣裙袖口、胸襟、裙边,围的丝带。背的褡裢,甚至裤脚、鞋面都镶有五光十色、鸳红妃绿的花边啊! 这花边,虽然不到两公分宽,但上面却绣织着傲霜的秋菊,斗雪的腊梅,含苞的海  相似文献   

20.
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与婚外性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农村妇女中普遍存在着婚外性关系现象,形成了一个迥异于一般农村妇女的婚外性关系群体,她们在一定程度上叛离了"三从四德"等传统规范,具有勇敢、能干等群体特点,易于参加中共革命运动,尤其在妇女运动初期发挥了先锋和带头作用.然而,婚外性关系毕竟是社会病态和革命对象之一,故在妇女运动普遍开展起来后,这个特殊妇女群体迅速分化,大部分成为革命者,其余则被革命淘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