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话媒人     
今天,为男女恋爱牵线搭桥的人有个雅称,叫着“红娘”,有时称“月老”,不少人还通俗地称之为“介绍人”,但万变不离其俗称,那就是“媒人”。所谓媒人,从定义上来讲,就是指联络男女双方婚姻的中介人,过去这一角色大都是由一定年纪的妇女来充任的,所以又叫作“媒婆”。媒人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少说也有四千多年了。  相似文献   

2.
苗族婚姻,无论是婚前的“说亲”,或是婚后的“认亲”,都得先要杀鸡看眼睛,然后方能定夺,因为这里头有个“禁忌”。“说亲”,指的是青年男女双方私下恋爱定情了,需要通过父母以媒人说合的方式成亲。这样,男方的媒人便带个大母鸡到女方家去说亲。媒人一进门就笑逐颜开地对女主人(儿女婚事,皆系母亲出面,父亲处于幕后。这多少反映了母权的残余)说道:“务!(苗  相似文献   

3.
婚 湖南湘西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个别富户和无生育能力者,也有一夫多妻的情况。 湘西苗族婚姻比较自由,但仍需举行订婚、过礼、结婚、回门等仪式。 订婚通常是男家向女家登门央求。当男家看上某家女儿,得准备酒肉,请媒人去女家“讨口风”。媒人到女家后,如果女家高兴热情,便说明女家有意,媒人便将此情况回告男家。隔数日,媒人又前去央求,这次才正式提及婚事。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织金龙场苗族婚俗礼仪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人类的童年和成长的历程。既让我们感受到苗族文化变迁的被动和缓慢。同时,也折射出人类上古婚姻的一些早期形态。一、对婚礼仪程的简述自由恋爱结合媒的之言是织金龙场乡一带的苗族主要的婚姻缔结方式。这里的苗族青年一般利用晚上和节日“串月亮”,去附近的寨子边找姑娘对唱情歌,选择意中人。当双方感情发展到欲托终身的时候,男青年直接或请人代为禀告父母,由老人请媒人去女方家正式提亲。提亲的媒人到女方家,女方一般不予理睬。媒人要向女方家献殷勤,主动找家务活干,如此三、五日…  相似文献   

5.
为啥有些地方称媒人(介绍人)为“红叶”呢?说来还有个动人的故事哩。  相似文献   

6.
媒人现象的社会作用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陵 《东南文化》2007,(5):73-76
媒人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民俗现象,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媒人随一夫一妻制的聘娶婚的出现而出现,在防止男女乱性、保障婚姻安全、完善规范礼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历史作用。媒人不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新的历史时期,媒人的社会作用将更加彰显。  相似文献   

7.
<正>一、媒人对于现代都市的年轻人来说,"媒人"已经几乎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了。媒人就是在男女双方走动,帮助说话,使男女能够择吉日结婚的人。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后,走进结婚的殿堂,是两个人之间的终身大事,中间有个媒人实在是别扭。在江南的传统婚姻中,无论青年男女  相似文献   

8.
古代婚礼,从媒人介绍开始到男女双方最终举行结婚仪式的过程中,依次遵循六礼:曰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来,婚礼逐渐简化,清朝年间民间结婚遵循四礼,即问名、纳采、请期、亲迎。在此期间,男女双方除靠媒人往来奔走,多方说合外,婚帖贯穿始终,具有穿针引线、搭桥铺路的重要作用。“虽片纸只字,人民颇重视之。”  相似文献   

9.
襄阳在旧时婚嫁要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礼仪。六礼中的“纳彩”,就是男方备了花红彩礼到女方请求联姻;“问名”,就是女方同意联姻,男方再请媒人把女方的生辰八字(星命术士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四柱,配合干支,合为八字──编者注)拿回来;“纳吉”,就是双方家长同意后择定吉日正式订下婚姻;“纳征”,男方准备聘礼,女方预备妆查;一请期”,男女双方协商择定良辰吉日以便成亲;“亲迎”,男方亲自到女方把新娘接回家正式结婚。那时的城乡有一点钱的人家,穷苦一些的小户人家的婚事大都是按这些礼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早的征婚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婚姻历来是由媒人牵线,父母作主,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不得自由婚配,婚姻大事只要父母同意,就算敲定。到了近代,受西方文明的冲击,人们看到了其中的弊害,开始提倡婚姻自主。维新变法时期,宋恕、谭嗣同等人就提出了“婚姻要两厢情愿”的主张,大力倡导女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清末至民国初年,晋中一带婚嫁,从提亲到完婚的礼仪一般要经过6个程序,即“问名”当地人俗称“相亲”,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明相,另一种是暗相。“明相”就是一切公开进行。由媒人领上男方的父母到女方家相末来的媳妇。“暗相”也就是利用到女家串门或节节性的访问做些细微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文史月刊》2009,(4):59-59
古时写信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全凭读者自己断句。有一位阔少爷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说那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美人,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13.
阳春三月,江南是杂花生树,昆明是百花怒放,而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却是“沾衣松雾微成雨”,另有一番景象。乌蒙山不仅气候迥异,山峦起伏苍翠,别具一格;乌蒙山彝族人民的婚姻习俗,也是有趣得很。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狭窄的羊肠小道旁,彝族中年歌手罗永昌给我叙述了彝族的订婚习俗。他谈到一般要经过这几道手续: 第一次,吃允口酒。解放前,绝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包办婚,都必须请媒人去提亲。媒人到女方家介绍男方情况,女方父母满意  相似文献   

14.
在哀牢山麓、红河岸边,居住着自称为“稠定”的哈尼人。他们的婚姻习俗健康有趣而又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情味,千百年来,一直在哈尼人中沿袭着。认亲认亲,是哈尼山寨的农村青年,在婚姻上真有点难为情但又必须经历的第一关。当十八九岁的男女青年相识并且情投意合而确立恋爱关系或者男青年的父母或亲戚看中某家的姑娘之后,男青年家就请村中两位能说会道而又办事隐重的媒人,到姑娘家说亲。媒人第一次去说亲时,即使姑娘和她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婚姻     
《湖南文史》2013,(8):45-45
【法新社东京八月十日电】日本人认为,婚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他们冷眼看待那些坚持过独身生活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那些大家族都分裂成西方式的小家庭,但是,他们仍然很重视婚姻的门当户对。此外,通过所谓“说媒”而成婚的仍然相当普遍。“媒人”要对新婚夫妻的和睦相亲负责。  相似文献   

16.
裕固族婚礼一般要经过定婚、送亲、迎亲、婚典、婚宴、回门、串亲等程序,且自始至终伴随着质朴、亲切、欢快、热烈的歌声。当男方请媒人说定婚事并送清彩礼后,便可择日完婚。婚礼一般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女方家,叫“送亲”;第二天在男方家,叫“迎亲”。相比而言,男...  相似文献   

17.
《文史天地》2008,(8):69-69
“皮草”一词从“皮草行”变来的。解放前一些俄罗斯的犹太人在上海开设一些毛皮店,那时多以野生动物为主,毛皮非常昂贵。一件黄狼皮短衣就要花费五根金条。但上海的气温不是特别冷,冬季短夏季时间较长,所以聪明的犹太人冬季卖毛皮,夏天就进一些草席卖,随后就将店名改成了“皮草店”。  相似文献   

18.
彝族的婚俗,既有共同性,又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他们婚俗中神秘的一面,就表现在地域色彩上。彝族的青年男女,一般是在火把节、赶山节等彝族传统节日相互认识,然后通过串寨、对歌等活动相互交往,发展爱情。彝族姑娘和小伙,从相互了解到谈情说爱,往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待双方情投意合时,就会先“私定终身”,然后才请媒人,正式定亲。彝族婚俗中,有不少神秘的因素,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是“杂空”,二是“跳菜”。“杂空”是流行于凉山一带彝族中的婚俗。“杂空”是彝语,译成汉语就是绝食。婚期来临时,新娘就开始“杂空”。在“杂空”期内,不…  相似文献   

19.
范围 《山茶》2009,(10):15-15
在我的记忆中,兰花从未与”谎言”二字有染.似乎她从来都是淡雅静泊的表征。或者我们再换个角度审视—下.“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不敢言”,兰,芳华绝代,却寸步难移,嫁娶之事全凭媒人左右,还先要花枝招展向其献媚.想起来不也是一段凄美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爱子以其道     
据8月26日《人民日报》第十三版载,时下,有的地方中小学生攀比高消费现象十分严重:“一个书包就要200多元,一双名牌运动鞋就要五六百元,一场生日pargy花费数千元……”目前,一些孩子高消费现象不禁令人担忧。有些孩子高消费,既发自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诱导,又源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溺爱和娇惯。家长必须认识到,“惯子如杀子”,“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体男”。家长”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切不可把希望寄托在娇生惯养、任其高消费上。“历览前贤国和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作为家长,要务必警惕和防止奢磨的种子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