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苏平 《铁军》2020,(3):14-17
今年是新四军、八路军挺进苏北80周年,新四军"联抗"部队成立80周年,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80周年。80年前,在新四军东进、八路军南下海安之后,海安一度成为华中抗战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韩国钧与苏北联合抗日座谈会1940年7月8日,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突破日伪军的多道封锁线,胜利北渡长江,与刚刚取得郭村保卫战胜利的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正式拉开了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帷幕。  相似文献   

2.
将新四军、八路军在武装上连成一体,打通南北地域,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八路军、新四军先后改编组建之初就存在的构想,其关乎抗日战争胜利的格局与性质,以及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成败未来。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新四军、八路军"连通"战略构想中,两军在南北同时发展,会合华中,在努力保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依据国际国内军事政治态势的变化,或以新四军为主,或以八路军为主,或抓住时机两军主力南北同时对进而实施。新四军、八路军华中"连通"战略目标最终在陈毅率领江南新四军主力北渡长江,与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主力在苏北胜利会师而正式宣告实现。  相似文献   

3.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位于津浦路西、陇海路南、黄泛区东、淮河北的黄淮平原。该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华北八路军与华中新四军联系的纽带之一,是我党发展华中抗战,向东挺进敌后,向西连接中原的前进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曾被毛泽东、朱德等誉为“共产党人好榜样”的彭雪枫同志,是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他挥师西进收复豫皖苏根据地,解人民于倒悬的光辉业绩,后人永志难忘。  相似文献   

4.
祝鸿霞 《铁军》2024,(2):30-32
<正>彭雪枫1907年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历经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率军攻占娄山关,参加过遵义战役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央指示到河南运筹中原抗战,后率部挺进豫东敌后,领导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等职。  相似文献   

5.
正抗日战争时期,地处江淮河汉之间的华中,包括苏北、苏中、皖东、淮南、豫南、豫东等广大地域,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好场所,也是沟通联系八路军和新四军两大战略部队的中间地带。对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构想,中共中央在1938年的第一个"五四"指示即已提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国内抗战形势的发展,更明确地提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挺进苏北,足跨长江两岸为发展华中,中共中央派八路军主力两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反战同盟在华中的组织与活动曹晋杰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华北、华中抗日前线。为了从政治上瓦解日军,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十分重视对日军开展政治宣传和教育日军战俘工作,军队和各地政工部门都建立了对敌工作机构,配备专人...  相似文献   

7.
冯超 《安徽史学》2021,(1):120-127
抗战时期,在"发展华中"的战略认识上,中原局和东南局存在意见分歧.这一分歧是抗战时期"发展华中"战略推进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刘少奇与项英在发展华中、新四军发展方向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刘少奇坚持新四军主力"东进北上",完成"发展华中"的战略;而项英反对新四军主力"北上",主张坚守皖南,谋求向南发展.项英与刘少奇的分歧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不同.在处理项、刘分歧中,中共中央经过战略权衡后最终支持刘,是顺应抗战形势变化而作出的决策.中共中央正确应对中原局与东南局的分歧,并采取妥当方式化解分歧,最终达成战略目标,是领导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房列曙 《百年潮》2024,(1):5-13
<正>毛泽东是新四军的主要缔造者、新四军发展华中的战略设计师。新四军发展华中战略方针的部署及实现,为新四军选准了战略基点,使新四军发展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更好地发挥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毛泽东是新四军的主要缔造者全民族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开始表现出较多团结合作的愿望。8月22日,  相似文献   

9.
管飞 《钟山风雨》2014,(6):53-54
正抗日战争期间,北方的八路军曾经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如《南泥湾》、《延安与八路军》等,我们今天能见到的许多珍贵历史镜头,正是得益于当时所拍摄的这些纪录片。而在南方敌后抗战的新四军,也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这就是淮北地区的第四师拍摄的唯一一部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新四军第四师想要拍摄一部影片,最初还是受了八路军的启发。1942年春天,新四军四师部分指战员在参加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观看了延安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新四军发展华中过程中的重要史实进行考证,同时考证了<毛泽东军事文集>中的有关文献.本文认为:当时的"华中"是指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的苏、皖、鄂、豫地区.新四军成立之初,毛泽东对苏浙皖交界特别是皖南的战略地位十分关注,而对"华中"重视不够.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并且成立了中原局,但由于战略判断失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就"发展华中"采取得力措施.周恩来的皖南之行对新四军在江南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对"发展华中"影响有限.1939年11月以后,中共中央下决心解决发展华中问题.但项英、陈毅分别主张重点发展皖南及江南,在抽调新四军主力部队问题上,与中共中央存在严重分歧,毛泽东一度打算以八路军作为发展华中的主力.1940年6月,为了解救江北被围困的新四军,陈毅最终决定率领江南新四军主力渡江.中共中央"发展华中"战略最终得以彻底的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1.
抗币:即抗日货币之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所发行的货币,统称边币或抗币。具体地说:八路军开辟华北敌后根据地,一般称边币;新四军开辟的华中敌后根据地,一般称抗币。  相似文献   

12.
曹甸是苏北宝应县东北的一个集镇,当年,这里曾经爆发了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部之间一场战役。曹甸战役从谋划到激战,乃至结束,我军指挥部内部有过多次争论。1940年下半年黄桥决战胜利,八路军与新四军胜利会师,使华中敌后形势有了好转,但兵败黄桥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退至兴化、曹甸、东桥地区后,反共之心不死,积极构筑层层防线,企图截断苏北和皖东新四军、八路军联系;东北军霍守义部112师共4000多人,以"武力调停苏北摩擦"为由,从山东南下苏北,并已进至淮阴以东苏家咀一带,即将同韩德勤部会合。在这种情况下,我军要想在苏北立足并开创抗战局面,势必要与韩德勤部再决一战。  相似文献   

13.
黄志高 《安徽史学》2022,(1):161-168
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发展方向经历多次选择与调整。改编之初,新四军主要立足江南寻求东向发展。在发展华中过程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东南局对新四军发展方向出现分歧,在实际斗争中形成以苏北为重点的发展格局。1941年2月,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准备西向发展河南,但因敌情变化被迫终止。8月,华中局再次提出西向发展,中共中央考虑到国共关系没有批准。1942年基于抗战胜利的预期和掌握山东的需要,刘少奇要求新四军向山东发展,但因华中形势困难未能实现。1944年为配合美军登陆杭州湾计划以及争取战后政局先机,中共中央布置新四军向西、南两个方向发展,由于兵力不足又改为以东南为主。  相似文献   

14.
彭雪枫同志是我党一位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优秀军事家和政治家。1938年2月,彭雪枫奉党中央、毛泽东之命,来到河南,担任河南省委常委、省委军事部长、省委统战委员会主任,开始了他中原抗战的戎马生涯。随后,又先后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豫皖苏区党委书记、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淮北军区司令员等要职,驰骋于竹沟、豫东、淮北等地,进行抗日斗争。在豫皖苏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发展的过程中,彭雪枫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本文作一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常松 《安徽史学》2011,(2):123-128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抗战全面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报刊精神主要体现在政治坚定、导向鲜明的党性原则;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革命传统;贴近生活、通俗生动的求实风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欧阳青 《百年潮》2023,(11):12-20
<正>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1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命令,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在苏北盐城重建了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同时将活动在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  相似文献   

17.
《大江南北》2022,(5):F0002-F0002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驰聘大江南北,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1943年1月10日至1945年9月19日,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在淮南抗日根据地黄花塘地区驻留2年又8个月的时间,是军部在一地驻留时间最长的。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期间,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领导华中抗战,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抗日武装,直至夺取华中抗战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8.
正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占领了中国东北。当时国民党军队远在大后方,鞭长莫及。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根据地则贴近东北。面对这个历史机遇,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迅速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各根据地组织10万大军,向东北进军。万事开头难,东北老百姓对共产党不了解,部队所到之处得不到群众支持。新四军三师师长  相似文献   

19.
正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正式打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正式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由此成为敌后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以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主要代表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广阔的敌后战场"开疆拓土",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20.
皖东北地区,东靠洪泽湖,西至津浦路,南临淮河,北与邳睢铜(邳县、睢宁、铜山)地区毗邻,处于我华北和华中敌后战场的连接地带,战略地位很重要。抗战初期,根据中共中央向华中敌后地区发展的战略方针,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在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等的大力支持下,率八路军新四军各一部进入这一地区,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创建了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我当时任豫皖苏省委秘书兼地方工作队队长,奉命随同张爱萍同志作助手,一起进入皖东北。张爱萍东征皖东北1939年3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