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关于发  相似文献   

2.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关键是要高扬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全国人民的头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经验表明,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充分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在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办馆理念和发展道路。高校图书馆建设要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本文就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乔益洁 《攀登》2005,24(4):38-40
发展观是对枉会发展进程的理性认识,是对枉会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建国以来党在领导枉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在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上,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变化。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枉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要求全体党员及干部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丰厚的哲学内涵。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分析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形成了系统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对我们党在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一届中央首次提出新的发展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支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这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这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支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这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这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海山 《沧桑》2008,(3):68-70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正确处理事关全局的一系列矛盾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问题有了初步的、较为全面的认识。毛泽东的发展观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起点,也是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翠云 《沧桑》2009,(3):47-47,55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坚持和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公平的原则、统筹兼顾、科学筹划,实现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关于正确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卫国 《攀登》2004,23(5):20-2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新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从新的实际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着眼于把握规律、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应从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做起。  相似文献   

14.
略论胡锦涛的"和谐世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西周 《攀登》2006,25(1):29-32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中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遗产和江泽民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正确判断,是中国提出的新的世界发展观,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要学习和坚持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努力构建和谐中国,并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付亚云 《沧桑》2009,(4):62-63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下,结合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提出的关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试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在联系,分析它们一脉相承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只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才能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国高度教育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坚持全面发展观,要坚持协调的发展观,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富有创造性的发展理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代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苏联发展观和当代国外发展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观演变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背景.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目标上具有全面性,在发展方式上具有统筹性,在发展目的上具有人本性.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全面认识、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和长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白晓宇  田金锋 《神州》2012,(5):138-13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刻认识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不仅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治体质改革,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对加强公安边防部队建设和公安边防工作同样具有很强的知道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再次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增强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方志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第二轮修志,为编修精品良志做出贡献。一、方志工作者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