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泸州市是朱德1916年护国讨袁之役胜利之后,驻军长达五年之久的地方。朱德在戎马倥偬之际,挤出时间博览群书,购置大批典籍文献,在其中寻求治国富民之道。七十年来,时移事迁,这些书多流散损失。1952年川南行署征集图书文物,从南溪朱总家中运回一批藏书到泸州市图书馆珍藏。其中一架涵芬楼刻本的二十四史,(北史、梁书、新五代史稍有缺册,后来将同样版本补齐,使之完整)这些史书每册扉页均盖有两颗二寸见方藏书章,一颗是“仪陇朱氏藏书之印”,一颗是“德字玉阶。”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仪陇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珍藏着朱德同志生前书赠友人的一帧书法中堂墨迹。这是一九八二年八月,朱德故居纪念馆开馆时,当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同志为祝纪念馆落成开放,特意将自己保存了十八年的这件珍品捐赠给纪念馆,以倾注他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总司令的崇敬和怀念。 这幅中堂是一九六四年十月,近八十高龄的朱德同志到山东视察;谭启龙(那时在山东省委工作)同志陪同朱德委  相似文献   

3.
1909年1月,年仅22岁的朱德,从家乡四川仪陇艰苦跋涉了70多天,于4月抵达云南昆明,报考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但因他是外省人氏,又无当地老住户或大户人家介绍,虽然考试成绩均优,但没能被录取。半年后,朱德改籍云南省临安府蒙自县,再次报考,被顺利录取,入丙班步兵科。  相似文献   

4.
他曾和朱德相依为命,红四方面军来到川北,张国焘竟把他处以极刑……1960年3月10日,阳雀啼唤春光的时节。朱德元帅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四川仪陇。在视察药铺垭小学时,他向身边的侄儿问道;“那‘犀牛望月’还在不?陈家湾是哪个方向?”随着侄儿手指的方向,他久久地凝望着…  相似文献   

5.
曾经“六过家门而不入”的朱德,终于在1960年的初春时节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农民出身的朱德渴望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依旧关心着农民兄弟的生产和生活,《朱德1960年的仪陇之行》将为您展示一幕幕感人的场景。  相似文献   

6.
朱德的官德     
在朱德故里四川仪陇德园,有一块字高、宽各22.6米的巨型颜体“德”字,被凹刻于一块平整笔立的绝壁之上,赫然入目,蔚为壮观.据当地专家介绍,这个特大“德”字取于朱德元帅1961年11月所写的《辛亥杂咏》诗末签名手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字石刻,彰显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与豪迈气魄.“德”,涵盖了人生信仰、责任担当、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果要为仪陇那气势磅礴的巨型“德”字摩岩石刻选一位形象代言人,朱德元帅无疑是不二人选,他用光明磊落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德高望重,什么是品行双馨.  相似文献   

7.
朱德从青年时代起,就有两位恩师,一位是蔡锷,一位是李根源。这两位恩师对朱德早年的影响是很大的。本文着重阐述朱德与李根源令人感动的终身的师生情谊。一朱德在青少年时代离开了家乡,先后到仪陇顺庆(今南充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读书,受到张澜和一些教师的影响.启发了他“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随后又考入了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在学校里除了学习体育知识、锻炼身体以外,还秘密阅读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深受教育,认识到清政府的专制腐败,决心要参加中国同盟会,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体育学堂毕业后…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缅怀“红军之父”─—伟大的朱德元帅,一部立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教科书─—朱德汉白玉像,近日在朱德故居纪念馆落成与观众见面。这尊再现朱德委员长时期的汉白玉像,造形庄严慈祥,形象逼真。朱德身着中山装,面带微笑,巍然屹立于一片翠绿之中,向观众频频挥手致意。塑像以绿树为背景,周围是草坪、鲜花和绿化带,象征朱总精神万古流芳。塑像的建造表达了故乡人民对朱德的深切怀念之情。像高3.6米,象征朱德1960年回乡视察距今36周年。花岗石基座高0.52米,象征朱德从1909年离开家乡到回故乡52周年。这尊由四…  相似文献   

9.
朱德同志的美德之一是崇尚简朴。他一生和旧势力、旧观念作斗争,为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大众谋解放。一生中过的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生活。第一次见总司令时,只见他贴身穿的是一套浅蓝色丝绸面的丝棉袄裤,袄裤面已完全破烂,补丁挨着补丁,不知穿了多少年,一直舍不得丢弃。外边罩一套制服,照样年年穿它过冬。一直到1960年以后,这套棉衣实在无法再补了,才换了一套新的。朱总还有一双穿了多年的老式棕色皮凉鞋,颜色已褪落得斑驳不匀,失去光泽,但他也总是不肯换新的。他老人家每年夏天叫卫士同志给拿这双鞋,有时风趣地说:"拿草鞋来",同志们都知道朱总要的是这双凉鞋。1956年有一天,朱总司令向卫士郭盛魁同志要一套灰色的中山装。小郭说:"那套衣  相似文献   

10.
朱德之德     
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代,必然会造就出伟大的人物。朱德便是从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数十年间走出来的伟大人物之一。朱德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一个旧民主主义时期的高级军官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后,便毕生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的丰富经历和他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世人皆知。我作为朱德总司令麾下的老战士,在与他数十年的接触中直接感受到,他那勤俭、忠诚、坚毅、明智、宽厚的高尚品德,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           一 勤劳与俭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元帅,在百姓们心目中是伟大而又尊严的人物,但是,他们肯定也和普通人一样,身边收藏着很多纪念品,缅怀过去的岁月,追忆戎马生涯中难忘的经历。 铜马龙砚伴朱总 朱德总司令的收藏十分丰富,别具一格。总司令自幼爱马,他身边曾珍藏着一只小乌铜马,不时取出玩赏。1922年,总司令为探求革命真理,决计赴欧留学。出发前,他特意拜访留居南京的原云南讲武堂教官,他的老师李鸿祥。老师十分赞赏他远涉重洋寻求拯民救国真理  相似文献   

12.
开国十大元帅,朱德名列第一。他从一个佃户的孩子成长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一个小学教师成长为解放军总司令。他是了不起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一生有三奇。  相似文献   

13.
李志红 《黑龙江史志》2006,(12):37-38,44
<正>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琳琅山下李家湾一个贫苦的佃农家里。朱家祖籍广东韶关人,在“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迁至四川,到朱德这一辈已是第11代了。解放前,朱家常年靠佃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居住在佃租的丁姓地主废弃的粮仓里。1892年,刚刚6岁的朱德来到本姓家族办的药铺垭私塾读书。塾师是朱德的远房堂叔朱世秦,朱世秦按朱氏家谱的排行给朱德取名朱代珍。一年后,又改读丁家私塾。1895年,由于“地主欺压佃农,要在租种的土地加租子”,朱德家里没有能力交纳地主的加租,朱德随养父母、祖父母、三叔、四叔搬回大湾居住。从这时起朱德在这里住了整整14年。迁居大湾后的第三年,朱德又到离大湾约有5里路的席家碥私塾随席聘三老师读书。席先生给他取字“玉阶”。朱德一直在这个私塾读到18岁。席聘三是当地一位很有见识的学者,久经风霜,饱尝人间辛酸,熟悉历史,思想开朗,谈古论今,颇有见地。他经常向学生讲述中日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白莲教”起义,每次讲起来,总是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受席聘三的启蒙,朱德稚幼的心灵开始萌发出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开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朱德对席聘三非常敬佩,始终没有忘记先生的培育之恩。多年后他还称赞先生是一位“周身叛骨、朝气蓬勃的评论家”。1960年3月,已是74岁高龄的朱德回乡视察时,还不忘凭吊他的老师,高兴地和席先生后人谈起当年的私塾生活,并合影留念。朱德的母亲钟氏对他的影响很大,他身上许多的优秀品格都是从母亲身上继承过来的,并发扬光大,以至成为以后生命的闪光点。朱德对母亲的无尽依恋和深深的怀念之情,从他1944年在延安写给母亲的祭文,也就是那篇著名的已收入中学课本中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不难品味出来。1906年,朱德进入南充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在这里读书虽只有一年,但学到了许多救国的道理,也开始接受科学的教育,是他一生中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1907年,在挽救国家危亡的思想指导下,朱德只身一人来到成都考取了四川省师范学堂的体育学堂。他认为教育、强身健体同样可以救国。这所学校是专为培养小学体育教师而兴办的,朱德入学的名字叫“朱建德”,被编在甲班。在这里他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开始产生要推翻皇帝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思想。1909年,23岁的朱德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堂名义是为清政府培养军事人才,但学堂许多教官都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的,大多在日本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秘密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学校成了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据点,到处弥漫着革命气氛。朱德就是在这时加入同盟会的,并积极参加同盟会的秘密活动。1911年10月10日,震动全国的武昌起义爆发,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朱德提前毕业,分配到蔡锷部下当副班长,不久任排长。10月30日,云南革命党人响应武昌新军起义,在昆明举行起义,史称“重九起义”。朱德被指定为连长率部参加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活捉了总督李光羲,全城光复。朱德因为在这场战斗中作战勇敢、冲锋在前,被授予“光  相似文献   

14.
杨菲 《神州民俗》2009,(11):50-53
墨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他的出生地一直是一个谜。从1991年开始,山东省滕州市宣称,墨子故里在滕州,而河南省鲁山县以诸多遗迹和佐证印证“墨翟鲁山人也”。8月7日,河南省平顶山网友要求“紧急叫停山东滕州关于墨子故里的错误宣传”的帖子,使墨子故里之争再起波澜。  相似文献   

15.
《风景名胜》2012,(12):82-83
最美名人故里鲁迅故里绍兴鲁迅故里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从风情园到咸享酒店,它永远是鲁迅笔下那个写不完道不尽的故乡。它像鲁迅作品那样耐读,又像绍兴老酒那样香醇。最美名人故里毛氏祖居地江山毛氏祖居地它是浙、赣、湘毛氏后裔的起源地。葱茏的山岭、古老的建筑、青亮的砖瓦,  相似文献   

16.
四川仪陇,位于川东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是朱德总司令的家乡,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域之一。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涌现了以张思德为代表的成千上万名英模人物,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7.
余世诚 《百年潮》2001,(7):57-59
杨明斋是我党创始人中重要的一员,李大钊赞他“万里投荒,一身是胆”,周恩来颂他为“忠厚长者”。但是,这位重要党史人物的生平业绩长期鲜为人知,连他的出生故里、生存下落都不得其详。从1979年始,我们在山东省委党史委和平度县委的支持下,先是查找到了他的故里是平度县马戈庄,搞清楚了他早年的生平和“闯俄罗斯”的  相似文献   

18.
朱新春 《文史精华》2012,(1):28-32,1
我的父亲——开国上将朱良才。1900年出生在湖南省汝城县的一个书香门第。1925年。当小学教师的他.抱着救国救民的朴素思想。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革命的低潮中主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时,他任资兴县委组织部部长。1928年4月.他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和谭政(开国大将)一起,当上了红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军部的第一任秘书,在朱德、毛泽东的言传身教下,他由一个朴素的革命者。逐步地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整整奋斗了一生。  相似文献   

19.
杨国选 《文史博览》2009,(12):34-34
朱德和彭德怀,不仅是战争年代的总司令和副总司令,也是十分亲密的战友和兄弟。 朱德,在他的几个外孙眼里是一个慈爱的人;在党内,朱德是有名的厚道人,即使在“文革”最严酷的时期,小学语文课中“朱德的扁担”被改编成“林彪的扁担”,朱德也只是诙谐地笑道:“扁担可以先借给他用几天,迟早还是要还的嘛。”  相似文献   

20.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与妻子共生九个子女,其中五个或夭折,或失散,只有四个长大成人。一个女儿从认识他到他去世,一共有四年三个月十六天;一个女儿在羊圈里出生,连出生季节都不清楚;还有一个女儿与他一起生活不超过一年零七个月;只有小儿子一直生活在他身边,随其行军打仗……在这些短暂的相聚的年月,他奉献了一个父亲深沉的爱,给儿女们留下宝贵的回忆。他是延安时期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并列为中共中央五大书记的任弼时,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倒下的开国元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