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1987年5月初,我省余杭县安溪乡瑶山发生盗掘良渚文化玉器事件。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我所主持对盗掘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野外工作自1987年5月5日开始,至6月4日结束。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遗迹和11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余杭县文管会员参加了发掘。现将主要收获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瑶山祭坛及良渚文化神徽含义的初步解释王立新良渚文化反山墓地与瑶山祭坛是近年中国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之一[1],颇令国内外学者为之侧目,尤其是出土的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及其神秘纹饰一直是众多学者探讨的热点。与此同时,有关祭坛的功能和目的、神徽的含义等问题则...  相似文献   

3.
良渚文化发现已历五十余年了。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资料缺乏,其文化面貌和社会性质一直若明若暗。近几年发掘了良渚文化几处重要遗址和墓地,特别是1988年《文物》杂志第一期发表的《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和《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使人们对这些间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良渚文化的社会性质明朗化。本文仅就反山墓地和瑶山祭坛的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见解,并论及良渚文化的社会性质。一、关于反山良渚文化墓地性质根据发掘简报的资料,此处墓地是就  相似文献   

4.
仰望星空,观象授时,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而神圣的一件大事。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盘点了世界九大神秘古观象台,排名第一的是秘鲁马丘比丘古城天文台,第二名即是中国的河南登封告成观星台。就时间而言,告成观星台建于元代,为郭守敬所建。  相似文献   

5.
在桐乡市屠甸镇小六旺自然村东侧有一个高大的土墩,当地人称"吕大坟"。笔者根据实地调查踏勘,结合周边考古环境等,认为吕大坟高土墩的实际形成年代远早于明代,应该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一处重要遗迹,并进而推断吕大坟是良渚文化时期小六旺遗址一带良渚聚落群的中心祭坛。  相似文献   

6.
周玮 《东南文化》2001,(1):31-34
本剖析凌家滩祭坛的构造,对比良渚化祭坛性质的研究,通过解读为祭坛定性的诸因素,认为“祭坛”一说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凌家滩祭坛和墓葬分布之间的关系,似无法引证该遗址所处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7.
良渚文化祭坛与大墓共存的关系探索沈德祥建国后至目前止,江、浙、沪考古界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取得了一项项学术上的重大成就。认清了这一土著文化的源头,基本上了解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面貌的生活、生产方式。它的先进稻作农业、琢玉、牙雕、漆器等...  相似文献   

8.
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汇观山位于浙江杭州市西北约25公里——杭宁公路(104国道)之侧,地属余杭市瓶窑镇外窑村(图一)。汇观山是一座孤立的自然山丘,北望天目山支脉的丛山峻岭,南临苕溪。东与反山及良渚文化中心址莫角山相距仅约2公里。整座山为长条形,呈东南一西北走向。它的北部俗称“馒头山”,相传原先开矿时曾有玉器出土。中部是整座山的主高点,海拔约22米,顶部是一块较为平坦的台状凸起的高地,东西长40余、南北宽30余、高约2米。上有近代三排灰浆墓穴及乱坟,当地人称“汇棺山”、“会馆山”或“魏馆山”,知其音读而无定字,我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围绕文物保护做好科学研究和出人才,应当是省级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中心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抓住了这个中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成效显著,出现了可喜的面貌。其中在全国文物考古工作者面前特别耀眼的是,该所出版了《河姆渡》、《印山越王陵》、《好川墓地》、《瑶山》以及有关瓷窑考古的报告。这些考古报告的出版,可以说既搭建起了学术研究的新平台,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新贡献,无疑将推动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新进展。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0.
良渚文化瑶山玉神器分化及巫权调整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瑶山》揭示的甲乙两类、南北两行墓列12座墓葬,分别判定墓主为觋与巫的不同性别,进而考定南行6位墓主为觋,北行6位墓主为巫。作者首先针对出自巫墓内的所谓“神面”、“兽面”及“神徽”进行分析,重新认定“神面”为觋面,“兽面”为小巫扮演的道具兽或兽面,并破译原定“神徽”为觋戴魃头骑小巫扮演的道具兽以玉事神图徽,可简称为“觋事神图徽”。经过对南行墓列6座觋墓出土的玉冠形器、带盖柱形器、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玉钺、琮等6种玉器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玉冠形器为玉梳背,琮中之大孔琮应是镯,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神器之琮。巫专用的玉器有玉梳背、璜与圆牌。从觋巫所用玉器的尺寸、纹饰、形制来看,觋玉大大高于巫玉,也折射出觋的地位大大高于巫。本文论证了与母系、父系两种社会相关的由巫权向觋权过渡的新问题,指出瑶山墓地显示觋权已巩固,而巫权已败落并居于觋权之下。作者提出瑶山觋已是掌握政治军事大权而又兼顾事神的新型统治人物,即不称王的“王”,而当王掌权之后,巫觋便降格为“祝”与舞者,这就是《瑶山》在考古学上的重大贡献,也是玉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11.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性遗址之一。1936年由施昕更先生主持发掘了这个遗址,这是对太湖地区史前文化的第一次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遗物。梁思永先生根据出土陶器的某些特点,作为龙山文化的一个地区,称为杭州湾区,同时他还指出:“大量的圜底、圈足和平行横线的凸纹,是  相似文献   

12.
祭坛与文明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祭坛与文明张德水近年来,在我国不同的地区曾相继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祭坛遗址。这些遗址既反映了远古人类在建筑技术上较高的成就,同时又是研究原始宗教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重要依据,其意义和作用均是不可低估的。因此,笔者试在原发掘报告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瑶山瑶寨     
瑶山瑶寨 瑶族,是生活在贵州瑶山的土著居民。瑶山位于以风景著名的荔波县,距荔波县城30公里。瑶族人数不多,大约只有3000来人,但却保留着自己独特的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文化,尤其是对死亡,他们有着特殊的想象和特别的关注,因而又被称为“哭歌于群山中的族群”。  相似文献   

14.
良渚文化因1936年良渚遗址的发现而得名,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由于资料的不足,人们对于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良渚遗址发现伊始,人们曾根据它的黑陶特征,将其归入龙山文化系统.50年代初,尽管梁思永先生已经敏锐地感到:良渚遗址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确定的地域差异,并在龙山文化的分区研究中划分出杭州湾区,以示与山东沿海区和豫北龙山文化区的差异.然而,当时的人们仍未超越把它视为龙山文化系统的认识.直到60年代初,经过吴兴钱山漾等遗址  相似文献   

15.
论良渚文化琮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玉琮和玉璧虽多见于中国古代典籍,但长期以来对其却缺乏科学的研究.对传世琮、璧的时代、作用和意义也多认识不清.在一些论著中,一般都笼统地把它们看作是三代之物.囿于这种传统的看法,1936年施昕更先生第一次发掘良渚文化遗址时,也谨慎地把“大批排列整齐而又有规则”的琮、璧为主的玉器推定为“周汉之间”的遗物.同年在嘉兴双桥一带又发现了大量的玉璧,同样也未能断定其具体的年代.1973年江苏省吴县草鞋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才证实了玉琮和玉璧原是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的遗物.1976年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商代的玉琮,其器形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才使人们认识到,良渚文化的琮璧可能是中原三代文化琮、璧的源头.良渚文化时期的琮、璧与商代琮、璧当然不能等同地看待.但两者相似之处所反映的文  相似文献   

16.
李娜 《江汉考古》2020,(3):49-56
漆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器类之一,本文从胎质、漆色、髹饰技法和纹饰等方面梳理了良渚文化漆器的工艺特征,并根据出土单位认为墓葬出土的漆器应为仪式用具,填嵌玉石的漆器可能是财富和身份的一种标志,非墓葬单位出土的漆器应为生活用具。良渚文化漆器制作技术继承了长江下游更早的史前文化漆工艺,并有较大的创新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黄宣佩 《收藏家》2001,(11):48-51
福泉山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的西侧,高7.5、东西长94、南北宽84米,是一座良渚时期人工堆筑的高台显贵墓地。1979年试掘,1983-1987年三次发掘,对墓地作全面揭开,在其中发现了良渚的燎祭祭坛1座和墓葬30座,墓内器物除了用陶、石、骨、象牙制作之外,出土了玉器613件(粒)。这批玉器大部为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礼仪用器,在墓内置于墓主的身侧,如M9、在墓主的右侧,从头到足见石斧3、石钺5、玉锥形器4、锥形器套管5、玉璧4、玉琮1、琮形镯2、琮形管2、玉钺2、玉镯2、玉坠1、石坠1、玉杖端饰1、玉珠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想说明良渚文化是生活在东海之滨的古代部族所创造的文化(图一)部族是由部落或部落联盟发展起来,它们之间存在着质的不同,对于部落,一般认为有以下特点:1,部落是原始公社制度下所特有的人们共同体和社会组织,是较氏族和胞族为族为大的,主要以血缘关系联系的社会组织形式.2、部落的来源多为有血缘关系的渚氏族联盟.形成部落后,具有自己特有的名称,崇拜物和崇拜方式,部落方言和特定地域.3、部落内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如部落成员大会,部落议事会,酋长制等.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北部壮族瑶族自治县最 近在瑶山深处的三水瑶乡发 现旅游新景点──大旭村野蕉谷瀑布群,这个旅游景区内清澈的溪流和瀑布群仿若九寨的味道,瀑布群周围遮天蔽日的野芭蕉又有西双版纳的特点。 野蕉谷瀑布群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三水瑶乡山中,距县城古田镇18公里,汽车可以直通大旭村小学。下车后过桥逆流而上就到了景区。 这里浓荫蔽日,幽林翠谷,清澈的溪流从大山深处流出,这里夏无酷暑,冬无寒冷,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潺潺的溪流、淙淙的水声,如透明的琴弦,奏出舒缓而快乐的乐曲。 进入景区不远处“广东九寨沟”几个大字映…  相似文献   

20.
吴敬 《东南文化》2006,(6):17-20
通过对瑶山墓地出土玉冠状器的类型学研究,排比了该墓地13座墓葬的下葬顺序及其可能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