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荣  柴英 《史学月刊》2007,(8):37-42
唐代土地所有权经历了从公有到私有的动态演变过程。唐代土地私有权的形态包括永业田、园宅墓田、寺院土地。在国家法律逐渐放宽对土地买卖限制的背景下,唐代土地私有权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土地买卖实现的。唐代中后期土地私有权极度发展,地主庄园成为土地高度私有化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2.
林岩 《古籍研究》2002,(2):19-22,34
北宋“古文”的兴起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它很明显地承袭了中唐以来由韩愈开刨的文风及其思想的影响,但是,宋代的“古文运动”取得了成功,而唐代的“古文运动’’却未能充分地扩大影响。这是为什么?北宋“古文”的兴起最初受到科举艾风的压力,而当时的激进者正是通过对科举文风的批  相似文献   

3.
刘洁 《四川文物》2004,(5):36-41
汉代是封建的中央专制集权国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豪强大土地所有制形成 ,使汉代中央专制集权分散、下移 ,而世族地主地位不断上升 ,权力增加 ,出现庄园经济。这完全是汉代土地制度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必然结果。诸葛亮仅看到豪强经济给汉王朝财政、兵员方面造成了危机 ,却看不到汉代赋税制已远远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违背经济运动客观规律 ,抑制世族豪强地主发展 ,五出北伐匡扶已极具奢侈性和寄生性的汉室 ,最终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4.
松江方塔,又名兴圣教寺塔,因继承唐代佛塔的四方形制,故俗称方塔。方塔的园址原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这里聚居着许多地主豪绅,富商贾客来往不绝。经考古发现,此处地下有多处唐宋遗物。在园林中心地下3米深处,发现了唐代华亭市河的旧址,旧时的府城隍庙、关帝庙也坐落在这里。北宋时期因为建造了这座著名的兴圣教寺塔,这里就显得更为热闹。  相似文献   

5.
科举取士制度,创始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到明清时,已近千年,但使科举取士制度得以充分发挥其威力,并日趋走向完善和鼎盛的时期则是明清时期。那么,明清的科举制度,是否达到了科举取士的目的?本文拟通过对部分山西科举及第者的走向作个案分析,论证这一命题。明代科举制度的确立,有一个举荐取士和科举取士反复交替的过程。经过明初举荐取士和科举取士两种制度的交替使用,朱元璋意识到,虽然科举制度存在着一定弊端,但比起举荐制还是利多弊少。于是,便于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下诏恢复科举。洪武十七年(1384),定科举程式,命礼部颁行科举…  相似文献   

6.
旗地是清代满族特有的土地制度,在清朝入关以后的百余年中,经历了由国有到私有、即由领主制经济到地主制经济的蜕嬗,显示出不同于民间土地的特点。乾隆、嘉庆两朝(1736—1820),正值清代封建经济的繁荣阶段,地主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膨胀,为旗人土地关系的演变注入了新的活力。关于这一时期的旗人土地关系,前辈学者多从租佃关系、民典旗地等角度进行研究,至于旗人内部的土地交易问题,囿于史料的零散缺乏,较少专门的探讨。笔者日前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捡得畿辅旗人土地契约文书20件,内典地白契  相似文献   

7.
清朝灭亡后,随着清室及八旗王公贵族政治权力的丧失,他们对土地的占有权也随之消亡。因此,民初大规模丈放东北的官荒旗地,使身份性地主迅速趋于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大小普通私人地主、官僚地主和商人地主。与此同时,东北的农村经济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租佃关系和雇工经营日益发展,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经营地主经济和富农经济在东北农村经济中已占有一定的比重。  相似文献   

8.
陈飞 《文献》2002,(3):32-47
"秀才科"被《新唐书·选举志》等典籍列为常选科目之首,是唐代科举重要科目之一,同时也是起伏甚大、变化较多且不易详明的科目之一.过去学者们对此多有考论,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有未达或可商者.笔者近年致力唐代试策研究,于唐代科举各科之试制及其变迁,稍有所及,兹就有关文献记载,略作考辨如下.未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时期,英国形成了以大地产为主的土地结构。由于享受城市生活、参与政治、处理地产上日益增多的事务的需要,地主因袭中世纪以来土地管理方面的庄官制度,发展出地产代理制度。一般而论,代理人负责勘查地产,管理地产经济,定期向地主汇报地产事务,参与教区社会活动。地主则选拔代理人选,干预代理人的经营策略,对地产事务发挥间接的影响。代理人、地主相互协调,使工业化时期英国农业经济的运行趋于高效。  相似文献   

10.
郑振满 《清史研究》2003,25(2):38-61
明清时期 ,乡族地主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各省尤为发达。本文以闽北地区为典型 ,对这一历史现象作了剖析。指出 :明清时期 ,由于乡族组织与地主经济的直接结合 ,使已经衰落的私人地主经济得到了强化 ,同时也阻碍了阶级分化与阶级斗争的正常发展 ,从而延缓了封建的土地关系及社会关系的解体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近代史研究中,对于明治维新后的地税改革及其确立的土地制度问题的探讨,是与确定明治维新性质有密切关联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日本史学界对明治维新后的地税改革及其确立的土地制度等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的对立和争论。争论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地税改革后日本的土地制度和寄生地主经济究竟是什么性质?农业形态是封建性的还是资本主义性的?如何看待小农经济?地税改革在  相似文献   

12.
清至民国婺源县的乡村社会中,神会"会产"已经具备了"土地"的基本性质,不仅可以出租、买卖、继承、抵押,还可把"会权"分割为两部分,即"使用权"(会权,"做会"的权益)和"所有权"(会产,土地本身)。"神会"会产运作中,一块土地可被精细地分割成多份,可以有"四地主"、"五地主"、"六地主"乃至更多"地主"。神会组织在清代以来大量出现,反映出中国小农已经发展出非常灵活处理财产的方式——各家各户零散的资金通过"做会"的方式集中起来投资于土地等不动产,并获得收益。清代至民国,乡村土地物理形状的"零碎化"、土地表述的"租税化"和地权运作"精细化"是三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北宋的差役,或称职役,是宋代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尚有所谓“执干戈,昌锋镝”的兵役和“营土木,亲畚锺”的力役。北宋的差役一般是由乡村人户承担的,官僚地主和城市商人等享有免役的特权。关于乡村下戶的差役和免役钱问题,我们已经撰文论述。这里将进一步探讨乡村上户亦即农村中地主的差役负担和熙丰时期的役法改革,同时进一步阐明北宋差役法和免役法的阶级实质,借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所进行的一切改良的欺骗性。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4.
转般法是北宋漕运最重要的制度,它对北宋漕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一重要的制度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转般法实行的原因北宋实施的转般法承袭于唐代,要了解转般法实施的原因,还必须追溯到唐代开元时期。唐都长安,在唐前期,朝廷所需粮食  相似文献   

15.
元江县的白族是明末清初大量迁入的。这时的封建地主经济制得到_『充分的发展,约占人口6%的地主,不仅占有因远、北泽、安定等白族聚居村35%的土地,还占有周围哈尼族大浦、卡腊、龙潭、大白、漫迫、大佯、鲁章等村的部分土地。地主一方面出租土地,利用租佃关系剥削佃户,另一方面又廉价雇用白族农民及周围的哈尼族农民作长短工,为其耕种土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生院历史系与经济所1998年5月28日共同举办“中国古代地主制经济的发展机制与历史作用”学术研讨会。会上,历史所研究员栾成显作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与庶民地主的发展机制”的发言。他提出,土地买卖、诸子均分、科举制度等这些...  相似文献   

17.
正《揭秘诗仙李白的六大谜团》科举制起自于隋,大行于唐,尤其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参加科举已经日渐成为知识分子重要的仕途门径。唐代进士科科举考试主要是考经学和杂文。杂文即文学作品,李白文采甚高,考杂文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优势。而且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也就是说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遮掩的,考官对考生的信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8.
俄国1861年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地发展起来,贵族阶级开始资产阶级化。从农业来看,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地主经济可分为两个时期:六、七十年代为前一个时期,八、九十年代为后一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绝大多数地主对1861年改革带来巨大变化毫无思想准备,感到严重不适,尽管使出浑身解放,也很难招架得住。改革前地主可以对农奴随意发号施令,农奴必须象牛马一样完成“主人”的指令。当然,这样来组织生产如同料理家务一样轻松。改革后农奴成为身份自由的人,地主已无权随意支配农民,这直接影响了地主经济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9.
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要有步骤地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革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的决议。自此开始了以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地主所有制为宗旨的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到1952年9月,土改工作基本完成,全国约有3亿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去了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350亿公斤粮食的地租。这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1949年9月山西建制恢复时,全…  相似文献   

20.
唐代以降,相国寺经历了从讲经传法的宗教场所到兼具宗教性和世俗性双重属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转变过程,至北宋最为辉煌。研究发现相国寺书市自宋神宗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宋汴京最重要的书籍贸易市场。相国寺书市位于弥勒殿与资圣阁之间的广场,每月八次开放,由士人售卖历史典籍和时人论著,主要消费对象是士人官吏。相国寺书市不仅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同时在北宋汴京发挥巨大的文化效应,共同推动了书市的繁荣。本文以相国寺书市为个案,综合考察了书市兴起的历史过程、书市概况以及影响书市的经济和文化因素,揭示了北宋汴京重要城市空间的价值,对深化历史经济地理和宋代城市史研究多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