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宝贵  孙臣 《考古与文物》2001,(1):78-82,95
于省吾先生释甲骨文此字为“橐”,他说:“至于橐 字作 ,其中所从的 ,为什么释为缶?我的解答是,商代金文宝字所从之缶,作父丁卣作 ,辇卣和 均作 。不仅如此,商代金文的宝字所从之缶,也有不从口者。例如,作父乙卣作 ,新尊作  相似文献   

2.
一并非“冬雷震震”在商代甲骨文里,有字如图一。此字罗振玉释电,叶玉森释雹,郭沫若释虹,陈梦家释(阝齐),于省吾、孙海波释雷。金文有罍字如图二。从字形上看,甲骨文雷字就是金文罍字的前身。《说文》:“龟目酒尊,刻木作云雷象,象施不穷也。”所以罍即畾,就是雷字。它不过是被假借作为罍字罢了。  相似文献   

3.
贾文超 《收藏家》2004,(12):65-65
在商周青铜器的铭文中,常常将“尊”“彝”二字联用,作为青铜礼器的共名。直到宋朝,才把一种盛酒器专称为尊,但实际上还是非常的混乱。甚至于还有的将觯、觚、壶等均称为尊。近数拾年来,才开始将侈口鼓腹,口径特别大的,高圈足的器物叫作尊。尊一般为圆形,也有少数为方形。  相似文献   

4.
程燕 《江汉考古》2015,(2):107-109
曾侯乙墓竹简中有一个疑难字"■",我们分析此字左旁从"",右旁从"舌",皆为声符。在简文中疑读作"沙"。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仲父盘上一个旧认为是从辶、舟、禾的字提出新的释读意见,通过字形分析,认为此字应分析为从辶、■,其中的"■"为声符,在铭文中可读为"菽"。相关铭文可组成"菽麦"这样一个词语,可与文献用语相互印证。"菽"为五谷之一,此字的释读在农业史研究方面也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6.
王泽文 《南方文物》2012,(2):142-145,118
西周金文中有一个字形作“斤”的字,用作地名,见于《殷周金文集成》2674征人鼎,以及新近发 布的京师畯尊,涉及周昭王伐楚、南巡路线. 征人鼎,又名天君鼎,陈介祺旧藏,现藏日本①.125个字(含合文1,图一):  相似文献   

7.
邓国,是位于汉水以北、南阳盆地南部的一个具有一定经济文化水平的古国。立国的确切年代,虽无可稽考,但从盂爵铭文及文献记载,它在西周初年确已立国。盂爵铭文是西周爵铭中最长的,四行二十一字:“唯王初(卉本)于成周,王令盂宁邓伯、宾贝,用作父室尊彝。”从铭文可知是成王时器。郭沫若  相似文献   

8.
■■盉出于山西,应为西周穆恭时期器。此器铭之"■■"应是器主。《左传.昭公十五年》说,诸侯受封皆受明器于王室……故能薦彝器于王之礼,由本铭可以得到验证。"■"字应释为"盘"字,此铭文为盉亦可以称为"尊般(盘)盉"提供新证。  相似文献   

9.
[口白]畁盉出于山西,应为西周穆恭时期器。此器铭之“[口白]畁”应是器主。《左传·昭公十五年》说,诸侯受封皆受明器于王室……故能薦彝器于王之礼,由本铭可以得到验证。“ ”字应释为“盘”字,此铭文为盔亦可以称为“尊般(盘)盉”提供新证。  相似文献   

10.
录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真伪迄今仍无定论。容庚曾认为此器乃卣之有铭残底而镶入无字尊内。但这个意见并未得到公认,近年来也不断遭到质疑。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直未公布录尊的X光射线透视照片,学者的讨论多基于对器物外部的观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本文采用版本学的思路,对录尊的收藏与流传历史进行梳理,共勘校十一种铭文拓本,考察其各自产生的时间及彼此的因承关系,发现拓本可以截然分为两类。而只有原器损毁,有铭文的卣底镶嵌到尊内这一过程,才可能导致两类拓本之间差异。  相似文献   

11.
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中,铭“司(兔丂)母”者二十六器,计有方壶、圆斝、圆尊各一对,觚十一件、爵九件,铭文均为正书(图一,1、2、7)。另外,有大方尊二件,器底亦铭“司(兔丂)母”,但在“(兔丂)”旁多一“癸”字,铭文为反书(图一,6)。此二件方尊与前面二十六器当是一人之物,故妇好墓共有“司(兔丂)母”之器二十八件。在妇好墓不同铭文的铜器组中,“司(兔丂)母”组仅次于“妇好”组,足见此组铜器之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此字见于.《印典》2252页①:该书把此字当作不可辨识的字。按战国文字中从心的字频见。跟此字所从偏旁有关的形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侯马载书中有■字,作人名。载书云“而敢或■改■及■”,此字或从衣作■,《侯马盟书》据此字有二例从■作■,释作奂,不确,此字据《侯马盟书字表》统计,作■、■者合计128例,作■、■者合计94例,可知此字之正例当作■或■。此字从衣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之含义与衣有关,故附加义符;二是■字本为一从衣、  相似文献   

14.
读书     
正《五百佛像集》简介:《五百佛像集》是瑞士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编著的文物图书。该书将藏传佛教的主要尊神的图像进行汇总,是图像与经典文献比较研究极为难得的案例。全书尊神总数在500尊以上,每位尊神的姿态、手印、所持的法器多严格依据经典而绘,还有不少组合尊神,所以本书学术价值极高。通常所能见到的大部分的藏传佛教尊神均可以在此书中找到。  相似文献   

15.
在太平天國起義百年紀念展覽會中,除了陳列許多照片圖畫蠟像外,還陳列許多實物和文献,這些文物的史料價值很高,都是外間所罕見的。太平天國的實物史料,經過滿清統治階級的摧殘,遺下來的原已不多,再經國內歷次戰火,能够保存到今天的更是百不獲一。這次展覽會中陳列的二尊銅砲,是安徽肥西縣最近出土的。收藏者爲肥西縣張姓,其祖先因恐滿清發覺,埋藏地下,不久前才掘出,共有六尊,此次運滬陳列的二尊,其中一尊上刻"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九月吉日,九門御林開朝王宗謁天義陳、正鑄砲造"字樣,另一尊刻"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本月吉製,九門御林開朝王宗謁天義陳、正鑄砲劉造",下有"計重三百觔吃粉壹觔"字樣。可見此兩尊銅砲均係"謁天義陳某"之物,其名字及事蹟均待考。"正鑄砲"乃負責軍械製造者之官銜,其中一尊註明砲重及用粉斤數,大概是為了便於應用。考太平軍銅砲遺物,前此唯有湖北應城縣縣立圖書舘所存二尊(其中一尊由此次展覽會製造模型陳列),及無錫漁人於皇婆整河內捞獲之一尊,而無錫一尊亦但見著錄,原物不知現在何處,所以此次安徽肥西縣銅砲之陳列,實爲展覽會中一大收穫。其次爲木印二颗,一顆為首王范汝增之印,考范汝增爲侍王李世賢部,一八六一年十二月九日與(?)天義黄呈忠同率部解放寗波。當時英法海軍軍官曾與會晤。惟其時范汝增之官職為"討逆主將進天義",至一八六二年五月始封首王,此印當係一八六二年後之物。另一木印爲任京殿天官領袖尹賢瑞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忍痛璧还名画梁益年丹青意造本无法;画圣胸中常有诗。此联对仗工整,一丝不苟,别有深意。上联系毛泽东借用苏东坡之句"我书意造本无法"改动"我书"两字为"丹青",称赞齐白石的名画;下联系郭沫若借用陆游名句"此者胸中常有诗"变动"此老"尊白石为"画圣"...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当他投身革命的时候,是生气勃勃、尊法反儒的,但后来"既离民众,渐入颓唐","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逐渐退到"宁静"的书斋去尊孔读经。章太炎从尊法反儒到尊孔读经的演变过程,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从进步转向倒退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一、释《古玺汇编》0545号玺作基中""字。《古玺文编》。失收.字从言从言字上部一横似与字下部采用借笔的方式构成.从古文字的演变规律看,字与字可能是由一个个形体分化而成的,古音在端纽叶部,在泥纽叶部.两字韵部相同,声皆为音,后世从的字,有的在战国文字中就从""作,如楚简字从作""(信阳2-012),字从""作""(曾候乙墓62).直到汉代,有时还可替代,如王年号"居"之,居延汉简有时就写作.准此,字从言从,显然应该释为。见于《说文》,在玺文中用为人名。二.释《古玺汇编》3946号玺作:基中""字《古玺文编》收入附录六八第十栏…  相似文献   

19.
疑尊、疑卣铭文开头人的名号应释为"中義子父",金文中偶尔有这种"伯"、"仲"、"叔"、"季"与"父"之间有二字的名号。疑尊器底铭文第一行"于"下的字应依李学勤先生释为"卜",其写法与甲骨文中部分"卜"字相同,这可能与器主是西周早期商遗民有关。"卜鄂侯于盩城",即通过占卜的方式让鄂侯到盩城建都。铭文第二行的■字,释读尚需进一步探讨。《记一件新见铭文铜戈》公布的齐国铜戈,铭文第一字当释为"栗"。"栗成"即"栗城",盖即秦汉时之栗;后世之"栗城",在今河南夏邑县。此地在前286年后数年间曾短暂属齐,此戈可能即此时齐国铸造。  相似文献   

20.
李凡夫,原名李和,别字德尊,曾用过古吉言、陈兴福的笔名。1906年出生于广州荔湾区泮塘。他长期在荔湾区工作和生活。上世纪30年代,跟美术家梁晃一起,住在靠近泮塘的逢源大横街二号二楼,取个雅号叫做“光寸二屋”:“光”是“晃”字去“日”,“寸”是“尊”字去“酋”,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