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海冬虫夏草生长于高寒高海拔区,其独特的药用和营养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一路攀升,随之在冬虫夏草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冬虫夏草资源管理,对于保护草原生态,全面实现冬虫夏草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有效提高虫草产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地位和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在该地区发展交通事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而在法制的轨道上实现交通良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因而,为了解决发展交通事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确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重要内容的立法指导思想,确立以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干预为重要内容的立法原则。同时,应当将管理型立法与促进型立法相结合,并将其作为该地区交通立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地方在立法过程中应在不违背上位法相关原则的基础上注重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随着2015年《立法法》的修改,地方立法权进一步扩大,享有立法权的地方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地方立法成为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未成年人保护的地方立法为例,通过对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地方立... 相似文献
4.
导游薪酬制度立法保护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史博览》2007,(12)
我国导游薪酬体制极度扭曲,已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式、手段尽管多种多样,但导游薪酬制度立法保护是科学、协调之举。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先天性优势,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资源开发的问题,最大矛盾在于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冲突,我们要正视并合理对待这个问题。资源保护一定站在优先地位。只有生态旅游和资源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和谐发展,才能吻合发展生态旅游的初衷,为人类提供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相似文献
6.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本文在尽可能全面回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去探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中的困境以及由此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营销角度提出的整合传播观念来看,产品包装设计已不只是产品策略中的问题,它已成为促销中一种不可替代的媒介,是实现商品价值的重要手段。有效运用法律对包装设计进行保护,可以提升知识产权在市场表现中的独特性。面对日益严重的侵权行为,应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立法,以协调西部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商业开发与原真性保护等诸多关系为宗旨,是完善西部开发法律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必将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文化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孤儿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学界争议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如何更好更快地与西方国家法律趋同和接轨的重大现实问题,更是我国著作权法修改理应关注的问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则是对孤儿作品著作权保护的立法模式的选择。因此,考察国外的相关立法模式有利于我国的立法模式抉择。笔者认为,综合国内外的情况,我国选择采用强制许可的立法模式模式更加契合我国对孤儿作品的立法保护。 相似文献
10.
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资源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旅游正成为一门备受青睐的旅游形式,少数民族文化因素渗透在当今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客体吸引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Until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no sense of a Tibetan prehistory. Beginning in the 1970s, however, Chinese archaeologists began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plateau, and began to draw an outline of the deep Tibetan past. The pace of research accelerated rapidly in the 1990s, which brought this outline into sharper focus. This paper reviews what is known of Tibetan prehistory until the seventh century A.D., when the Tibetan empire was established. Topics covered in this paper include a consideration of the antiquity of a human presence upon the plateau, changing adaptive strategies following the end of the glacial epoch, the advent of the Neolithic, an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mplexity. Despite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our knowledge of the Tibetan past, much work remains to be done before models of process can be examined in any detail. 相似文献
12.
David B. Madsen Ma Haizhou P. Jeffrey Brantingham Gao Xing David Rhode Zhang Haiying John W. Olsen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06
The pre-Neolithic 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virtually unknown. Test excavations of Late Paleolithic sites, described here, provide preliminary evidence that the initial occupation of the plateau's extreme environments was by small groups of foragers probably traveling from lower elevation plateau margins. These foragers occupied very short-term camps focused on the procurement and extensive processing of small-to-medium mammals. Five separate occupations date to 13–15,000 Cal yr BP, but limited survey data suggest mid-elevation locations may have been temporarily occupied as early as 25,000 years ago. Full-time, year-round occupation of the plateau probably did not take place until the early Neolithic advent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相似文献
13.
西藏文化、文物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历来重视西藏文化、文物的保护工作,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全面保护。西藏文化、文物的保护,成效显著,举世关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15.
我国藏族聚居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其生态法治不仅需要先进的立法技术支持,更需要发掘藏族传统生态文明的"本土资源",尤其是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中所蕴含的生态规律等理性因素,这对解决当代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中的"高原反应"与内在伦理支持的缺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形成藏族聚居区传统生态文明与生态法治建设的深层脉动,才能真正解决其生态法治问题的"病源",构建具有藏族聚居区特色的生态法治,进而维护藏族聚居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50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 50多年了 ,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旧中国无法比拟的巨大成就。作为一个文明古国 ,我国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极为丰富 ,建国初期的文物工作重点主要是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性的政策、法令 ,并加紧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以便在全国基本建设过程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 ,许多珍贵文物遭到破坏 ,文物保护工作经历了最大的一次曲折 ,但在周总理的关怀和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 ,绝大多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 ,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相关问题进行地方法制实践。这些地方立法不仅保留了"非遗法"相关规定之精华,同时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地方法制的做法不仅具有正当性,还具有诸多亮点和启示。为缓解非遗领域不同位阶法律适用冲突以及平衡、协调非遗传承人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非遗法"应就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规定,以最终实现非遗法律体系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Wu Mingdi Chen Guansheng 《中国藏学(英文版)》2008,(2):67-74
Silk handicrafts ar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hinterland and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rethnic cultural exchanges since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a "Silk Road" had existed between the hinterland and the Snow Land and had promoted friendship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Han and Tibetan peopl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