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土族》2021,(4):4-6
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高宗教界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努力开创宗教工作新局面,更好组织和引导信教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恢复拓展的历史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 1 978年以来 ,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宗教问题给予了高度关心和重视 ,把宗教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宗教政策得以恢复拓展的前提条件 ;从世界总体发展的高度面对中国的宗教问题 ,考虑和解决中国的宗教问题 ,是新时期党的宗教政策恢复拓展的重要条件 ;新时期的宗教研究 ,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 ,也加深了人们对宗教现象及其社会地位、历史作用的认识 ,为党的宗教政策恢复拓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宗教自身世俗化倾向的加强 ,一方面可以说是党的宗教政策作用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是促成党的宗教政策恢复拓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宗教工作者深刻领会党的宗教自由政策,依靠党,依靠群众,对宗教人士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把宗教人士当做党外干部对待,跟他们交朋友,按月给他们发放生活补助费,把党的温暖送到了每个宗教职业者的炕头。广大宗教工作者审时度势,及时化解宗教矛盾,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建立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对于建立和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恢复历史本来面目,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一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新的突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新的资料是重要原因之一。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几年中,我国学术界进行了大量工作,在农战史研究领域中,一方面“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干扰和影响,力求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坚定地以  相似文献   

5.
爱国宗教人士在和平解放新疆、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历次剿匪平暴过程中均有良好的表现,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爱国宗教人士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社会"五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是做好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所作出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重点任务等战略部署,是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对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每项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对方志工作来说,就是要在十八大精神鼓舞和引领下,结合实际地推动和促进方志事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青海民族宗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官却加 《攀登》2008,27(3):62-64
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宗教,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民族宗教工作在全省工作大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坚持从青海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与宗教政策,不断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巩固和发展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坚决抵制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切实做好青海的民族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分析我国宗教工作形势,研究我国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水平。"~①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是确保西藏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关键,如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引导西藏地区宗教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西藏宗教工作面临的新  相似文献   

9.
孙小玲 《神州》2012,(2):9-9
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文章分析了中西方宗教在宗教精神上的主要区别,阐述了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生活的影响,以期能使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张凤云  马义新 《攀登》2008,27(4):48-52
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对严峻的挑战,机遇大于挑战。新的历史起点对党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党必须从新的历史起点的客观现实出发,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此,要有强烈的优惠意识,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增强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1.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明 《攀登》2006,25(3):27-30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12.
秦学勤 《攀登》2006,25(6):8-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新胜利的新起点,只有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3.
刘朋 《攀登》2010,29(2):28-31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在我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瑞科 《攀登》2010,29(2):37-4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前,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形式,已成为我国最活跃、最值得关注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一。为此,研究大众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主动有效地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李抒望 《攀登》2011,30(1):9-1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孙肖远 《攀登》2007,26(3):44-47
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上,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理论创新成果。分析其深刻内涵,利益协调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面对利益需求多样化、利益差距扩大化的利益结构分化趋势,利益协调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它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左吉祥 《攀登》2009,28(1):33-37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忧患意识经历了三次历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忧患意识。第二次跨越是江泽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忧患意识,第三次跨越是胡锦涛要求全党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忧患意识的发展历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忧患意识的传承经验,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姚广才 《攀登》2010,29(2):123-126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基层文化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要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时期新阶段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要求,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黄淑君 《攀登》2006,25(5):171-17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知识和信息存贮的单位,其所担负的各项服务于社会的职能决定了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文章阐述了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尤西虎 《攀登》2009,28(3):51-54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和思想,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提出过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三个社会发展目标。胡锦涛社会建设思想,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