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董玲 《神州》2014,(11):231-231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老子是世界生态文明第一人,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天人关系的著作。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诸子百家影响很大。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同道家“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2.
刘隆 《沧桑》2009,(2):111-112
本文通过比较东西方文明的特性以及各自面临的困境,认为虽然东西方文明之间仍会有冲突,但和谐将是二者关系的主流,冲突则是和谐大势下的冲突。东西方文明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双方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人类的文明交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一 文明交往是人类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直到现在、而且还将持续发展的基本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文明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文明交流是组成文明的诸要素在横向上的互动,是文明间互通有无的过程,交流中的每一方都处于传播和接受中。交流的目的或许相去甚远,交流本身却是“历史的主要驱动轮”。文明交流可以使各文明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在短期内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5.
刘辉 《攀登》2012,(5):21-26
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经历了一个从初步形成、发展到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文明体系诸要素可分为基本形态、具体形态和特殊形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构成文明体系的基本形态。生态文明不是人类自身范畴的文明,是一种特殊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6.
三月,又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山林刚刚抖落冷酷的冰雪,枯黄的田野悄悄泛起了嫩绿,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阳春三月,杜鹃声声,蝶儿双双,春雨潇潇,百花怒放。  相似文献   

7.
张鲁宁 《攀登》2006,25(1):33-36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进步源泉。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对多样文明及文明交往方式的深度诠释。这项主张旨在促进多样文明和谐共处的理念,体现了我们党的新领导集体外交思维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侯建新 《历史研究》2020,(3):155-178
欧洲文明采纳和改造不同的文明元素,经历数百年痛苦的文化互动与磨合,终于成形于中世纪中期。其文明确立的标志是有着广泛社会共识、被明确定义并根植于自然权利的"元规则":财产权利、同意权利、程序权利、自卫权利和生命权利。它们是深层次、始基性规则系统,是决定规则的规则,它们是不可让渡的应然权利,却影响着实定法权利,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欧洲社会走向。这些元规则自成体系,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从而使西方成为西方。  相似文献   

9.
敬畏自然     
全国作协主席铁凝女士有一个有趣的观察,她注意到人类——不分民族、不分肤色——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对蛇类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按其说法,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和人类共同的祖先在非洲南部丛林度过的漫长岁月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旅游》2012,(3):80-89
没人知道是什么在召唤着游牧民族,千百年来沧海易桑田,他们倔犟的脚步却不曾停歇。或许人类骨子里就有那份桀骜,或许当大口地拼着酒肉,在长风浩荡的天与地间独立时,我们才能体会到游牧群落的不羁胸怀。  相似文献   

11.
吴城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兴旺,手工业高度发展,商业贸易活跃,与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往来。繁荣的社会经济,促使社会各阶层分化和早期城邑的兴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文明形态,成为长江中游地区一个辉煌的文明中心。吴城古城便是这一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2.
新砦遗址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砦遗址在文明探源的课题中举足轻重.本文对新砦遗址的聚落形态、农业、手工业以及新砦文化遗存中的其他文化因素等方面所反映的古代文明起源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论先秦时期湖北地区的技术发展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了新的考古资料,从新的视角出发,对先秦时期湖北地区的技术发展与当地文明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使人们对当时的技术成就的认识更为系统全面。  相似文献   

14.
吴玉敏 《攀登》2010,29(1):66-71
生态文明是人类正在追求的新的发展高度和境界,体现着人类正沿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演进之路向着人类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的目标迈进。环境伦理观照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道德意义,关注了生态环境之于人类的全方位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生存态度与生存方式的重新而重要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必然包括环境伦理的建设内容,中国的环境伦理建设问题需要从细微处加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作用。在政治文明的有机整体中,制度文明是标志和形式。而人的文明则是根本,在政治文明中居于灵魂地位。因此,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行为的共同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民族政治成熟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政治文明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尹宏兵 《华夏考古》2007,(2):135-141
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应从中国历史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式。不能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历史。必须区分文明的起源与文明的正式形成,并从中国历史中提炼出中国文明起源的诸要素。  相似文献   

17.
林永珍 《东南文化》2011,(4):100-103
在古代韩国,马韩盛行过坟丘墓,其主要特征是在地上的坟丘中,由多个埋葬主体通过追加葬形式形成。坟丘墓最晚到公元前1世纪开始出现,其存在从方形木棺向圆形石室的变迁过程。韩国坟丘墓社会中只有百济国发展成为国家百济,因其与先进地区临近,容易接收先进文化,其它小国在酋长社会状态下被吞并,因其农业共同体性质过强,并且与周边国家对等交流困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论与中国"早期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夏、商、西周文明是一个特殊阶段,这个阶段的文明,从国家形态的角度看,与西方文明具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刘治深 《神州》2013,(32):12-13
历年来,对孔子人性思想的研究,往往从善恶的角度去立论。其实,统观《论语》全书,孔子并未言明人性是善还是恶,而是从人本质属性的角度去理解的,即人的自然欲求性。同时,在自然欲求性的基础上,孔子的人性还兼有引人向善的意义。孔子提倡在自然欲求性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良好习俗的熏染,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从而实现自然之性向道德之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汉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来之际,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文奥运,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首都博物馆等单位协办,北京市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