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遗产保护和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起步较晚,我们的研究者希望更多地借鉴国际上现有遗产学科建设的经验,来构建我们的遗产学科。要构建一个学科,需要有系统的方法论作为基础,遗产保护学科也是如此。而国际遗产保护学界对于遗  相似文献   

2.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英国铁桥峡谷工业旧址 位于英国施罗善郡。建于18世纪初,是世界上第一座铁桥,对于世界科技和建筑领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铁桥的建成带动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留下了一片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工业旧址,涵盖了18世纪工业革命在此地区快速发展的所有要素,旧址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处保护性工业建筑组成。1973年在此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198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年平均接待观众30万人次。[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南宇 《丝绸之路》2012,(4):66-67
古丝绸之路东起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在我国西部有4000多公里。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区所蕴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在华夏民族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的文化观、价值观的冲击,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区多元的文化内涵,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必然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4.
北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海市合浦县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自从2009年北海市正式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全面梳理"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的申遗工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工作建议,有利于对此后的申遗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是内涵和外延不同的两个专有名词和各有评价标准的两种遗产类型,共同点只在于,它们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宣布、在国际层面上加以保护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作为热门词汇,比较容易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是一种统一的世界级的遗产;所以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宜谨慎使用"世界遗产"汉译词通称World Heritage和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两种遗产类型。  相似文献   

6.
《世界遗产》2013,(6):21-21
无论是大运河申遗过程中,还是将来列入世界遗产后,都离不开保护与利用。保护大运河遗产就是要保护其OUV(即突出普遍价值),而利用大运河遗产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往保护前提下加以利用,使运河得到长期的、可持续的保护,永续长流。  相似文献   

7.
农村文化是个时间节点性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更是新文化创造的源泉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化创造同时并举,但分而为之可以实现双方的预期目标,又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黑龙江史志》2012,(12):28-29
本文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针对目前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的缺失,提出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即:建立传承人生存状况评估体系、法律保护和创新保护。  相似文献   

9.
朱晗  赵荣  郗桐笛 《人文地理》2013,28(3):70-73,19
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完全具备文化线路的基本要素,对于它的保护应建立在对其性质、价值和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大运河在各个时期开挖的规模、航运和繁荣的程度不同,大运河的建设过程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前被视为中国大运河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隋唐至北宋可以被认为是大运河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阶段,也可被视为是大运河繁荣的一个阶段;元、明、清被认为是中国大运河实现南北直航和再次繁荣的阶段。安徽段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必须先开展资源调查,弄清家底,然后进行科学研究,并从整体上编制保护规划,努力延续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和原真性。同时,运河遗产保护还需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做好展示和阐释,鼓励沿线社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等。  相似文献   

10.
付晓华 《神州民俗》2010,(6):16-18,25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发展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这几年来广东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是否能够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引入文化旅游的概念,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使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使人们自发主动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世界遗产保护领域中文化线路遗产的备受关注,以及我国大运河申遗、长城和丝绸之路这些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使茶马古道的研究与保护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本文对茶马古道从关联背景、跨文化的整体意义、动态性特征三个体现文化线路整体方面的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对于茶马古道的保护、规划、申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基、源泉和生态场。只有文化得到了传承,人类的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才能被体现。文化多样性作为一种文化观或者一种文化立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舆论。  相似文献   

13.
李琴  杜雪 《世界遗产》2011,(2):26-31
韩国文化院坐落在北京光华路使馆区的一座四层大楼里,一扇古朴的木门将访客迎进了充满韩国文化气息的展示大厅.韩国驻华文化院前身为韩国大使馆文化新闻处,是韩国政府宣传韩国国家形象和文化艺术,促进文化产业合作的机构.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之际,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参赞兼文化院院  相似文献   

14.
正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今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纵观1978年以来《世界遗产名录》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到世界遗产事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从精英阶层的遗产到平民百姓的遗产;从人类征服自然的杰作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从单一文化的代表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成果;从单点小规模遗产到跨区域跨国境巨尺度遗产;从古代遗产到现代遗产;从静态遗产到活态遗产。这种发展还反映在全社会对遗产关注点的变化,即:从关  相似文献   

15.
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在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人类生态学等学科中历史悠久,并被广泛应用。作为世界遗产体系中的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杰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刚刚出现,但它已经成为遗产保护和利用领域中的热点。文化景观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其重点在于保护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和产物,涉及到空间过程与土地利用、地形、水文、植被、交通、细部结构与装饰、健康与环境等方面。在中国倡导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对于整个遗产的保护、生态的维系、文化的延续、旅游的开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构基于传统文化多样性基础之上的文化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有模式多建基于文化"管理"或文化"经济"的认识之上,因此,从文化治理的观点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保护主体单一、公众参与不足、忽视"文化纽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力推"公益性保护",才能充分挖掘其公益价值、丰富其文化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雒庆娇 《丝绸之路》2012,(12):67-69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曾写下过灿烂的篇章,为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建立了不朽的丰碑。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工业迅猛发展,现代交通不断拓展和延伸,计算机网络的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和结集,旅游业发展持续高涨,使甘肃非遗保护出现了更多的困难,保护工作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中国的历史变幻莫测却从不间断,源远流长的同时也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异常艰难繁重的国家。传统节日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越是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传统节日文化就越是丰富多彩。中国的传统节日就多达2000多个,堪称世界上传统节日最多的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保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本文以保护我国传统节日为出发点,浅谈以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维系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20.
穆永强 《丝绸之路》2009,(24):34-35
全球化及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使得西部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民族文化认同出现危机。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将有助于从制度上保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及其可持续发展,增进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维系文化多样性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