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胡适绕不过去。这不仅是因为胡适对中国社会富有预见性的观察,更是因为他的道德文章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但从1949年至今,大陆出版的各类辞书中的胡适形象却经历了"批判"、"大落"、"修正"、"再起"等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体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中存在的基础理论薄弱,概念应用混乱的现实,本文系统梳理了30年来国内外目的地形象相关概念,并得出规律性结论。在文献回顾基础上,独创地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蒲公英模型"和"基于形象构成及生成过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体系",分别用于揭示目的地形象内在结构和归纳对比以往文献中提出的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3.
正"丝路学"概念体系的建构,是该门学问中其他所有研究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当今"丝路学"研究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并且仍在不断掀起新的研究热潮的状况下,冷静地思考关于完善其概念体系构架问题,对于促进这门学问的发展大有裨益。一、"丝路学"概念体系的缺失查阅新近出版的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各种权威辞书,就会遗憾地发现,所有关于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长沙汉墓随葬品不同"动物"形象所蕴含的不同的人文观念,借用美术考古学家的"器物观念"概念,分析不同"动物"形象背后隐含的古人精神世界。笔者将"动物"形象分为现实动物形象、神话"动物"形象和"动物"组合形象三类,分析其所依次表现出的"事死如事生"的世俗观念、以龙凤为主的神话观念和"天地相协"的理想观念。  相似文献   

5.
李松儒 《江汉考古》2015,(2):110-115
本文对"上博七"《武王践阼》的字迹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武王践阼》简1~9、简10(16~25字)、简11、简12(1~19字)是字迹A;《武王践阼》简12(20字~简末)、简13~15是字迹B;简10的最末的3个字"知之毋"是字迹C。并把简1至简10划分为Ⅰ部分,把简11至简15划分为Ⅱ部分,认为Ⅱ部分是Ⅰ部分的异文,被当时人同Ⅰ部分合编在一起,是求存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水溶液脱酸法是酸化纸张常用的脱酸方法,然而水相脱酸容易导致字迹,特别是水溶性字迹的洇化扩散(或称晕染、跑墨),这种现象一直是学术和行业研究的难点与痛点。本工作研究了纸张的浸润性质和字迹颜料的扩散性质,讨论了不同纸张、字迹颜料在脱酸过程中的防洇化安全性,提出了洇化临界加湿量的概念。研究表明洇化临界加湿量与字迹的溶解性、纸张浸润性直接相关:字迹的水溶性越好、纸张的浸润性越好(k值越大),则字迹越易洇化扩散、临界加湿量越小。雾润脱酸方法具有加湿量精确可调控、雾滴颗粒尺寸小且分布均匀的特点,能够根据纸张浸润性(k值)和字迹材料的溶解性,精确调控脱酸剂用量,使其低于洇化临界加湿量,进而避免字迹洇化现象的发生。研究结果为纸张文献的安全脱酸提供了可以选择的方法,为脱酸设备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苦力"进行概念史意义上的考察可以发现,近代"苦力"一词源自于东方国度,发轫于西方语境,成为体力劳动者的蔑称,其涵盖行业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文明进程,其来源群体反映了转型时期的城乡关系和人口流动,而其社会形象更映衬出苦力行业的运行态势和生存状态。"苦力"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反衬时代、体映行业和折射底层群体的缩影,解读"苦力"概念无疑就是解读一部近代中国城市底层社会史。  相似文献   

8.
旅游形象屏蔽机理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雪松  田里 《旅游科学》2009,23(4):26-30
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旅游形象屏蔽研究中存在的概念混淆、产生机理不明及概念体系缺失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形象概念和屏蔽概念的解析,从多个角度分析旅游形象屏蔽的产生机理,构建了旅游形象屏蔽概念体系,揭示了旅游形象屏蔽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9.
劳工问题,也就是无产者问题,是五四知识分子思考中国出路不可回避的话题。他们的大量微观调查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资料,反映了早期无产者的劳动环境、生存状况和生活场景,呈现了劳工"牛马不如"的形象。"无产者""资产者""阶级争斗"等话语和概念的出现,说明了他们对马克思学说的初步运用。从其社会效果来说,这些社会调查既回应了"中国无产者"所在,也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寻找阶级基础提供了佐证,同时折射出马克思学说强烈的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10.
"驻客"是国内近几年才出现的概念,与云南大理、丽江等地高度相关。研究发现,驻客在云南旅游形象传播中具有3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一是作为云南旅游形象口碑传播的"把关者";二是作为一种美好生活的形象符号;三是作为一种更具影响力的人际传播渠道。近年来,在云南旅游形象负面化和污名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驻客在云南旅游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对于云南打造和传播正面旅游形象、建设旅游强省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驻客兼具东道主和游客的视野,同时又不受东道主和游客视野局限,眼中的云南旅游形象美誉度普遍高于东道主和旅游者的认知,把驻客概念引入云南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过程,通过把驻客作为云南旅游形象的口碑传播"把关者"、整合传播驻客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打造以驻客为主体的网络传播领袖,可以有效提升和改善云南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2.
纵观辛亥革命前后"中华民族"概念的演变过程,始终与当时的民族主义革命和政治革命的运行轨迹相联系。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因而构建了"中华民族"概念,从当时的形势看,是必要的。改良派也把"中华民族"构建成汉族概念,并试图抹杀满、汉差异,目的是证明满族贵族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但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其国家认同的基础都是"生物性的民族",然而从人类发展的趋势看,只有构建"超民族性"的公民国家,才能建立起牢固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3.
一个良好的、个性鲜明的主题形象对于旅游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脉是旅游形象内容的源泉、是核心灵魂所在,旅游形象是文脉的表现形式。本文以笔者对文脉概念的理解,并考虑到定位秦皇岛旅游形象的目的,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三大方面分析了秦皇岛的文脉,其特点集中表现在"融合"二字,并以此为基础把秦皇岛旅游形象定位为:海与长城的融合——唯美秦皇岛,还提供了几个比较适合的主题口号,使秦皇岛旅游形象更鲜明,有助于其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4.
以HDI三聚体化学加固材料对纸质文物中字迹保护效果为研究对象,选用纸质档案中常见的墨汁、碳素墨水、蓝黑墨水、纯蓝墨水、红色墨水、铅笔字迹等材料,根据加固前后字迹的颜色变化、扩散现象,以及与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明胶-甘油溶液加固材料所做的对比,对HDI三聚体加固纸质文物字迹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并依据耐酸性、耐碱性、耐氧化性和耐干热老化性能对其耐久性做出综合分析,进而探究HDI三聚体加固材料对字迹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在安全性上,HDI三聚体相比其他加固材料性能更优;在耐久性上,其对墨汁、碳素墨水字迹的保护效果较好,对蓝黑墨水、纯蓝墨水、红色墨水、铅笔字迹的保护效果相对较差。另外,依据字迹材料特点,选取适当质量分数加固溶液方能达到理想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敦煌本《庄子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思范  许建平 《文献》2005,7(1):83-92
敦煌写卷P.2495,从注文"丁壮者皆"至正文"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跳梁井干入休缺崖赴水则",首尾皆残,凡253行,行20字左右,正文单行大字,注文双行小字.第1至15行上半部残,字迹不清楚;其它则字体优美,字迹清晰.  相似文献   

16.
马涌 《黑龙江史志》2013,(11):93-93
档案文献字迹的耐久性是决定纸质档案文献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修复退色的字迹,保证字迹的耐久性,需要了解档案文献字迹的基本构成和特性。  相似文献   

17.
古代"豐都"与"酆都"的名称与概念内涵日渐混淆,以致在文献记载中不仅出现了历史地理观念上的错谬,亦在历史的演化轨迹与人文意义上相悖甚远。本文旨在缕析文献之错综,梳理载记之复杂,以期为"豐都"与"酆都"的演变正本清源,并阐释其地理与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8.
<正>"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使用的"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等概念,迅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生态文明"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但报告中直接提到环境和生态的字眼达到45处之多,可见,生态文明正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近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陈建伟在"中国生态摄影网"他的个人专栏中提到:生态文明社会的大厦需要生态文化来支撑,生态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生态摄影。记录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留给后来人我们的认识和轨迹,是时代赋予摄影的神圣历史使命。用影像来"反  相似文献   

19.
张捷 《人文地理》1997,12(3):20
民俗文化是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本文对民俗文化类型及其旅游资源类型进行了研究和划分。本文认为民俗文化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旅游地整体形象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或贡献。"地方"的概念是阐释旅游地整体形象形成及特征的有效工具。论文对九寨沟藏族民俗和江苏吴民俗进行了实例比较研究,讨论了其形成与地理环境背景的关系、各自特征、现状及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刘寻 《文史精华》2013,(4):62-62
这两个字是"犭日犭本"。这两个字念"日本"。对,就是日本国的"日本"。笔者上中学时的许红锴老师,年轻时投身抗日,曾任冀中根据地河间七区区长。许老师文化根底很深,写一笔好字,刷写标语成了经常性的工作,村头街尾留下他许多字迹。当时最常写的一条标语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其中"日本"两个字,就写成"犭日犭本"。这是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与许老师一同搜集整理近现代史料时,听他讲的一段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