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景宇 《文物春秋》2010,(4):53-55,F0002
玉田县王氏宗祠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北方四合院式建筑,是唐山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建筑,其主体建筑包括秩祜堂、东西耳房、东西厢房及二道垂花门楼和正门楼,现西耳房、西厢房及二道门已不存。其建筑形式与布局反映了清代北方宗祠建筑的特点,对于研究我国北方民居与宗祠建筑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字考释与洹北商城1号宫殿基址性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墟洹北商城新发现的大型宫殿1号基址平面呈"回"字形,这与上世纪50年代陈梦家先生根据卜辞所作的殷代宗庙是"四合院似的"之推测契合。本文通过对甲骨文"□"字的文字学及卜辞辞例分析和1号宫殿基址的考古学分析,认为1号宫殿基址的性质为商代王室宗庙遗存,甲骨文"□"字正是这类王室宗庙的标符,可释为"庙"字。  相似文献   

3.
吴勇  田小红  佟文康 《考古》2012,(9):37-44,113,108,112
台藏塔遗址是目前新疆境内保存较好、体量最大的唐至高昌回鹘王国时期的单体佛寺遗址。2008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台藏塔佛塔1座、墓葬2座。台藏塔为一座平面呈"回"字形的方形佛寺遗址,由塔身、外壁佛龛等构成。两座墓葬均为斜坡墓道洞室墓,随葬器物有陶器、金器、银器、铜器等。  相似文献   

4.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西部兰溪市境内,是一个以血缘姓氏的宗族聚居村落,村中聚居着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后裔3000多人、1000多户人家。村落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村中古建筑存量大、形制齐,基本为明清建筑。  相似文献   

5.
<正>祠堂,又称宗祠、总祠、家庙,其中因其受众大小不同,又有分祠或支祠、房祠之分。还有一种常见的"居祀合一"建筑,因它也有祭祀祖先的功能,所以也常被人称为祠堂,内行的赣南人称之为"厅厦",这类建筑严格地说不能算是祠堂,而是民居。因此,这里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农村,人们大多以族群聚居为主,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属于自己族群的宗祠。宗祠不仅凝结着族人的眷恋和乡愁,更记录着家族的血脉延续和辉煌族史。本文从台湾"雾峰林家"与漳州市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林氏宗亲世世代代不曾中断的往来说起,揭示以埔坪村为祖籍地的海峡两岸林氏族人共同守护的乡愁情缘与心灵默契。  相似文献   

7.
此项目是一个以文化体验为主的空间设计,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大新路民国风情街(安仁古镇附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为主,打造的一个集手工制作、餐饮等为一体的文化体验店,建筑样式采用中国传统院落样式四合院为主加以现代的设计成为一个新型的四合院样式,加上院落大约1000平方左右,四合院的设计将以中式院落设计为基调,院落内以手工制作油纸伞体验为主,从而产生"二次消费"。  相似文献   

8.
张枫 《文物春秋》2007,(3):57-63
湖北省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高仰台李盖五庄园三组建筑组成,其中李氏宗祠是湖北现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建筑,无论在建筑形式、结构布局还是装饰手法上都反映出了鄂西地区宗祠建筑的特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于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民居及宗祠建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大夫第",亦"邦材公支祠"。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吴城乡湛溪新屋村。虽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沧桑,依然令人叹为观止。一、建筑概论该"大夫第",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本村"奉直大夫"、"盐提举"聂徽猷,因本房族几代朝廷封赠"朝议大夫"、"登仕郎"等衔,奉旨兴建的一栋宗祠,故有"大夫第"之称。该建筑坐东南朝西北,井栏式封火墙,砖、石、木结构。面墙正中镶嵌花岗岩石牌坊,仿木结构,牌坊后为支祠,为典型的牌坊与宗祠结合的综合建筑,独  相似文献   

10.
陕西文物保护技术中心文物调查室初步勘查了户县大王镇兆伦村,确认该地为一处规模宏大、延续时间长的大型西汉铸钱遗址。遗址主体位于与长安县交界的户县境内,分布在村及村北,距西安市25公里,南北长1500‘东西宽600米,面积约90万平方米。遗址南部为陶窑区、中部和最北部有建筑区、东部苍龙河古道一线及新河两岸为制范作坊和陶范残块分布区。建筑区发现夯土基址及“上林”、葵纹、云纹瓦当等大量建筑遗迹遗物;制范、残块分布区暴露多处钱范坑,有的陶范交错垒挂堆积厚达l-2米,残范大面积分布;钱范多为西汉五铁和新芬大泉五十、小泉…  相似文献   

11.
祠堂是中国传统的纪念性建筑,一般分为宗祠和官祠两类。宗祠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祖先而立,如陈氏宗词、田氏宗祠、唐氏宗祠等,其建筑规模大小,是根据族人繁衍人口及权势、财势大小来决定。官祠的建造一般要经官方批准,由民众集资,用以纪念出生于当地的官员或外地人在当地为官并有建树的  相似文献   

12.
2016出版的《北京四合院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北京四合院这个事物的文化艺术实体,包括发展轨迹,建筑风格,广泛用途,艺文色彩,独特性质,整体保护等方面内容。本文从学术角度论证北京四合院硬件文化的内容包含建筑风格、特色规划、独到结构、艺术造型、多彩美学等元素。北京四合院软件文化的内容包含独特习俗、京味言语、深邃艺文、丰富系列和广泛应用、整体保护等。著名北京地理历史学者侯仁之先生指出:"北京的胡同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建筑、规划等多种学科的科学内容,为各门学科研究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科学素材。但近来,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胡同是越来越少了。"这一些权威性论断同样适用于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是世界建筑物质艺术产品的杰作,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北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遗产。本文从学术角度论证北京四合院硬件文化的内容包含有建筑风格、特色规划、独到结构、艺术造型、多彩美学等元素。  相似文献   

13.
位于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的林氏民居(俗称林路厝),系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于清代光绪晚期修建。该建筑由宗祠、正屋、叠楼、书房等组成,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是清代闽南地区华侨建筑的优秀代表,是研究中外建筑艺术交流难得的实物资料。本文对该建筑的布局与规模、建筑特点、价值意义诸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对于研究福建近代华侨史、华侨建筑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坐落在山西省交口县城东25公里的桃红坡镇大麦郊村。居大麦郊村中部,坐北朝南,随山就势而建。整组建筑为三进四合院落,每院逐次升高,高差18.79米。院内建筑由窑洞式结构和木结构形式建筑组合而成,为一处典型的晋西民居建筑群。  相似文献   

15.
<正>宗祠即是祠堂,是人们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早在汉代已流行于中国的一些地方。宗祠记录着不同家族的辉煌与传统,堪称家族的圣殿。杉洋村位于福建古田县东隅,处闽侯、罗源、屏南、闽清、宁德五县(市)交会之处。杉洋村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特别是这里余、李、彭、林四姓同居一村,各有祠堂,独具特色,其建筑规模之宏伟、保存之完整、内涵之丰富为八闽大地独有,全国亦罕见,更是该地传统宗族文化最为直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瑶里古名"窑里",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这里既出产高岭土,又出产釉果,再加上瑶河(瑶里的母亲河)贯穿全境,水运便利,加之境内遍布上等的窑柴,具有发展制瓷手工业的得天独厚的环境。元明两代瑶里窑业兴旺,遗存下来的窑址主要有绕南古瓷窑址、瑶里古瓷窑址。除了制瓷业,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茶叶之乡,而留存至今的明清商业街、程氏宗祠等古建筑记录着古镇曾经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逐步落实并发展。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建设中的难点,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活力,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宗祠作为高淳地区村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建筑,既体现了当地特色建筑风格,又是当地乡土文化的天然载体。文章立足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从高淳地区宗祠情况概述到新时代宗祠功能的转化和完善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盘活宗祠资源,转化其功能属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8.
宗祠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曾广泛分布于以汉族为主的乡土社会中。本文基于较为全面的专题调查,就柳州宗祠存在状况、宗祠的建筑形式及其特点、宗祠的功能和存在价值等作了简介,提出在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要弃其糟粕,传其精华。  相似文献   

19.
吾林  吴新华  戴涵琦 《旅游》2015,(4):90-95
每个灵魂都有尊严,事实上,每座建筑也一样,有魂,有尊严。泉州的古建筑物太多了,市区是个6.62平方公里的古城,至今仍原生态地保留着大量历史原貌建筑,处处可见"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的老建筑。这些存世千百年的老灵魂,沐浴在今天的阳光之下,本身就是一段传奇,更何况,它们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泉州人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城市的建筑,形塑了城市的表情。泉州民居建筑不光是只有宫殿式大厝,还有土楼、木楼(吊脚楼)、洋楼(骑楼)和蚵壳厝等,在建筑分类上则还有宗教建筑、宗祠家庙等,它们折射了泉州人多元的文化与生活。  相似文献   

20.
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原名爨底下,现保存有70余套约500间清代四合院民居,布局严谨,建筑精良,是一片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故而被定为十二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这片古民居建筑群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有许多历史上的客观原因,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应当归功于发生在这里的“南坡梁保卫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