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萧山杜家村出土西周甬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年3月,浙江省萧山县所前公社杜家大队社员开山时,在小东山西坡离地面60厘米深处发现一件西周青铜甬钟(图一)。钟通高41.5、甬长13.5、钲长17.6、鼓长10.4厘米。铣间24.2、鼓间17、舞修20.1、舞广15.3厘米。枚形较尖,长1.8厘米。绳索形半环旋。干部正背两面都饰以圆目凸出的细线饕餮纹。舞面饰"线刻式"云雷纹。枚篆交界和钲边饰连缀乳纹,每行乳纹以细线框边。钲中纵线一条。篆部似为变体雷纹。鼓  相似文献   

2.
1999年3月,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匹沙土乡毛家村委毛家村农民在村旁上山坡上,开荒种果树挖土约一米深时,出土一件青铜甬钟,博物馆干部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察看,没有发现其它伴随物。甬钟现藏新余市博物馆。甬钟,青铜所铸,甬钟中空与内腔相通,干上无旋,铸有两级对称卷云纹,舞面素纹。甬钟两面各铸有圆锥乳钉六组,三枚一组,共36枚。钲间16厘米,呈长方形,篆部铸饰云雷纹,鼓部隧间饰一组对称兽面纹。甬长11.5厘米,衡径4厘米,舞纵17.5厘米,铣纵22.4厘米,铣宽13厘米,通高32厘米,净重7.25公斤。这件甬钟造型古朴,色泽黑褐(泛绿),纹饰庄重,器形完整,从形…  相似文献   

3.
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4年3月,陕西省蓝田县红星公社社员在整理山坡积土时,发现了一个铜钟。此钟有甬、干、旋、枚,是西周中期发展起来的甬钟的形式。通高26、甬长10、铣间宽13.1、舞宽8、舞纵11厘米。钟的鼓上饰有鸟纹和"T"字形云纹。两铣及钲间铸有铭文: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咸丰县文管所收藏的部分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50年代以来,咸丰县文管所陆续收藏了许多青铜器,现将几件较有特色的青铜器介绍如下。甬钟 3件,分2式。 1式 2件(61、197号)。形制基本相同。钲部由凸弦纹分成四区,每区三排九枚。197号1979年8月阳洞区水井朝乡收集,经调查为当地窖藏出土。甬部残,鼓部近铣处两面各有乳钉两枚。高20、舞修12.2、舞广6、铣间16.3、鼓间6厘米(图一、三:1)。61号1957年3月活龙坪区  相似文献   

5.
衡阳县文化馆藏两件西周甬钟,分别在本县长安乡和栏垅乡出土。 (一)1977年5月,长安乡社员挖塘泥时,发现西周云纹钢甬钟一件,未见其它器物伴出。甬钟表面呈绿色,通高44、栾长29.5、铣间宽23厘米,重10公斤。钲部有尖锥形乳丁36个,乳丁高3厘米。甬部有旋,旋上有旋虫。隧部和篆间饰细线云纹,周围饰  相似文献   

6.
楚器《王孙遗者钟》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孙遗者钟》是清光绪年间在湖北省宜都县城西出土的一具甬钟.此钟通高二尺四寸四分(甬高为九寸四分),舞修一尺一寸,舞广七寸九分;铣间一尺三寸,鼓广九寸,其正、背两面之钲部及左右鼓均铸有铭文,计十九行,一百一十七字(含重文四字).曾见于《荆南萃古编》、《陶斋吉金续录》、《湖北通志·金石志》、《三代吉金文存》、《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等十余家著录.一九三一年郭沫若同志侨寓日本时纂辑  相似文献   

7.
1981年6月下旬,武昌县湖泗公社木头岭砖瓦厂做砖坯时,发现大中小甬钟三件,因被推土机推土时破坏,现场仅见到地表以下四米深处有少量木炭、陶片.此三件甬钟最大一件通高四十六厘米,口部宽二十二点五厘米,重十三公斤.钟枚较长,隧、钲、篆、舞、甬部铸有变形夔纹,云雷纹、穷曲  相似文献   

8.
1986年4月,柳江县进德乡木罗村农民在挖鱼塘时发现4件青铜器,送交柳州市博物馆。从出土地点来看,这里可能是一处窖藏。甬钟 1件。甬长5.9厘米,中空,与钟体相通,断面呈椭圆形,有干和一残耳,旋已脱落。舞作两面坡形,上饰云纹。钲两侧起扉棱,枚36个,上饰旋纹,篆及隧部饰云雷纹,钲中间饰双线 S 纹。钟壁较厚,内腔上  相似文献   

9.
1998年春,仙桃市张沟镇长丰村六组农民在水塘清淤过程中,挖出一件青铜甬钟。现藏荆州博物馆。甬钟通高29.4、甬长10.4、体高19、舞宽13、两铣间距15.5厘米。重2.5公斤(图一、二)。钟甬部素面,上面范痕明显,并有孔洞。  相似文献   

10.
2004年3月,浙江省安吉县高禹镇中学基建工地发现一件铜铙。县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后赶赴出土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并对铜铙出土点进行了发掘清理,证明铜铙出土于距地表4米多深的一座墓葬。此铜铙为合范浇铸,器壁留有较多的沙眼,通体褐色泛有绿色锈斑。钲部两面各有3排枚,每面18个,甬与身内腔相通,铣侧至舞和甬部各有一条明显的范痕,但内腔平整。钲部饰有云雷纹。通高32,甬高13、径55,铣长22,钲高19,舞广11,舞修16,枚高12,壁厚07厘米。重57千克(图一、二)。安吉铜铙的形制同1993年6月湖南省宁乡老粮仓出土的Ⅱ式7号铜铙相似[1],再结合与铜铙一起…  相似文献   

11.
东北师范大学文物陈列室收藏有一件青铜铙,无明确出土地点,入馆时间亦不详,应为收集品。铜铙呈绿色,通高37、甬长15、铣间宽30厘米,重6公斤。甬上有旋,甬与器身内腔相通。甬部顶端原应有銎,现被后人附加一铁帽,帽上有铁丝环(图一、二)。铜烧器身表面有磨损痕迹,有些地方已光滑发亮,除舞部无纹饰外,其余部分均有纹饰。钲部中间以雷纹为中线,左右两侧各饰一鸟一蛇,除鸟蛇纹外,整个钲部填满雷纹,鼓部和甬部及其旋也满饰雷纹,纹饰繁密精细。  相似文献   

12.
1、云纹甬钟 1977年10月岐山县青化乡梁田村村民在其村东取土时掘得,交售给青化乡废品收购站(同出尚铜质(竹巽)(?)配件,借被砸碎一并交售)。岐山县博物馆闻讯后随即派员前往察看出土现场,由收购站将钟拣出,归馆收藏。藏品编号为岐总137号。通高50.1、甬长15.9、舞修26、广20、铣长34.2、铣间30.6,鼓间23.5、枚高2.8、衡面径5.2×4.5厘米,重18.2公斤。直甬,甬内中空未通钟腔。甬下部有  相似文献   

13.
试论楚公逆编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3年,在山西曲沃北赵晋国墓地的第四次发掘中,64号墓出土了一组楚公逆编钟,实在是难得的意外收获。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所作简报,编钟共8件,形制彼此相似。所举标本一件,高51厘米,干及舞上饰云纹,高枚,篆饰蝉纹,界以乳丁纹带,鼓间作龙、鸟、虎相纠结,右鼓有一长耳生鳞兽形。编钟的铭文在钲间和左鼓,简报已有释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0月,建瓯县南雅镇梅村农民在梅村以西1公里的蚯坑山东北面山腰处,距地表0.1米深处挖出一件甬钟。县博物馆闻迅后即派员前往征集,并对出土地点进行了初步调查。现介绍如下。甬钟双范合铸,甬呈圆筒状,上端残,中空,与腔体相通,有干,干上纹饰锈蚀不清。平舞,弧于。钲部分别饰枚9个,分三行。枚呈圆锥状,篆间饰凸双线云雷纹。通  相似文献   

15.
"大和·南吕中声"钟一件,原存内蒙喀喇沁旗锦山镇公爷府附近的一所寺院内,1954年由旗文教科征集,曾藏热河省博物馆,现归河北省博物馆收藏。此钟青铜质,属椭圆筒式乐钟。通高27.8、纽高5.8、舞广14.2、舞修14.3、鼓间17.2、铣间18.9、厚0.8厘米。纽作相对的扁体双夔龙,龙首饰粟粒纹,龙身饰回纹;二龙之间有一方形小环纽。钲部周廓及  相似文献   

16.
戎生编钟论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戎生编钟是一组完整的甬钟,共有8件(图一),钟高依次为: 一号钟:51.6厘米二号钟:48.7厘米三号钟:46.5厘米四号钟:40.2厘米五号钟:32厘米六号钟:29厘米七号钟:22.8厘米八号钟:21.5厘米钟为长体,甬部光素,舞上饰云纹,高枚,篆部饰窃曲纹,隧部饰相背的象鼻吐舌顾龙(彩版伍:1、2)。第三、四、五、六号钟,正面右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河南襄城县范湖公社尧城宋大队社员代衣丰,在该大队盛庄村西起土积肥时,发现古代铜乐器一件,经县文化馆脱锈鉴定,认为是新莽时期所铸铜钲。器重11.35公斤,呈甬钟形,素面无纹饰,器身高40厘米,肩宽26厘米,口宽31厘米。其上有柄,柄高24厘米,柄之直径上小下大为5—6厘米,柄上有等距离之弦纹两条,柄背面两干之间有一半环形耳(见图)。  相似文献   

18.
(一) 当阳钟之"竞(甬土)" 1973年,湖北当阳县季家湖楚城遗址出土铜钟一件,有铭文十二字。钲部四字: 秦王卑命。鼓左八字: 竞(甬土)。王之定,救秦戎。钟形描述详《文物》1980年第10期,似为整套编钟之甬钟,现藏荆州博物馆。去岁冬在江陵,获睹原物,又承滕壬生馆长惠赠照片,得以仔细研读。卑命之卑,即俾。  相似文献   

19.
凤翔县博物馆收藏有四件青铜钟、铃乐器,较为重要,今述于后。一、钟3件计钮钟1、扁柄钟2件。1980年石家营公社大辛大队五队一农民交献,据说于解放前在该村土场挖得。可能为窖藏品。钮钟(凤总0510)索钮,舞面平素,证光素,钲两边各以四道阴弦纹组隔为五区,三排枚,每排三枚,共18枚。枚作乳状,乳高而尖,篆间饰两排三角形蟠螭纹,共四组。钟体长而浑圆,胎厚重,钲、鼓两边(钟侧)呈微弧形外鼓,向铣部内收。于部向内卷。隧部顺向排列三只鸟纹,一鸟居中,二鸟置左右。鸟引颈昂首,尖勾喙,巨尾上扬,翅膀  相似文献   

20.
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钮錞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72年,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及涪陵县文化馆在涪陵小田溪清理和发掘了三座墓葬。小田溪二号墓除出巴文铜器之外,又出虎纽錞于一(见本期《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图二一)、钲一(同上图七左)。錞于形制特小,无纹饰。钲亦较小,上有巴文作(?)形,下并列二篆文"王"字。錞于与钲同时出土,过去在安徽宿县和寿县都曾发现过。《国语·晋语》卷十一(赵宣子曰):"是故伐备锺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