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同志:刚才我们的馆长郭老已就去年一年的工作作了汇报,简明扼要,我们完全赞同。现在,请允许我代表馆员作一简短发言。  相似文献   

2.
1971年9月 13日,林彪丧身于温都尔汗。同一天,一代文豪、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宾努、特使英·萨利一行,从首都机场起飞,经过约3小时的飞翔,降落在祖国西部边城乌鲁木齐,受到自治区领导和各族人民的盛情欢迎。我猜测,当时的郭老并不知晓林彪死的事,不然,他在这次古丝绸之路出访中,不会不罩一丝阴影的。已 79岁高龄的郭老,神采奕奕,所到之处,赋诗泼墨,谈笑风生。在新疆访问和游览了吐鲁番、石河子和天山后,郭老于9月 17日上午到达兰州。 我作为省报记者,参加了此次采访活动。 金…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朝山     
1962年初秋,郭老一行来到舟山群岛。这便为我这个文学后辈创造了一个机遇,陪郭老畅游“海天佛国”普陀山。 郭老上岛最先接触的是部队官兵。见面握手,问候,极为热情,唯言语异常严谨而机械。部队首脑向他介绍岛上守备营长、战斗英雄张学安曾在解放战争中创造了只身打坦克的赫赫事迹。郭老听后,握住张学安的手,感慨了一句“伟大呀,伟大!”来到连队,看到战斗在“云雾半年风半年”的困难条件下,靠南泥湾精神种出的大红薯,喂养的大肥猪,郭老同样是一声“伟大呵,伟大。”有时,因这一声“伟大”与实情实物相去甚远,不免引起大家直发笑。 那天,算是…  相似文献   

4.
依然是警钟──重读《甲申三百年祭》王戎笙郭老为什么要写《甲申三百年祭》?或者换一个问法,郭老当初写《甲申三百年祭》的本意是什么?我认为郭老当初写《甲申三百年祭》的本意并不是要给共产党提供一面历史的镜子,不是给共产党人敲一敲警钟,不是要告诫共产党人不要...  相似文献   

5.
在迎来郭沫若百年诞辰之际,朝柱怀着对郭老的崇敬,走访了汉英。朝柱希望通过对汉英的走访,对郭老、特别是晚年的郭老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听过朝柱的来意,汉英笑着说:“了解郭老,单从学术角度来看,就很不简单;至于谈到晚年的郭老,必然牵涉到特殊的政治背景。我是搞自然科学的,学识和能力都很有限。对社会科学更是外行,恐怕很难满足你的要求。” 朝柱坚持说:“对于郭老的晚年,大家有不少疑问和不同看法。希望你能谈谈你所了解的郭老,特别是郭老的晚年。作为郭老和立群夫人的长子,大家对此是有所期望的。” 汉英难以推脱。他说:“好吧。可…  相似文献   

6.
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逝世已经四年了。今年11月12日是郭老的九十诞辰。缅怀郭老,想到他在社会科学许多领域建树的辉煌业绩,我们总是带着崇敬的心情。郭老在哲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单就对于古文字中的甲骨文的研究来  相似文献   

7.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逝世了,整个文化界为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师长、好战友而感到深切的悲慟。郭老几年重病,数度危急。人们害怕这不幸的一天而又预感到这不幸的一天。在文物考古界,特别需要他的哺育。几年来,人们忧虑着、祝愿着郭老的健康。然而这不幸的消息,还是像巨石一样突然撞击着人们的心。在研究室里,头发斑白的考古学者、古文字学家翻开郭老的著作,他们干枯的眼睛润湿了。展开稿纸,他们用因激动而哆嗦的手,写下自己对郭老的怀念。在田野,在戈壁滩上,年青的考古工作者为这噩耗怔住了,他们停止了手中挥动的"洛阳铲"。他们觉得六月的骄阳似乎惨白了。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二日,郭老和我们永别了。郭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全国人民,特别是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典范。郭老具有渊博的学识,既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的卓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著作,博大精深,多所创见。我们每听郭老一次讲话,每读一次郭老的作品,都受到许多启发和教育。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不断受到  相似文献   

9.
郭仲选同志是我们非常敬重、爱戴的一位领导、长者和书法大师。郭老怀着对思想、道德和艺术的追求,走过了他平凡而又辉煌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佣书忆旧录     
余家籍河北省之衡水县,年在十五岁时,来北京琉璃厂古旧店学徒,学习鉴别古籍板本知识,学习装订修补古书技能,并习写宋体书式,学徒期满出师后,个体背包送书求售于读者家中,并兼写宋体书根为生.一九五六年的春天.章伯钧先生写信介绍我给郭老送书,那时郭老住在西四南大院胡同五号.我第一次送书,郭老对我说,要找宋本《管子》,我回答说:该书宋刊世鲜  相似文献   

11.
1940年11月1日,在周恩来同志关怀下,郭沫若同志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根据周恩来同志要造一个声势,以显示我们的力量的指示,11月7日晚举行了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的盛大招待晚会。 这次盛会的大型《签名轴》,去年9月3日起在重庆博物馆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重庆抗战文物资料展览会》上展出,引起观众普遍的注意和重视。作为当年受郭老和冯乃超同志的委托把这一珍贵革命文物保存下来的我,自然感到格外喜悦和欣慰。关于这件革命文物,经过十年浩劫,  相似文献   

12.
1965年7月初,我有幸陪同郭沫若访问南昌和庐山文化遗址,现在回忆往事,还历历在目。重温郭老在江西红土地上的革命足迹和战斗诗篇,思绪万千,十分怀念;34年前郭老访问南昌、庐山时儒雅和蔼,热诚亲切,他豪放慈祥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眼前。在庐山,他叙述...  相似文献   

13.
不恃权威不弃无名──追记我与郭老的一段文字因缘龙晦1971年,郭沫若先生在《考古》复刊的第一期上,发表了他在“文革”后期的第一篇文章《卜天寿<论语>抄本后的诗词杂录》。那时我刚从军垦农场回来,正是惊弓之余;征尘甫卸,读到了他的大著。当时郭老已长期搁笔...  相似文献   

14.
郭老的诗集《潮汐集》中的《汐集》,编集了他1945年前的旧体诗词。其中绝大部分诗词是我在郭老身边工作时的作品,因此这本集子特别使我感到亲切,令我喜爱。 不久前我在《汐集》中翻到一首《夜会散后》,吟咏一过,颇觉“似曾相识”;仔细思索一下,原来我的舅父陈叔谅先生,曾通过我求郭老墨宝,郭老题的正是这首诗。陈叔谅是陈布雷的胞弟,曾任浙江大学教授,现任浙江博物馆顾问,这幅字现在还悬挂在他的客厅里。我趁赴杭之便,把立轴上的诗抄下来,并拍了一张照片。然而,同是  相似文献   

15.
一代文化巨匠郭沫若喜欢评价历史人物为古人操心,诸如为曹操、武则天翻案等。其意义超越学术,影响了中国好几代人。相形之下,他对古典名著《水浒》很少说长论短,没有专文巨作。其实郭老对《水浒》中英雄好汉有着一些精到的看法,只是少有人知晓。 郭老一生的最后诗篇正是评论鲁智深的一首题画诗《神佛都是假》。那是1977年郭老去世半年前,著名的古典戏剧画家关良先生画了一幅《鲁智深醉打山门》,请郭老题词。郭老抱病为此画写下了这首绝笔诗: “神佛都是假,谁能相信它; 打破山门后,提杖走天涯; 见佛我就打,见神我就骂, 骂…  相似文献   

16.
刘正 《南方文物》2010,(2):14-19
郭老撰写的《卜辞通纂》已经成为研究甲骨学必须予以精读的重要参考书和学术经典。在纪念发现甲骨文110周年之际,刘正教授撰写此文,他从《卜辞通纂》的由来及其诸多版本、郭老该书的主要学术观点及其考释文字的方法、《卜辞通纂》取得的学术成就与历史地位等方面入手,全面而系统地重温了郭老在这一名著中留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观点,对于我们今后开展甲骨学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正 《南方文物》2009,(4):29-38
刘正教授在此文中首先指出了金文研究在郭老的旅日中国古代史研究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事实。他把郭老定位为“是20世纪继王国维先生之后一位集甲骨学、彝铭学、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史学于一身的大师级金文学家”这一角色上。他先从版本学的角度。考察了《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书形成的历史过程。按照他的考证,此书原本名为《金文辞通释》,是为了与《卜辞通释》相呼应而来。直到1931年9月9日,在致容庚先生的信中,郭老才将书名最后定为《两周金文辞大系》。其后经过整理和补充。又增加铜器图录,成《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一书。而1935年8月郭老写成《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一书之后,实质上等于《两周金文辞大系》一书的作废。解放后,郭老将上述诸书重新加以编定,名为《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957年由科学出版社线装影印手稿出版。刘正教授对此书版本的考证。内容详细,而且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18.
王廷芳 《百年潮》2002,(7):60-66
现在,社会上关于郭老与安娜之间的故事出现了多种版本,特别是对郭老只身归国参加抗战后又与安娜之间如何联系的传说,很多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首先,郭老从抗战胜利后至他去世,和安娜见面一共就有四次.第二,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书信往来.安娜有什么问题,或通过孩子,或通过组织,或通过我转达给郭老.有人说李一氓同志、夏衍同志曾为他们传递书信,我也为此去问过夏公,他们都否认有此事.现在,我愿将我了解的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19.
正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顽强应对敌人的"扫荡"和各种破坏活动。山东党组织物色派遣了一批忠诚于党、机智勇敢的同志打入敌内,开展搜集情报、铲除叛徒、营救同志、策反伪军等秘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郭善堂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在郭老98岁高龄时,笔者曾对他进行了采访,亲耳聆听了这位无名英雄的传奇故事。潜入敌区郭善堂,1919年生于山东省莱芜县的一个殷实家庭,因在家中排行老四,又生得眉清目  相似文献   

20.
郭老热爱竹化,常游紫竹院,这也许是鲜为人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