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傩舞之谜     
边极 《福建旅游》2005,(6):48-48
在华夏传统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和巫术意识。其中,跳傩舞即是典型传世之作。据考证,福建最早流行傩舞的当数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无疑,泰宁是闽域傩舞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2.
黑是神秘     
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图为江西萍乡武功山的傩舞,佩戴黑色面具的舞者,手持法器,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这里的黑色显得诡异而神秘,是沟通人神之色。  相似文献   

3.
“傩”是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历史久远,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傩”字早已被列入生僻字的行列。  相似文献   

4.
梁军 《丝绸之路》2013,(4):82-83
"傩文化"是一种人类文化的共生现象,世界上任何一个古老民族都曾有过傩文化的漫长经历。傩以象征性的仪式活动为载体,传承着千百年来民间信仰、观念、习俗、游艺、表演、宣泄、狂欢的深厚传统,它历经沧桑而依然存活于21世纪的乡土社会中。甘肃古傩文化的底蕴极为丰富,悠远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瑰丽多姿的各种傩仪、傩舞、傩戏、法师舞以及由它们派生出的傩神、傩面、傩俗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宝藏。  相似文献   

5.
傩戏是人类原始文化之一。我省的傩戏异彩纷呈。已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我们的调查、研究已出现可喜的收获。但是如果仅限于静态直观的研究,势必局限了自己的思想。如“傩本来是汉族的东西”、“傩  相似文献   

6.
玉傩面考     
良渚文化"神微"图案中的"神面纹"经考应为"傩面",即最古的魌头画,并非巫觋之真面目.这种戴面具的巫覡形象早已见于法国等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上,其具代表性的有"鹿角巫师"、"羚羊人"等壁画.我国堪当玉傩面像者始出于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6号棺,它以人面獠牙为特征,确为非人、非兽、非巫、非神的傩面具--魌头.继之,商、西周墓各出一件玉傩面,经考,其年代属夏至商前期(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15世纪).外国尚有由若干件玉傩面组成的系列化玉傩面像群.  相似文献   

7.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院画《大傩图》,是宋代人物风俗画中的传世精品,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民俗学的珍贵形象资料(图版陆)。但它所描绘的内容究竟是不是宋代的"大傩",却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想在这方面作一些探索。要弄清它描绘的是否为"大傩",先要了解"大傩"的内容和形式。"大傩"是古代驱鬼逐疫的一种祭仪,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totemism),以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再逐步演变成有  相似文献   

8.
正荔波县境内的布依族称"傩祭"先生为"卜掌魔"(布依语)或称"卜掌三元",通常称"卜掌"、"卜三元"。布依傩书先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祖师神龛,布依族人根据傩师的行道种类授予不同的称呼。布依傩书是布依族进行"傩祭"仪式活动的演唱本,种类繁多,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避邪驱邪"、"崇拜敬神"、"祈祷平安"三大类,人们分类进行"傩祭傩戏"等各种仪式活动。布依"傩祭"有各种各样的避邪之术,如语言避邪、文字避邪、图像避邪,以及傩  相似文献   

9.
从南阳汉画像看汉代的傩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迪 《中原文物》2002,(1):78-81
傩是由原始宗教而派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为"假面跳神".傩起源于远古社会,形成于商代.到周代、汉代,傩发展为由方相氏主持的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傩逐渐复杂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傩文化,其具体内容有傩祭、傩舞、傩戏、傩面具等.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丰富而形象的傩文化内容,使我们不但对汉代的傩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且对研究傩文化的起源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庹修明 《东南文化》2000,(4):115-120
傩和傩祭,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傩、傩舞是一种驱逐疫鬼的古老的巫术活动,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文字形成前的母系社会。  相似文献   

11.
曾澜 《民俗研究》2017,(2):129-137
汉族傩祭仪式中的礼物馈赠实质上是赠神之物的分享行为,以跳傩弟子作为沟通者来实现它在人神之间的分享。赠神之物的分享不仅是跳傩弟子确证其人神沟通者身份的方式,更凸显了村民信仰者、傩神、跳傩弟子之间的文化同一性及由此凝聚的村落文化共同体意识。而傩仪的遗产化及其带来的市场价值使得赠神之物的分享转变为礼物的支配,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瓦解了基于傩神信仰之上的村落文化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团山村,位于云南省建水县西庄镇.它依山面水,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恬静.在这个滇南的小村庄.借助个旧锡矿大富起来的张氏族人,斥巨资修建起一座座精美豪华、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一百多年后,团山因"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而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被国内外建筑专家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价为"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在团山村,我们可以看到由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三类风格构成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体现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所特有的建筑文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张氏族人营造并保留下来的大量富有特色的汉族民居建筑,八大院、四座寨门、大乘寺、上庙、下庙、张氏祠堂等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团山村的不同方位.  相似文献   

13.
白木 《文史春秋》2006,(8):51-53
傩(nuó)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是由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傩和傩祭、傩仪是一种世界性的古文化事象,它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傩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盛行于江西、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安徽、福建等地的民间。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遗…  相似文献   

14.
池州傩戏     
正池州傩戏,源于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贵池、石台和青阳一带,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池州傩戏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池州傩戏由傩仪、傩舞、傩戏三大部分组成,内容涉及音乐、舞蹈、宗教、美术、考古和民俗等多个领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被誉为"戏曲活化石"。2006年,池州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15.
宋心果 《南方文物》2022,(5):272-278
<正>一、引言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1))。南丰傩文化是中国傩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根植于赣鄱丰厚的沃土,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傩面具是南丰傩文化的重要体现,至今遗存了中国现存最早傩文化的原生风貌。“任何一个艺术传统都是强有力的,它通过本身的系统将象征符号与意义结合起来,使意义符号化。”((2))南丰傩面是象征符号的物质形态和意义精神的非物质形态的聚合,由形制、设色、纹饰、造物观等构建的傩面符号系统,塑造了形制质朴、设色厚重、纹饰精美、语义丰富的南丰傩面艺术。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傩的源生与流变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傩的文化内涵和学术意义。中国傩源起于自然崇拜,""的初始原型当为禳星祈福的女巫,是远古星宿崇拜的一种反映。禳星祈福的女巫是古代方相氏的最初形貌。中国傩在距今约二万年前甚至更早时期便有可能产生。傩由北向南迁移与图腾崇拜有关,""与"隹""鸟"的结合是太阳、鸟图腾崇拜的历史印证,是稻作农耕文化的内在要求。驱""巫仪是鬼神崇拜的产物,方相氏在驱""仪式中以巫的角色担负着驱疫恶鬼禳解邪祟的使命。道教、佛教的兴起与发展丰富了中国傩舞、傩仪的形式与内容,促进了傩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傩仪的结构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祭中的舞蹈或戏剧作为傩仪的有机部分,往往是其仪式过程的夸张和浓缩,也是对傩仪禳镇主题的艺术表达。傩仪作为功用明确的宗教与民俗现象,就文化结构而论,"层次结构"、"空间结构"、"角色结构"是其最基本的方面,也最能展现傩仪的文化特质和信仰内涵;而就傩仪的功能作用而论,"启活作用"、"聚众作用"、"俗化作用"、"传播作用"在傩仪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田兴国 《丝绸之路》2012,(22):17-21
“傩愿”是武陵地区普遍流行的民间文化形态之一.傩的明确记载出现于汉族文献资料,它的源流脉络纷繁复杂,但其演变流程比较清晰.“愿”根因于人类现实的生存心理状态,以及对目标、外物、某种境界的期许等,其涵盖了人类生存的全部.北方黄河流域特别是敦煌驱傩仪式表达佛愿实质,南方长江流域特别是武陵地区,以本地巫文化(结合道教)为根基,以驱傩为仪式展演方式,结合民间生活之愿,最终凝结成“还傩愿”文化形态.在缺少文献支撑情况之下,民间文化形态只能在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发生”视域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9.
临夏古称"河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邻洮河与定西相望,西依积石山与青海毗邻,南靠太子山与甘南搭界,北濒湟水与兰州接壤,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丝绸之路南路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素有"彩陶之乡"、"大禹治水的源头"、"古动物的伊甸园"之美誉。河州"花儿"被誉为"西北之魂",扬名海内外。河州乡傩以古朴生动的表演形式跨进世界傩文化研究领域,在河州乡傩艺苑中鳌头乡傩更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思州傩愿脚,系指流传在古思州(今岑巩县)境内的110多种傩愿脚。这些傩愿脚,由于传承保守及受民族、姓氏、地区等的限制,因而名不远扬,有的傩愿脚,世世代代只流传在几个村寨或一个村寨,甚至几户人家,至今不少人对思州傩愿脚还不了解,认为冲傩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