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俞樾公羊思想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他治经治学的重点和主要学术成就体现在朴学方面 ,他的经学思想则倾向于公羊学。公羊学的基本思想即《春秋》当新王、孔子改制、三统三世、大一统、夷夏之辨等 ,都在俞樾的经传训诂中得到体现。俞樾还将“六经”视为一个整体 ,认为孔子删定“六经”是以公羊思想为主旨的。  相似文献   

2.
夏汇丰 《中国地方志》2023,(3):46-53+125
俞樾是清代晚期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书法家、小说家、戏曲家,一生著述丰富,以往学者研究大多集中在这些领域。事实上,俞樾在地方志领域也颇有建树,曾参与4部地方志的编修,并对地方志文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以俞樾参与编修的4部地方志为基础,辅以他与友人的通信和年谱等文献,论述其在地方志编修上重视体例、广收博采、承袭古制而不守旧、直笔谠论、无官私之见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陈澧是晚清经学名儒,《科场议》则是他精心结撰并以"议政"之貌示人的重要文章,今人多从科考改良一面考察陈澧撰写此文之旨趣,与其本意不无距离。比勘陈澧已刊、未刊文稿,可证陈澧撰写此文因缘于江浙学术高峰俞樾出题割裂经义一案,且借此深刻辨析"真经学"与"近时经学"之区别,批驳以俞樾《群经平议》为代表的一味求胜古人、剑走偏锋、零碎说经的学风,主张恢复专经之学,以此挽救士习、澄清学风、端正心术,实是借科考论学术,是其构筑"新经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是20世纪国内对清代学术史进行系统总结的第一人。在论清初学术时,章太炎彰显民族主义旗帜,以是否具有民族气节为准绳,赞扬王夫之而贬低黄宗羲。对清中期学术,章太炎毁誉参半,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他还将乾嘉学者划分为吴、皖两派,并旗帜鲜明地扬皖而抑吴。对晚清学术,章太炎贬低魏源、龚自珍等今文经学家,而赞扬俞樾、黄以周、孙诒让等古文经学家,突显了他关于学术与政治的立场。尽管章太炎研究清代学术史也有不足,但他在研究中所持的开拓精神、关注现实及民族命运的情怀,都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5.
曲园追怀     
正在苏州星罗棋布的古典园林中,曲园是一座颇有特色的小型园林。这不仅是由于曲园园呈曲尺型,园主俞樾就以老子"曲则全"之意,取"曲"名园,自号"曲园居士",又称"一曲之士";而且因为俞樾是位名声显赫的朴学大师,在国内外有着深远影响,国学大师章太炎就是他的一位弟子。俞樾遭弹劾革职,晚年就在曲园消遥林下,读书教育著书,不再问询仕途。上个世纪80年代,笔者供职于与曲园一墙之隔的苏州市政协机关所在地鹤园,不时经过或多次走进尚未修复尽显破落萧条的曲园。  相似文献   

6.
《文献》2016,(1)
本文通过对新见章太炎上曲园老人俞樾手札的整理与考释,一方面考察此批信札的保存、流传情况;另一方面梳理章太炎早年生平、求学、交游、著作等情况,厘清章太炎与俞樾暨诂经精舍、康有为与俞樾的关系,解决《春秋左传读》成书及初印时间、《膏兰室札记》撰作时间以及章太炎接触西学的时间等问题,为研究章太炎的学术思想、政治思想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宋巧燕 《文史春秋》2011,(12):50-53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殿试时的诗题是“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所作首句是“花落春仍在”,咏落花却无伤感衰败之气,得到主考官曾国藩(1811-1872)的赏识,置为第一。咸丰二年(1852年)俞樾官翰林院编修,咸丰五年(1855年)简放河南学政。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20,(6)
正温州博物馆藏明王守仁(1472~1529)《致谢源书》五通书信写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至正德十六年(1521),是王守仁在帅兵平定南昌宁王宸濠谋反之乱后,与纪功御史谢源探讨功次册分类立目问题而写的函件。此卷由五通函札合裱一卷,横382、纵26厘米,共1200多字,每通三四页。信札合成长卷,有晚清学者俞樾"王文成公遗墨"六字篆书引首,前首钤白文"恩奖耆儒"。题签落款处钤章两方,分别是朱文印"禅心录"、白文"臣俞樾印"。卷末有俞樾、孙诒让、王岳松等人题跋。原文未注明年月。此卷为国家一级文物。原为温州瑞安蓉楼叶君家旧藏。  相似文献   

9.
温州博物馆藏有明《王守仁行书函札卷》一件,由五通书札合裱而成,纸本,素地,略泛黄,纸笺规格为26×22和24.5×17厘米两种,每通三、四叶,共18.5叶,计长37.9厘米,经装裱,宽28.4、总长度达1000厘米。卷首有俞樾“王文成公遗墨”(图一)六字篆书题签;卷尾有俞樾、  相似文献   

10.
百年存废 三次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当推清末国学大师俞樾。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这也是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俞樾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作为当时“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激烈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对《渐中语类——俞伟超先生晚年思想随录》一文的补充说明,以其生前发表的著作为线索,回顾了他的人文科学思想发展轨迹,集中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三学科关系的本质,二是关于中国考古学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著名日籍华人学者游仲勋教授对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贡献 ,着重评述他在华侨华人经济研究领域所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以增进国内学术界对国外研究状态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试论俞正燮对俄罗斯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良史忧世的情怀,清朝著名学者俞正燮由考据转向经世,撰写系列专题文章,简要叙述了俄罗斯历史,追溯考察了中俄关系史,专题辨析了俄罗斯佐领,成就显著。俞正燮的俄罗斯研究,体现出他较为强烈的经世旨趣、擅长从考据入手,以及注重文献佐证的治学特点。俞正燮对俄罗斯的研究,不仅首开风气,自成体系,而且影响极为深远。究其原因,一是出于他高度的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和参与《大清会典》的纂修有直接关系;三是受他的幕府生涯,以及师友交游的影响。俞正燮对俄罗斯做出了开拓性和基础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学术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统的历史演进中,余英时尤其推重"宋学",并对"宋学"作了广博而精微的研究。综合余英时的著述与论说,他对"宋学"的现代诠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与精神,即:援释入儒的文化贡献,"内圣外王连续"的儒学理想,"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精神,实证与诠释结合的经学方法,"朱陆之争"的思想线索。  相似文献   

15.
余敏辉  孙建美 《安徽史学》2011,(6):82-85,108
俞正燮是清代一位称得上考据大师级的著名学者。他在女性人物考据方面,不仅擅长归纳演绎,重视文献佐证,精于情理推断,考据方法科学理性,而且以考据经世,立意高远,胆识过人,形式多样,考据特点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6.
沈长云先生的系列论文所持”古夏族兴起于古河济之间”和”濮阳即禹都阳城”的”崭新”论.董是建立在对文献材料和考古学资料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基础上的单方面主观想象。沈先生论文中所表现出的证据不足,主观武断等缺乏科学分析的态度,必然使其夏史研究陷入一永远无法走出的误区.极不利于目前的夏史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语石》标点错误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石》是中国古代石刻学的集大成之作,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1994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了《语石·语石异同评》,在叶昌炽原书各条目之下,系以柯昌泗之评,是《语石》问世后增补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本子,但是遗憾的是有一些标点错误影响了对文意的理解。本文站在致误原因的角度,从未细审文意、对石刻学及相关知识了解不深、校勘不精三个方面列举实例,试图对此书的标点做点补充,也希望能够为读者的阅读做些扫除工作。  相似文献   

18.
《古文尚书》辨伪是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课题。清初学者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判定今本《古文尚书》为伪书,而同时代的学者毛奇龄则作《古文尚书冤词》,极力为《古文尚书》辩护,从而引发了一:场学术公案。《古文尚书》之伪,今日已成定论。《冤词》成为毛氏学术生涯中的败笔,其结论本身已无价值可言。但是他在论辨当中崇实黜虚,纠正了不少辨伪者的错误,从学术史的角度讲,这部表面看起来与辨伪针锋相对的《冤词》,恰恰对《古文尚书》辨伪的深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During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d close contact with certain businessmen; one of these was Yu Qiaqing of Shanghai, who played a rol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Armed Uprisings of Shanghai Workers. Because of this contact, Yu Qiaqing was regarded as a leading figure of the leftist bourgeoisie. He was also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collaborator with the provisional municipal government after these uprisings. However, his cooperation with the CPC did not jeopardize his alliance with the Nationalist Party. When Chiang Kai-shek, an old friend of his, arrived in Shanghai, Yu soon turned himself into one of Chiang's financial advisors. Although it is hard to argue that Yu Qiaqing's behavior was representative of most businessmen's party preferences, it does demonstrate that some businessmen had a profiteering attitude in politics and were open to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nexus between politics and business.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al context and situation, the CPC was also able to flexibly apply its “class analysis” theory during that time to justify the policy of cooperating with people like Yu Qiaqing. However, the failure of cooperation with the bourgeoisie by 1927 became an excuse for opposing factions within the party to criticize this policy, and even affected the CPC's subsequent policy line afterwards.  相似文献   

20.
曲亭马琴基于与李渔相似的人生境遇,以及对其创作才华的钦佩之情,模仿其号自名“蓑笠渔隐”,并由此抒发了执着于小说创作,不顾正统文人讥笑、不愿与世俗为伍的隐逸之志。具体到小说观念方面,曲亭马琴立足于自身的文学标准,在深刻接受李渔“义发劝惩”主张的同时,在“取事凡近”上又与李渔大相径庭。而且,两人在作品中都倾注了巨大心血,马琴甚至模仿李渔在《八犬传》的结尾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这一点亦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