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北襄阳邓城韩岗遗址汉唐墓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7座汉唐时期墓葬是1996年襄樊邓城韩岗遗址发掘的收获之一。它们的发掘,丰富了该地区的化面貌。  相似文献   

2.
胡兵 《东南文化》2016,(5):71-81
淮安王庄村汉墓群(御马墩)是一处西汉早期至东汉早期的墓地,共发现墓葬97座,墓葬排列有序,呈向心结构排列,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是淮安市博物馆近年来发现墓葬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时代跨度长,出土物最丰富的一个墓地。墓地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汉代土墩墓研究的资料。淮安地区密集分布着大量的汉代土墩墓,墓葬极具地域特征,作为汉代土墩墓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必将会把汉代土墩墓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为配合荆门市宝源集团木业有限公司厂房建设,荆门市博物馆对该工程范围内用地进行了考古勘探。本文主要介绍了二期扩建工程中考古发掘的8座两汉墓,这批墓葬的发掘丰富了该地区的两汉文化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四川文物》2020,(2):14-22
2002年9月,为配合重庆市大足区城北环二路的修建,大足石刻研究院对报恩村锅盖坡发现的两座仿木建筑结构宋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墓内发现花卉纹、启门、孩童嬉戏等雕刻,出土少量"祥符元宝"铁钱、棺钉及铁环、碎瓷片等物。孩童嬉戏雕刻与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136窟所刻极为相似,体现了大足地区石窟艺术的历史传承性,也为研究墓葬与摩崖造像的联系提供了实物资料。该墓葬发现铁钱、石狮托棺台和M2墓中独具特色的华拱藻井和"四叶花窗"图样,在大足境内宋代墓葬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大足两宋社会生活提供墓葬和实物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李惠利中学明代墓群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上海市李惠利中学发掘一处明代墓地,墓葬排列形式独特,随葬文物134件,器物材质多样,造型灵动写实,工艺水平精湛,是研究上海地区明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6.
余姚市湖山乡汉-南朝墓葬群发掘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88~ 1990年浙江省余姚市湖山乡砖瓦厂清理发掘的 54座汉至南朝时期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晋侯墓、妇好墓及其他一些墓葬中出土的具有前代明显特征的玉器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出土玉器的断代不仅要认识到前代玉器长期流传的可能性,同时也应在考古实践和研究中对这种情况所反映的心理因素、文化现象作进一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8.
吕瑞东 《四川文物》2021,(2):108-116
多层墓葬是指在墓葬中构造出多个立体空间的墓葬形制。从层次结构上看,可分为三层和双层两类,以双层结构为主。这种多层构造最早出现在北宋中期,作为一种御赐的"地下石藏"来使用。在北宋晚至南宋初期,多层墓葬的形制和构造均发生一定的变化,隔层的功能也发生改变,但总体上仍可以看作是"地下石藏"的变形。到了南宋中期,多层构造的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层空间的实用性明显增强,出现葬人或密封防潮等利用方式。多层墓葬的结构和功能随着时代发展,其目的大多离不开对棺椁和尸体的保存。  相似文献   

9.
曹家湾墓地,位于孝感城北郊,滚子河的东岸。1991年-1993年为配合建设工程,在此发掘清理南朝砖室墓5座,唐代砖室2座,共出土瓷器、滑石器、银器、铜器及铜钱等30余件。这批墓葬构筑形制讲究,时代特征明显,对于研究鄂东北地区六朝及唐代砖室墓的演变规律,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洛阳公布的西晋墓有百余座,出土钱币万余枚,包括两汉、王莽、三国时期,主要有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货泉等,具有种类多、总量少、选择性强的特点。结合文献可知,西晋时期钱币广泛用于俸禄、税收、赏赐、交易等。  相似文献   

11.
2013年3月,徐州博物馆和睢宁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官山镇西北约10公里的龙头山明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一座仿木结构砖室墓葬,由墓道、门楼、甬道、前室、石门、后室组成。该墓有仿木构的门楼和庭院式的前后室,门楼和墓室有丰富多彩的砖雕和彩绘壁画,石门上有阴刻描金题记"看破四大满腔念头归衣钵"和"万历二十三年四月望日立",为研究明代葬制、葬俗、建筑、绘画、宗教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在金山村发现的两座西汉早期墓葬,皆属土坑石椁墓。椁室由较为规整的石板组成,木棺和墓主人的骨骼已朽,随葬品有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玉器等。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底至2004年初,在新乡火电厂抢救性发掘汉代墓葬200余座,出土9件鼎、壶、釜等铁制容器.墓葬时代应为西汉早、中期.特别是出土的两件大型铁壶属河南省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4.
《全宋诗》共72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给宋代文学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确实是一项嘉惠士林、造福子孙的宏伟事业。但该书也还有很多缺误,需要学者们不断补充与研究,方能逐渐臻于完善。笔者多年来查考众籍,从事补遗,所得渐多。今将披览方志及《永乐大典》残卷所得,辑成《全宋诗辑佚作120首》。本文所辑佚诗,均为《全宋诗》未收诗人之作,凡作者事迹可考者,则先作小传,后录佚诗。文后附引用书目,以便查检。  相似文献   

15.
《全宋诗》共72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给宋代文学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确实是一项嘉惠士林、造福子孙的宏伟事业。但该书也还有很多缺误,需要学者们不断补充与研究,方能逐渐臻于完善。笔者多年来查考众籍,从事补遗,所得渐多。今将披览方志及《永乐大典》残卷所得,辑成《全宋诗辑佚作120首》。本文所辑佚诗,均为《全宋诗》未收诗人之作,凡作者事迹可考者,则先作小传,后录佚诗。文后附引用书目,以便查检。  相似文献   

16.
The city of Quanzhou in coastal Fujian Province, southeastern China, rose to prominence as an international trading port in the twelfth to fourteenth centuries A.D. This paper reviews its published archaeological record which includes the Kaiyuansi Temple, several mosques, Hindu sites, a Manichaeist temple at Huabiao, several types of tombs, the Houzhu and Fashi sunken ships, and kiln sites.  相似文献   

17.
1999年至2006年,淮安市博物馆在金湖县徐梁村共发掘墓葬18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随葬品。其中部分墓葬具有同为家族墓的可能,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器形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初定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M18年代属于西汉中期。这批墓葬中M1主人身份地位最高,M18主人也应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18.
胡兵 《东南文化》2016,(5):51-70
2013年淮安市博物馆发掘淮安王庄村汉墓群,共清理汉墓97座。墓葬形制多样,排列有序,共同位于一大型土墩之下,与淮安地区传统族葬墓有明显的区别。墓葬随葬器物丰富多样,器物组合时代特征明确。从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及排列情况分析,墓葬时代在西汉早期至东汉时期,墓葬之间在年代上有明显的承继关系,是一处大型汉代土墩墓。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淮安乃至苏北地区汉代墓葬特别是汉代土墩墓类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9.
    
The analysis of familial relationships among individuals co-buried in a shared tomb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burial practices and the underlying social organization of ancient human society. However,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relationships has traditionally relied on conjecture and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The development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makes it possible to obtain genomic data from ancient individuals and thus can further estimate the genetic relatedness among these individuals in an accurate manner. In this study, we obtained the genomes of four individuals excavated from a single tomb in northern China. We found that three out of the four individuals were from a nuclear family, including the parents and their son, while the remaining female individual was genetically unrelated to the others. Our study not only shows that the burial custom was organized based on both biological relatedness and social kinship ties but also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likely female exogamy in ancient China. Finally, we find the genetic profile of these individuals carried a majority ancestry from the 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and subtle ancestry that derived a gene pool associated with nomadic pastoralism, implying a long-standing genetic continuity among ancient populations in northern China, but with genetic 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with nomadic groups during the 11th to 13th centuries.  相似文献   

20.
2000年4月,在配合新洲镇花山寺取土工程中,发现战国至西汉早期墓葬12座。出土随葬品 70余件,,根据器物形态分析有3座为战国墓,余为西汉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