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身,在儒家学说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据《礼记·大学》所载,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认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家知道,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特别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可或缺的前提。那么,修身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途径是些什么?修身在今天是否还有意义?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依据文献所记载的资料,对孔子的修身观作一初步探讨。对修身,孔子没有下过完整的定义。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各代帝王无不充分运用儒家思想的文化道德标准为他们的统治阶级服务。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历代士人追捧,奉为金科玉律。这实际上讲的是人生哲学,讲的是人生的价值观。从自身修养做起,从家庭的和谐做起,而后才能为社会服务,进而治理国家平定天下。而要让家庭和睦友爱,儒家认为必须要突出一个"孝"字,"孝文化"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孝"字,古作:。上面为  相似文献   

3.
《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既是孟子"内圣外王"精神传统的完整呈现,又是渗透在中国人文化血脉中的永恒执念。通过研究习近平对儒家"修齐治平"政治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解析他的修身之德、家风思想、爱民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此建构起习近平家国情怀"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内涵框架,对挖掘儒家思想中的合理精髓,破除部分党员干部道德沦丧的困境,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家·天下     
《世界》2011,(4):206-206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理解.以自我完善为中心出发,有家便心怀天下,与家人在一起,人生的驿站便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团聚在哪,家就在哪.心也就安定在哪。常年在外工作,读书求学开始到后来工作创业.世界各地飞来飞去,与家人,长辈的相聚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5.
曾一耀 《神州》2013,(3):19-19
"中庸"在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谈到所说的"致中和",我们首先要探讨"诚"及其与"中庸"的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这句话中提到了一个"诚"与  相似文献   

6.
纵论清末人物,曾国藩自应稳进十大Top Ten。这是不争的公论。这个人很了不起,据说生前曾著有十部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秘本,后来只刊世了两部。只这两部,也足以教育天下,垂范后世。直到e时代的今天,人们还在如饥似渴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在百姓眼里,周恩来总理就是一个"完人",因为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代乐器有琴、筝、箜篌、钟、磬、鼓、琵琶、箫、笙、笳等,论问世之早,琴可能是最古老的。而在众乐器中,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所谓"八音(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之中,唯絃为最,而琴为之首"(桓谭《新论》)。而琴之用,则与君王治身治国有关。故古有琴制始于伏羲而成于黄帝、琴音调而天下治之说。蔡邕《琴操》即谓"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桓谭《新论》有谓"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于是始削  相似文献   

9.
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家国网络、大一统为显著标志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家庭堆积。一个一个的家庭,是它元素形式。中国“国”、“家”不可分;“以孝治天下”;“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传统,使得我们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具体到清代社会结构时,须从对家庭的分拆开始。一、清代家庭结构家庭,是以特定的婚姻形态为纽带,以血缘关系(包括收养关系)为基础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形式。近代社会学家通常将家庭分为“核心家庭”、“扩大家庭”、“复合家庭”、“异常家庭”四种类型。当然,还有从其他角度,…  相似文献   

10.
正"陪臣执国命",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把治国状态(境界)分为四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和陪臣执国命。相比较而言,权力越集中,治国状态就越佳,是为"天下有道";权力越分散,治国状态就越差,是为"天下无道"。阳虎身为鲁国贵族季氏的陪臣(家臣),篡取鲁国国政长达三年之久,开创了春秋时期"陪臣执国命"的先河,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人物。一阳虎,姬姓,阳氏,名虎或货,春秋时期鲁  相似文献   

11.
蔡锷的受教育是多元的。中学西学都有根底,又能互相参照,取长去短,以修身立已,治国平天下,是十分理想的事。蔡锷得到的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所能得到的相当全面完善的教育。这是蔡锷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天资卓越的人物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将才",其造就,有祖先血缘、家庭环境和后天教育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说明修身在儒家文化中占据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立身之本和为人处事的座右铭;其次,对修身的具体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在建设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我们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精髓,做一个有修养、品德高尚,有助于国家和民族的人,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做人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相似文献   

13.
吕坤(1563—1618年)字叔简,号新吾。今河南省宁陵县人。是晚明涌现出的一位颇有特色的思想家。吕坤的理学思想,较之其前辈或同时代的其他理学家,很有些特点。本文拟对这些特点作一讨论。理学的基本精神,可简要概括为:理学家都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道德修养的身心性命之学,不应只局限于主体自身的内省修养的狭窄范围,还应囊括有人伦日用、治国淑世的事业方面。而“正心,诚意、修身”的身心性命  相似文献   

14.
韩金龙 《神州》2013,(6):7-7
从古至今,知识分子都以"修身,治国,平天下"来律己的,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更是将良知和责任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里,我结合阎真的作品《沧浪之水》里塑造的池大为这个人物,根据他的人生阅历,来谈谈当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是如何被解构的。  相似文献   

15.
"天下"原指中國領域,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肇端於五胡建國華北,逐漸形成了將四夷也包含在以中國爲中心的天下之内的新"天下"意識。這種新天下意識隨着當時規模巨大的人口移動,被傳播到高句麗、百濟、新羅、倭國等國,並影響到古代朝鮮、日本的國家建設。正是在這樣一種國際動向中,倭國王從倭王武時代既向中國皇帝稱臣,同時又自稱"治天下"之王,到隋煬帝時代倭王自稱"天子",倭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天下"意識。伴隨着新天下意識在東亞的形成和傳播,魏晉南朝的世界秩序最終被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所取代,東亞各地區也進入新的中華、天下紛然叢生的時代。  相似文献   

16.
丛臻 《神州》2011,(6X):20-21
《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的著作。《大学》认为,治国应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以“诚意”为本,“为民父母”的伦理基础是“诚其意”,诚信教育的人格前提是“毋自欺”。  相似文献   

17.
一如果说从孔子到墨子,展示了先秦矛盾观的向上发展,至儒家思孟学派,则又显示了它的倒退。此派的著作,郭沫若同志已有考定,其中要以《中庸》《孟子》二书所说“一”“二”字,富于哲学意义。先看《中庸》: (一)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 无贵贱,一也。(二)知、仁、勇三者,天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三)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四)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五)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修身也, 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  相似文献   

18.
官德为要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百姓对为官者的德历来是看得很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乎成了国人的口头禅。还有什么“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等等,都折射出了“百行以德为首”的理念,但更高的期望还是“君子怀德”。因为“非德之威,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  相似文献   

19.
老子有言:“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煌煌五千年,儒家早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教诲国人,后世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警醒世人,此皆将天下大事托付于匹夫。所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多不胜数,但愿意做小事.且将小事做细的人很少。当今社会,做事缺乏的不是宏图伟略、雄心壮志,而是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20.
荀子从"万物各得和以生"的自然观出发,形成了"顺天应时"、"和合"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保护思想。并将这一思想延伸到他的修身、伦理、治国方面,从而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与自然、再到到人与人之间高度和谐的理想状态,既体现出荀子环保思想的系统性,又由于荀子修身、伦理、治国思想在其体系中的重要性而显示出荀子环保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