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欣雨 《人物》2020,(4):96-101
大鹏不好笑。对话一开始,他甚至有些拘谨,没有任何笑话或段子。回答一些问题时,他要思考十几秒,才能缓慢地给出答案能明显感觉到,他说出来的句子比他实际想要表达的缩回来几寸他穿着深绿色的卫衣,松跨的裤子,脚上踏一双雪地靴,坐在工作室的沙发里,说着说着,身体滑下沙发,坐在了地上。他的眼睛不看人,其实是害羞。  相似文献   

2.
杜导正脱下鞋子,盘腿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分好几次跟本刊记者讲述了他几十年的经历和观点。这张沙发上坐过许多来访的老朋友,其中不乏重要人物。杜导正和他的一批老朋友们,被称为“两头真”的老人——参加革命时,  相似文献   

3.
华筠  MOMO 《旅游》2011,(1)
沙发客——外出旅行时蹭住别人的沙发。其实不一定是睡沙发,如果主人有空余的床铺,沙发客将会睡得很舒适。如果遇到一位更加好客的主人,会带你游览风景名胜,遍尝当地美食。当然,在享受这些时,你也要把你家的沙发贡献出来作为交换。  相似文献   

4.
毛予菲 《环球人物》2020,(4):99-101
眼前的邱志杰有些出乎《环球人物》记者的意料,不留长发不戴配饰,不穿风衣不戴渔夫帽--当代艺术家的标配一个没有。他把头发剃得短短的,露出大脑口,穿一身灰色休闲衣,捧着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端正地坐在沙发里侃侃而谈。他向记者展示着他所关注的当代实验艺术作品:永远爬不到山顶的动态小人模型、不规则闪烁的“love”字母LED灯、被转换成颜色的数字密码输入器……相比这些标新立异、令普通人费解的先锋艺术,邱志杰本人则少了些特立独行,多了些亲切热情。  相似文献   

5.
我来民盟工作时,邓初民先生已是民盟中央的副主席,当时他已年过七旬,身体不大好,来机关的时间不多,所以对他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只是听老同事介绍:邓初民解放前是一位知名的民主教授,又是一位著名的民主活动家,有"邓马黄"民主三教授之称(即邓初民、马哲民、黄松龄);解放后,这三位  相似文献   

6.
1999年冬天,藏北草原的一个小村子里来了一位天津画家,15岁的少年吉诺自愿做了他的免费向导,陪着他在村子里四处游荡。五年后的冬天,我们的记者也来到这个青藏公路边的小村庄,发现修建中的青藏铁路正好也经过这里,它催生了青藏公路没有完成的奇异变化。吉诺带着我们的记者又一次往大雪中漫步,他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忧郁的放牛娃了。  相似文献   

7.
一、蒋介石油尽灯枯遗恨台岛 危在旦夕 进入70年代后,80多岁的蒋介石已风烛残年,身体每况愈下。 1972年3月,蒋介石以87岁高龄“当选”为“行宪”以来的第五任“总统”。蒋这时的身体已是虚弱不堪,站立不稳。在5月20日“总统”就职典礼上,为了不出洋相,侍从官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在“总统府”大客厅里摆上一张大沙发,让蒋和夫人宋美龄站在沙发前。这样,让沙发给蒋的身体以倚靠。即使是蒋支撑不住,站立不稳,也不致跌倒在地。  相似文献   

8.
露菲 《炎黄春秋》2000,(8):45-47
一大早接友人电话,告知陆石同志去世了,惊得我半天回不过神儿来。真是太突然了。前些日子去看他,还好好儿的,那天他谈兴很浓,谈到胡乔木、田家英、何其芳、周扬等很多老领导、老朋友。他慢条斯理,话语中充满了深情。我离开时,他还送了我一册《陆石诗书集》。现在怎么一下子就去世了呢!当我赶到陆石同志家时,他的夫人赵中同志,一位自控力极强的资深编辑,已悲痛地说不出话来;女儿雪梅也泣不成声,陆石同志平日坐的沙发也空荡荡的了。  相似文献   

9.
幽默三则     
一对年轻的恋人外出旅游,一起登上了一辆长途汽车,坐在了老幼病残孕专席上。不一会儿有一位抱小孩的妇人,也上了车。车上已没有空座,这位妇女只好抱着小孩站着。这时那位男青年立即闭上了眼睛。他身边的女友关切地问他:“怎么,你身体不舒服吗?”男青年悄声说道,“我没有什么不舒服,只是看到这个抱小孩的妇女没有座位我惨不忍睹罢了。”  相似文献   

10.
经过整整十二年,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会终于在1996年12月中旬在北京召开了。久已睽违首都而有些陌生的我,忙从昆明乘飞机抵京。到了开会地点见到一位熟悉的工作人员,我性急的问道:“徐迟来了没有广“他身体不好,已请假不来了、”回答得很平淡,没有丝毫可疑之处。徐迟是我的一位老朋友,论交情已有四十多年之久。1996年9月18日他寄了一帧他很满意的彩色照片给我,照片背后简单地写着一句充满感情的话:“多么想念你啊,李乔!徐迟”照片上的徐迟身体康健,精神易锦.满面红光,手里拿着一本书,伏案在思考什么,那么专注,那么出神。我…  相似文献   

11.
从古代医书中获得灵感,率先提取出青蒿素2月14日下午,记者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座旧楼里,见到了76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坐了不到5分钟,记者又重新穿上棉服——屋里的暖气明显不足。这是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楼房。屠呦呦的办公室内没有任何装修,门窗简陋,一张沙发已经破得很难坐人了,屋里的电器只有两样——电话和存放药品的旧冰箱。  相似文献   

12.
1937年初春,一 位访问延安的法国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傅连(日章)同志曾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时,感到十分惊讶,他怎么也想不通,一位英国教会精心教育与培养出来的“上帝之  相似文献   

13.
牧惠 《文史天地》2002,(5):42-42
一位学会茅山法术的道士特能治妖鬼,灵验得很。一家人被狐仙作祟,出银子请他驱除。他整理行装准备起程时,有一位他熟悉的老先生对他说:我长期同一位狐仙交朋友,他求我对你说一句话:狐仙并没有得罪你,你也没有什么同狐  相似文献   

14.
刚开始编辑此稿的时候,我的心情是轻松的。字里行间,我仿佛又见到了我所敬重的张厚恺老前辈的音容笑貌,我感到很亲切,但我没有想到打个电话问问他老人家的身体状况。我同张老有一段交往,有段时间我刊准备请他来帮我们搞编辑工作,但他年事已高,身体欠佳,终不能如愿,我错过了向他老人家当面请教的好机会。当此稿三校向作催要张老的照片时,却得知张老不幸仙逝的消息。心情突然沉重,一位热爱史工作的老人又走了。年前,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何伟庚老先生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几次托人捎来口信,希望能与我见上一面,我竟没有抽空去看望他。我总以为时间还长,我一定要买一束鲜花送到他的榻前,不料,没听到何老一句嘱咐,他老人家也匆匆地走了。作为年轻的后辈,我竟然连即将病逝的老作的一个简单的愿望也没能满足他。痛苦的心情,化作数行字,表达我对两位老先生的哀悼。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2016,(8)
正集"财富人物"与"高官厚位"于一身的荣毅仁,出现在外交场合时雍容华贵,一派大老板的形象和风度。平日在国家机关上班时,人民看到的却是一位平民化的、生活作风简朴的公务员。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为他安排的北京寓所里,摆放着普普通通的卡其布沙发、饭桌、写字台。在西北国棉一厂蹲点时,他跟工作组所有成员一样,同住在工厂的简朴招待所,同在闹哄哄的职工食堂就餐。穿一套棉部中山装,进工厂、下车间,  相似文献   

16.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活过百岁的长寿老人。据史载:他年轻时身体并不好,常常生病,因此他才去学医。后来刻苦钻研,终成医学家,而且一变羸弱之躯寿至百岁之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他71岁时,以自己丰  相似文献   

17.
《人物》2020,(4):44-59
一个奇怪的人2019年8月的最后一天,细雨笼罩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整座校园藏在浓密的植物之中,不像一所学校,更像一组大型庭院。建筑师王澍建造了它,也享受它,他得意地向《人物》记者指着远处一栋楼,青瓦屋顶像山丘一样连绵起伏,“最高点往下就是我的办公室。”王澍是这所学校建筑学院的院长。但他指的办公室实际上是建筑学院的行政办公室,不到30平方米,只有最角落的四个黑布沙发才是王澍常待的地方一沙发挨着两米高的玻璃窗,是窗也是门,推开,跨过低矮的台阶,绿柳垂垂的水塘就在脚边。  相似文献   

18.
两个混蛋     
华元是春秋时宋国的一位将军,指挥才能看样子不怎么高明。因为,历史名将录里,没有他的人名;历史上那么多赫赫有名的战役中,也没有他的身影。  相似文献   

19.
正拉萨冬日最寒冷的时节已悄然临近。一个高大的藏族男子站在大昭寺金顶边上向远方眺望着。他就是次嘎。次嘎喜欢大昭寺的金顶。这里,是他与大昭寺大威德金刚立体坛城缘分的开端。次嘎告诉记者,那是他这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作品。他还说:"当完成这件作品时,我自己也非常满意。无论从一位工匠的角度,还是面对自己最虔诚的信仰,我都拼尽了全力,不曾有丝毫懈怠,所以我没有任何愧疚感。"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在拉萨举行的西藏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颁奖大会上,一位最年轻的藏族记者领奖时,受到与会同行们的热烈鼓掌。他的面孔很少为人所识,但他的名字却随着一篇篇文稿而厂为传播。这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中等身材,两眼炯炯有神,一看就是一副非常精干的样子,他就是西藏日报社记者兼光明日报驻拉萨记者益西加措。益西加措出生在西藏阿里地区日上县一个牧民家中,从小就随父亲出去放羊。他那握过羊鞭的小手自从拿起笔来,就再也不愿放开。他在阿里读完小学和中学后,来到西藏民院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习。6年后,他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