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力 《收藏家》2005,(5):75-75
《贞松永茂册》,纸本,本纸尺寸为29.3×39.4厘米,装裱尺寸为48.5×41厘米。该册页为集册,蔡萃了186位书画创作者的190幅作品,依次编为“寿”、“禄”、“喜”、“福”四个分册。册前有民国名流、大书家叶恭绰所题“贞松永茂”四字楷字。其后为撒金大红笺纸,上为民国三十三年甲申(1994年)正月十七日海陵朱雨香小楷薛录宋育德所撰《赵母项太夫人六十寿序》。  相似文献   

2.
《贞松永茂册》,纸本,本纸尺寸为29.3 ×39.4厘米,装裱尺寸为48.5×41厘米。该册页为集册,荟萃了186位书画创作者的190幅作品,依次编为“寿”、“禄”、“喜”、“福”四个分册。册前有民国名流、大书家叶恭绰所题“贞松永茂”四字楷书。其后为撒金大红笺纸,上为民国三十三年甲申(1944年)正月十七日海陵朱雨香小楷恭录宋育德所撰《赵母项太夫人六十寿序》。《贞松永茂册》是赵厚甫为赵母项太  相似文献   

3.
张奕辰 《收藏家》2003,(10):23-28
“念物稀之为贵,思厥爱之允臧,凡先民手泽之所留,皆民族精神之所寄。”(叶恭绰语)古往今来,几收藏鉴赏家,无不好古敏求,大都喜欢在他们收藏或鉴赏的书画作品上钤几方古雅精致的收藏印,红泥留影,朱墨灿然,表示这些文人雅士收藏尚美、鉴定之精,“作者与藏家殆亦皆以是为信据。故物之真赝,时之先后,胥可凭以判断焉。”(叶恭绰《明清画家印鉴序》)。诚谓“天壤之间,欣快之事,宁有逾于此者耶”。一一般认为,由实用印章到篆刻艺术的转变最初是由印章参与书画鉴赏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张长寿  闻广 《文物》2012,(4):46-49
毛公鼎传清道光末年陕西岐山出土,鼎内有铭文497字[1],为铜器长铭之冠,国之重宝。鼎于咸丰二年(1852年)由估人苏亿年载之入都,陈介祺以重资购藏,秘不示人[2]。此后,鼎先后为端方(1910年)、叶恭绰(1930年)、陈咏仁(1941年)收藏。1946年,陈氏献诸政府,器归中央博物院[3]。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5.
仰止亭与叶恭绰文图/刘维才,叶崇德东郊景点仰止亭仰止亭,位於中山陵东首二道沟北之梅岭,系孙中山先生纪念性建筑物。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后,全国各地捐建纪念性建筑物较多。仰止亭是叶恭绰先生捐建的,始建於1931年,落成於1932年...  相似文献   

6.
高增忠 《南方文物》2008,(3):170-171
最近。笔者在本地一乡村调查时,发现了一则明朝天启年间敕封。此敕封是明熹宗皇帝敕封时任明代内阁中书科中书舍人钟蚧及其夫人的。现为钟蚧第九世孙收藏。敕封质地为黄绫,黄绫上有白丝提花织出的“万历四十五年月日造”暗花织造年款。敕封较为完整,存长144厘米,宽30厘米。据介绍,此敕封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藏者害怕受牵连。  相似文献   

7.
段炼 《钱币博览》2000,(2):12-13
最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征集到一批名人信札,其中有一封丁福保致叶恭绰的亲笔信,附有实寄信封。信函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8.
“遣策”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古籍中并无“遣策”一词。《辞源》和《辞海》中也没有这个词条。1954年,长沙仰天湖25号墓所出竹简在北京展出期间,叶恭绰先生经过初步研究认为“策中所书名物,大抵皆金属、丝属,其为赠赠遣送之物,无可疑者,因断此项竹简,当即仪礼中之遣策,以覆湘友,皆以为然。”发掘报告中遂称之为“遣策”。此后多沿袭这一名称,把这种记载随葬品的竹木简称为“遣策”。  相似文献   

9.
今存于上海图书馆的《宋本两种合印淮海长短句》,是叶恭绰将故宫藏无锡秦氏宋本《淮海集》中的长短句三卷和吴湖帆所藏(滂喜斋旧藏)残宋本《淮海居士长短句》,合刊影印而成的秦观词集。从词集的形态来看,该书依次采用吴本宋版页、故宫本宋版页、吴本抄补页进行刊印,而以故宫本抄补页作为参校对象,于页眉处作出校勘。叶氏本尽可能复原了《淮海居士长短句》的宋本原貌,为秦词整理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是晚清民国词集校勘的一项范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去年岁末由中华书局付梓的《满文老档》汉译本是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乾隆朝四十年的满文重抄本,俗称“大黄绫本”。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所能见到的《满文老档》,是日本人在本世纪初从沈阳故宫崇谟阁复制的乾隆四十三年的重抄本,俗称“小黄绫本”。它们的原始底本目前庋藏于台湾,1969年9月,台湾故宫博物院曾将其影印装祯十大册公诸于世,并名之曰:《旧满洲档》。那么大小黄绫本有何区别?北京大内的重抄本与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无锡市征集到一方明高攀龙、炳谟墨迹扇面,经故宫刘九庵等先生过目,定为真迹。该扇面现藏无锡东林书院文管所。扇面为纸地,泥金,纵16.5、横48.5厘米,仅存单面。从扇面款式判断,当为二十股,扇骨已全拆去。入藏后,扇面重裱于一长方形绫面硬质白色纸上(图版捌)。扇面上有题诗二首。右半为高攀龙楷书七言律诗一首,曰:"闲身无日不看花,细酌  相似文献   

12.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他拜访叶恭绰,在客屋等候时所见的情景:"我坐在那简陋(矮小、不光亮,家具简单)的客屋等候时,见壁上悬一镜框.  相似文献   

13.
1936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古泉学会,由丁福保任会长,叶恭绰、张乃骥为副会长;评议员有方若、宣哲、邓实、张晋、程文龙、郑家相、卫聚贤、张晏孙、曹铨;理事有吴敬恒、简又文、郑师许、宗惟恭、余洵;总干事为杨恺龄,都是一时颇有名气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图书馆藏《花间集》二十二种,皆为李一氓先生捐赠。其中"明末雪艳亭活字印本"属稀见,《花间类编》(清康熙抄本)亦未查见相关著录。书中所附李一氓、王立中、张尔田、叶恭绰等跋文十数则,各有见解、相互印证,梳理、勾勒出《花间集》传世主要版本清晰的源流图,实为系统研究《花间集》之宝贵资料。其中李一氓跋文有数则为《一氓题跋》未收,湮没于故纸堆中,为工作中的新发现。本文汇辑跋文,并详加整理考释,以彰显其文献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叶恭绰是民国名人,学问好,官做得也大。先后在南京国民政府做过交通部长、铁道部长。叶恭绰官做得大,其中一个原因是他的社会活动能力特别强,用眼下时髦的话说是会公关。试举一例,即他到处认同乡。他祖籍广东番禹,生在北京。于是他碰到广东人认同乡,碰到北京人也认同乡。少年时代,其父在江西做官,他侍父左右,于是遇到江西人,他也认同乡,说自己自小在江西长大。所以受到萍乡人、与梁启超一起组织强学会的文廷式的赏识。碰到苏州人,他也能认同乡,套近乎。他说他的先祖就是宋代词人苏州叶石林,所以他与苏州人当然是同乡了。同浙…  相似文献   

16.
何勇强 《古籍研究》2003,(3):63-68,82
鲜于绰《传信录》,最早见于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著录:“《传信录》十卷,右皇朝鲜于绰大受撰,记国朝杂事,多言元丰后朝廷政事得失、人物贤否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袭用其说。近人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也著录了《皇朝传信录》十卷,“题鲜于绰大受编,起绍兴元年正月一日至  相似文献   

17.
沉沙 《北京文史》2007,(2):17-20
2008年,时值赵不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故作此文,以示纪念。 前不久,展现北京面院百余位画家作品、历史文献、艺术历程和心语的“大匠之门——北京画院作品展”在北京展出。走进大匠之门,不仅可以一览中国现代画的杰出代表、艺术大师齐白石《天道酬勤》特展的大匠之作,就是对传统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有着特殊贡献的老中青艺术家叶恭绰、陈半丁、夏风、尹瘦石、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简要说明写作目的的基础上 ,较详细地论述了饶宗颐纂修《潮州志》时在志书名称、志馆地址、组织机构、篇目设置、经费筹措、编修进程等方面的情况。并在文末引用叶恭绰作的序说明《潮州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晓娟 《文博》2006,(5):95-96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七百余件丝织物中,绫类织物约占二分之一,而缭绫为绫类织物中的大宗,占主导地位。在法门寺地宫未考古发掘前,“缭绫”只见于唐代文人墨客的诗赋赞誉中,现代人谁也不了解其真谛。当法门寺地宫大量缭绫的  相似文献   

20.
赵恺 《中华遗产》2023,(10):56-65
中国丝绸史上有所谓“汉绮唐绫”之说,可见绮与是一脉相承的两种织物也可以说绫由绮沿袭而来。为什么“绮”最终被后起之秀“绫”所取代了呢?这个故事,或许要从“绮”在汉代的繁盛一时开始讲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