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县乡村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北平原尤其是冀中农业雇佣关系的本相。该地区雇工以短工最为普遍,其作用不可小视。雇佣劳动的比例明显高于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但这一差异并不存在所谓经济落后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悖论。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是雇主与雇工自由选择和理性选择的结果,与雇工的供求密切相关。雇主与雇工之间已无明显的经济契约之外的人身限制,雇工工资基本体现了自身价值和供求变化的关系,其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均有一定增长。长工工资和伙食待遇除了养活自己以外,还可以供养家里一两个人。与贫农相比,雇农生活不一定是低下的。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前期的山西乡村雇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前期山西乡村雇佣关系有较大发展,其中短工群在雇工中占有重要地位。雇工中打短工者贫农最多,其次是中农、贫民和雇农;而中农、贫农常常兼雇主与雇工的双重角色,但出雇日远多于雇入日。雇佣关系的社会构成涉及乡村社会各主要阶层,雇主和雇工双方角色并不完全固化。雇佣关系的普遍化是通过雇工身份的非固化或雇佣角色的互换性得以实现的。山西乡村社会的雇佣关系,是一种多重身份、地位和角色交叉的网型构造。对于雇工群体的时代性认识,有必要置于当时乡村社会普遍贫困化的事实中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以江苏著名的民族资本企业家张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先行者们,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经营模式,在江苏苏北沿海地区进行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创造性地建立了公司加佃户(农户)的经营方式,并将这种方式纳入了近代大工业主导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农工商一体化格局,在近代中国第一次成功地将传统小农推向了现代大市场。  相似文献   

4.
陈勇勤 《安徽史学》2007,(1):110-115
中国农民包括小农、大农、雇农三大类.黄宗智的中国小农"三幅面孔"统一体说,事实上是个随意拼凑的"创见".经营式农场主、雇农都不在小农范畴,"三幅面孔"只能和富农、自耕农、佃农相关.经营式农场主和雇农二者所构成的一种生产方式,根本就不能用来反映中国小农经济的内部结构以及受其影响小农经济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状态.中国小农"三幅面孔"统一体说提出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把经营式农场主、富农、自耕农、佃农、雇农都被包含在小农范畴.由于和农业商品化联系最密切的是经营式农场主-雇农生产方式,所以考察农业商品化、世界经济、帝国主义等对中国小农经济的影响,就需要把经营式农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近代英国“大农业”体制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世纪,在英国兴起的“大农业”经营体制(指集中组织生产和经营的大型雇工农场体制,与农民独立经营的家庭农场体制形成对照),曾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农业发展,包括20世纪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理论及其实践。那么,英国  相似文献   

6.
码头工人和雇主 码头工人担负市内货物流通之责,与近代武汉工商业的运营、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封建把持制度之下,近代武汉市内几乎所有的货物搬运工作均需由码头工人承做,三镇大大小小的工商业主及转运公司就成了码头工人的主要雇主,而码头工人则靠出卖劳动力养家糊口。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中期以来西欧工业突破了以往庄园作坊那种使用价值为主的生产模式,形成以工匠个体作坊为主体、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模式。当工业生产越来越面向市场时,工业管理特别是其中的民生必需品的管理成为重要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国家、城市(或庄园)和行会为此承担了大量的工业立法和监管工作,保护消费者、雇主和雇工权益。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消费者、雇主和雇工三者的利益,客观上有利于中世纪交换型工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卜凯1929—1933年所做的中国农村调查数据,用基尼系数法计算了我国不同地区农业雇工平均收入水平及差距,并采用非参数的高斯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农业雇工收入分布情况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20世纪30年代农业雇工收入水平地区差异性客观存在但并未出现两极分化;农业雇工平均收入水平按地区发展状况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地区内部农业雇工收入差距与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大体呈正U型发展态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导致全国农业雇工收入差距较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杨金梅 《区域治理》2022,(11):17-20,204
面对庞大复杂的市场及不可抗的风险,云南小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同样面临着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的谈判力弱,生产经营成本高、收益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等窘境,存在小农户生产经营"小而精、小而优"的优势未得到发挥,农业多样性和多功能性有待拓展,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延伸不够等问题.要促进云南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就要促进传统精...  相似文献   

10.
马红梅  王红艳 《神州》2012,(32):166-167
近代化是一种社会结构性变化,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经济结构。以小农家庭手工劳动的农业经济为主是中国立国的基本经济基础。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树立起来的肯定是尽如人知的中国式的政治和文化形态。到近代,突然产生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会必然会派生出新的政治和文化要求。这些要求的实现程度即为中国近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外来的、新式的事物和固有的条件的结合程度。这也充分反映了中国近代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1.
由郑庆乎,岳琛编写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一书最近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十二章,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诸种现象,特点,实质,诸如帝国主义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土地所有制的结构、特征,近代农业的经营形式,生产力状况,地租剥削,农民的赋税负担,以及近代农产商品化的发展,农业人口问题等等作了较为全面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英格兰敞田经营制度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村庄的定居方式是中世纪英国平原开阔地带盛行敞田经营制度的重要原因。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生产力水平下,敞田经营制度是一种有效率的产权安排,并且还具有分散风险的作用。近代早期虽然出现了圈地,并且从长期来看它确实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增长,但敞田经营制度并没有成为当时农业进步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论洋务派经营军工企业的主导思想与御侮主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洋务派经营军工企业的主导思想与御侮主旨施渡桥关于洋务派与近代军事工业问题的研究,已持续了很长时间,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有些问题尚需作进一步探讨。本文就洋务派经营近代军事工业的主导思想和军事工业在“御外侮”中的作用问题,谈点肤浅意见。一、洋务派经营...  相似文献   

14.
《文史天地》2009,(6):70-70
东汉后期的政论家崔寰在《政论》中记载了东汉一个县级官员合法的收入和支出情况,由此可窥见当时低级官吏的经济生活状况。收入:“一月之禄,得粟二十斛,钱二千。”日常开销如下:家里如果没有奴婢就需要雇佣一个雇工,雇主除了给雇工提供饮食外,还要支付他一个月一千钱的工资,那就用去了官员月俸钱的一半。另外,两人一个月的饮食需要五百钱,食粟六斛,其余的只够喂马,只剩下五百钱,还需要侍奉父母、供养妻儿、置办四季衣被、接待宾客等等,是远远不够的。可见,东汉的低级官吏如果仅靠俸禄生活是十分窘迫的,更不用说那些斗食小吏了,当时一个雇工一个月的工钱比一个斗食小吏的月俸还多。如此微薄的俸禄,  相似文献   

15.
彭南生  贾滕 《史学月刊》2008,(1):107-115
近代中国20世纪20~30年代,影响农户收入的制约性因素,主要表现在小规模经营现状与大规模要求的不相适应性、高成本与低产出的制约、过度市场化与小农脆弱性的矛盾制约等方面.这些制约性因素的存在,使得小农难以准确把握市场时机与走向、无法克服大市场中的非市场因素,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小农户参与大市场的困境是难以逾越的时代阵痛,同时也说明小农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适应大市场的竞争主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农业社会化思想为框架和问题意识,来梳理关于农民特别是小农的组织化问题上的思想纷争。小农的合作组织在市场经济环境、集权体系和官僚政治中的生存能力,是我国小农再组织化的前提条件,通过梳理发现:这种必要的生存能力,在实践中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在理论上也没有得到深入讨论。当前对于小农新型组织化的讨论仍然处于一个很笼统和含混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近代河南租佃制度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近代河南与全国其他省区一样,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的土地(据本世纪30年代中约计,相当于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0%左右)。这些土地少部分用雇工(长工、月工)方式经营,大部分租给农民耕种。通行的租佃形式名目繁多,可大别之为定额租制和分成租制两大类,简述如下: (一) 定额租制。有实物定额租制和现金定额租制两种。与此相关联的还有预租、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与小农制衔接的两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光 《攀登》2009,28(2):65-71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解决两大实践难题:一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二是如何培育资本农业的生成机制。归结起来就是“钱从哪里来”和“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这里涉及到两个理论问题:如何认识现代小农制的历史地位,如何解决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对立。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对19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讨论做一回顾性阐释。  相似文献   

19.
清末河套地区的水利制度与社会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革 《近代史研究》2001,7(6):127-152
清末河套地区出现了一次水利开发的高潮,民间的地商和清政府在渠道经营上先后扮演了主角。在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制度的成功在于其适应能力。地商制度充分适应了河套的生态环境和汉蒙杂居的社会环境,最终在经营上取得了成功。而官营水利一开始便以刚性手段介入.忽视对基层社会的协调,再加上传统经营体制的腐败和无效率,尽管最后试图建立与乡村社会相适应的机制,但终归失败。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代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实业的发展,到民国时期,资方、雇主与工人或雇员的关系实际上已构成社会网络中最基本与最重要的生产关系与人际关系。劳资共处同一经济/协作体中,因经济利益不同而矛盾、冲突,又因互利、共生而合作。劳资间矛盾与合作关系的表象背后实则有着复杂的问题域,蕴含着社会走向的答案。举凡劳资关系虽然由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