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1950,(Z1)
遼西省阜新縣十區腰衙村小洞廟西山坡上,於去年十一月,丈評土地時發現古墓。此墓墓門向南,係穹窿形。墓高約六米,直徑五米七,隧道長四米,寬一米三,墓門高二米。在隧道中間左右,又另築穹窿形墳二個,其直徑二米,高三米三;左右之小隧道長零點九米。頭道墓門係用石封,开掘后墓內全係泥土,掘至隧道中間,發現有故晋國夫人墓誌銘一合,長寬各三尺,铭厚三、八寸,蓋厚二、五寸。二道墓門旁,見鑲銀鐵鎖一個,約長尺餘,門兩旁置黄釉雞冠壶各二個(均遺失,碎片亦不  相似文献   

2.
《文物》1955,(2)
一、成城子灣土塔敦煌大泉上游南河灣,亦名成城子灣,河南城岸崗上有塔,全部用土墼建成(圖一、二),表面敷細泥塑出塔門及裝飾。東面為塔門,其他三面作假門,門下部較上部略寬,券口上塑出背光形裝飾,其下沿門兩側用柱承托,柱頭及柱中作成束蓮與千佛洞宋代木廊彩畫相似。門兩側壁上各塑龍一條,龍首在門上方左右相對,各伸一爪捧火焰寶珠。塔基最下層為較高之台,其上須彌座二層均有扁平蓮辦,再上仰覆蓮各一層,上承塔身。塔身四斜面上有損毀痕跡,塔東側地面上有殘塑天王像一塊,似乎四斜面上,原係四天王塑像。  相似文献   

3.
崔瑾 《收藏家》2009,(10):69-74
一.建筑概况与历史沿革 故宫保和殿与太和殿、中和殿合称三大殿,又称前三殿。三大殿座落在平面呈“土”字形的台明之上,是外朝的主体建筑。保和殿台基东西长49.76、南北宽24.97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殿高23.686米(台明下皮至正脊上皮),建筑面积1242.51平方米。三样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  相似文献   

4.
衡陽市工程建築公司,去年十月在郊區蔣家山修建療養院時,在平土工程中,發現有磚砌的拱門。民工因輕信當地傳說,認為是一条通來河(湘水支流)的隧道,於是好奇的往內挖,結果,挖到盡頭是一座磚砌的高達一米五、寬二米、長三米的漢墓。由於地方各級政府過去對中央所頒布的文物  相似文献   

5.
金碧辉煌的太和殿中央有一高2米多的高台,台上设有镂空金漆蟠龙宝座,宝座周围摆放着角端、香筒、仙鹤、鼎式炉等铜胎珐琅制品,更增添了太和殿富丽威严的氛围。 笔者有幸于1992年10月对这些珐琅器进行清洗修复,使其再现当年风采。尤其是那对体态高大秀逸的珐琅仙鹤,脱俗出尘,亭亭玉立,造型极为优美。(图一)这对仙鹤通高1.68米(不含木座),鹤顶椭圆形,暗红色釉,为5毫米宽金环所环绕。黑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間,山西省文管会侯馬工作站在今侯馬西北二里的工地上,发掘了一座元代磚墓。墓室仿木构建筑,并有雕刻及彩绘装飾,結构坚实,保存完好。現介紹如下。一结构及形制墓坐北向南,北偏西10度。墓室平面方形,四边各长1.75、高3.68米。墓底沿东西北三壁砌有棺床,呈倒凹字形,室內以长条青磚鋪地,高出地面40厘米。墓門为券頂,位于南壁正中間,門外与长方形豎穴墓道相連,墓門以长条磚封閉。室內淤泥甚厚,人骨架与随葬器物已失去原来位置。  相似文献   

7.
《文物》1959,(3)
这座墓在西安城南8公里的雁塔区羊头镇村西曲江池遺址南岸上。1956年4月初,羊头鎮春花社在取土积肥中挖掉了墓上的封土,并发現墓內有壁画等物,当即报告給有关部門,17日—28日文管会派人前往清理。墓为南北向,墓室在北,墓道在南,墓道上开有三个天井,墓室为近于方形的砖室,东西寬4.3米,南北长3.9米,高6.5米,四壁呈弧形。墓顶近似尖錐形,墓底对縫横砌鋪地砖。在墓室西边有砖砌棺床,寬2.36米,高30厘米,側面砌成椭圓形的壼門,砖上有繩紋或手印紋,有的还印有  相似文献   

8.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重要的建筑,代表了明清宫殿建筑形制的最高等级,其檐角走兽数量超越定制,九个走兽之外又增加了行什,在宫殿建筑中成为特例。本文通过相关档案史料记载结合建筑工程做法推论,太和殿行什出现在康熙三十四年到三十六年、应该与改用二样琉璃瓦件有关,具有掌握雷霆、惩恶扬善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紫禁城内近万间建筑中“独占鳌头”,显示着这一主体建筑的恢弘雄伟。明初建时名奉天殿,后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又改名太和殿。在过去不懂装置防雷设备的情况下,太和殿因殿宇高大而往往被雷击焚毁,或因地震损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太和殿护板灰中所含有机组分,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对太和殿上层护板灰、太和殿上层西南角护板灰进行分析检测。FTIR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护板灰样品含有碳酸盐及油脂或虫胶漆类有机物,Py-GC/MS分析进一步确定两个样品所含有机物是植物油,且可能是生桐油与十字花科植物油脂的混合物;此外,在两个样品中检测到的雪松醇应该是太和殿所用杉木望板的挥发组分,而太和殿上层护板灰中则可能含有淀粉。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还原太和殿古建护板灰的传统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金門島史略     
一、蔣介石殘余卖国集团在美帝国主义卵翼下窃据着的金門岛,乃系我国大陆領海以內的一个小島。它的全境由大金門(本島)、小金門(烈嶼)、大、小、嶝(已于1949年解放)四个島和大、小担、虎嶼、鼠嶼等附屬海嶼所組成,地悬福建东南海中,东瞰澎湖、台灣,西与廈門島对峙,北临南安莲河,东北临于晋江安海,西北攝同安沃头,西南則与海嶝县接壤。自古以来,它無論在地理上或历史上,都是我国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58,(5)
人民英雄既紀念碑五一节在天安門揭幕了。碑庄严地矗立在天安門与正陽门之間,高37·94米。碑的正面是毛主席的題字(左圖),背面是周恩来总理写的碑文。碑的周围是草坪,以南是一片松林,以北为广埸,它与天安門遙遙相对,使天安門广  相似文献   

13.
王子林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10):323-331+350
本文根据档案文献的记载,对紫禁城太和殿是否在明代皇极殿的基础上重建作了梳理与厘正,认为清代太和殿经历过两次重建:顺治二年为第一次重建,康熙三十四年为第二次重建。同时,作者结合《太和殿纪事》一书,对第二次重建工程进行归纳,特别分析了康熙三十四年重建与康熙六年修缮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匠师梁九在重建工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采取静力试验方法,以故宫太和殿二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拱为对象,研究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斗拱的受力性能。基于上述3种斗拱构造特征,制作了1∶2比例模型,进行了竖向加载试验,讨论了不同斗拱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内力及变形特征,归纳了斗拱的竖向刚度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竖向荷载作用下,太和殿二层斗拱的坐斗及与之相交的头翘、正心瓜拱容易产生破坏,且模型倒置时下层构件受力要小于上层构件。对于不同斗拱而言,斗拱极限承载力:平身科角科柱头科;斗拱变形及残余变形量:柱头科角科平身科;斗拱延性:角科柱头科平身科。竖向荷载作用下,太和殿二层斗拱的竖向刚度计算模型可简化为三折线段形式。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壁画在安徽省績溪县西北五十余里的宅坦乡旺川村曹氏宗祠內。祠在村的西南端,坐西朝东,面三进二前后均有廊,在一进門的左右两壁及前廊的两山面,有壁画和題字。壁画系用墨綫条不着色,画在白色的墙皮上。壁画和題字可分七部分: 第一部分画的內容为太平軍攻打被圍困在城中的清軍,城三面环山,有四門,門的名称依稀可辨,有东門、囗門、囗西門、囗北門。城內画有很多建筑物,能够看清的有孔庙、文昌閣、正囗,还有一些旗帜。(图见70頁)  相似文献   

16.
近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二期中李全庆先生的《话说大吻》一文,读后受益匪浅。但其中有一点似可商榷,文中说:“雄伟巍峨的太和殿正脊两端,屹立着一对龙吻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龙吻,堪称大吻之最。”其实在我国现存古建筑中还有比它大的吻存在,如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正脊上的一对大吻。该大殿东向,故正脊呈南北走向,北端大吻高4.50、宽2.80、厚0.68米,由八块中空的琉璃构件组成;南端大吻高4.55、宽2.76、厚0.50米,由二十五块琉璃构件组成。北端大吻陈旧古朴,与该寺薄伽教藏殿上的北吻同为金代旧物(1140),南吻系为明代所补。这对大吻形体之大,全国罕见。如将太和殿大吻数据与华严寺大殿大吻数据加以比较,可以推算出后者体积约比前者大出一倍左右,重量后者也比前者重一倍有余。因此,说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大吻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大吻之最,是当之无愧的。如果要找出中国古建筑上大吻的最早实物寺,  相似文献   

17.
北京的建都,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在距今八百零二年前(公元一一五三年,金主亮貞元元年),北京被宣佈作為金朝的國都,它的正式名称,是中都大興府。那時的都市規模,已經十分宏偉,它的宫殿建築,也是非常壯麗。‘大金國志’說:‘燕京宮闕雄麗,為古今冠。’它有許多建築,直接影响到现在所保存的明、清兩代故宫,例如宣陽門內正北兩旁的千步廊,是後代大明門、大清門(現在的中華門)內千步廊的濫觴;宣陽門內东西文樓、武樓的制度,是後代奉天殿、太和殿前面兩旁文樓、武樓制度的開始;应天門中間有樓十一楹,兩夾有樓,如左右昇龍之制,明明是现在午門的五鳳樓;又有东西兩角樓,每一座角樓,都有三層屋簷,極為工巧,則又分明是現在故宫紫禁城四個角樓(俗称‘九梁十八柱’)的前身。我們要研究現在故宫的偉大的建築,必先要考察它的制度根源和歷史背景,而要考察它的制度根源,必先研究元代的大都宫殿——尤其是金代中都宫殿的制度,才可以認清它的沿革和演變。但要研究金代中都的宫殿制度,最感觉困难的是文献不足,尤其是地圖的缺乏,令人很难單憑文字的記載,來確定它的方位和輪廓。一般研究金代中都建筑的资料,不外分為原始的資料和第二手的資料兩种。屬於原始资料方面,如(1)宋張棣的‘金虜图經’,(2)宋范成大的‘攬辔錄’,(3)宋許元宗的‘奉使行程錄’。屬於第二手的资料方面,如(4)宇文懋昭的(大金國志),(5)金史地理志,(6)清順天府志卷一中的‘金故城考’、卷三的  相似文献   

18.
1980年4月,我们为配合洛宁故县水库工程建设,在洛宁县西南五十公里的寻峪乡故县村东南二华里的洛河西岸,清理了一座秦墓,现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该墓为长方形大圹竖穴墓,方向100°。墓口略大于墓底。墓口长5.2、宽4米。墓底长4.4、宽3.6米。墓底距地表5.3米。墓壁光滑平整,坑内填士经夯打,夯层约0.16米。墓室底部南、北、西三面,留有生土二层台。南北二层台宽0.95米,西边二层台宽1.4米。台高1.65米。台上留有圆木腐朽后的灰粉。显然,这是用圆木铺盖在二层台上  相似文献   

19.
淮阳平粮台城址社会性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平粮台城址的兴建年代、城名、族属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南四公里大朱庄西南角台地上,台地高出附近地面三至五米,平面为正方形,城内使用面积三万四千多平方米,如果包括城墙及外侧附加部分,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现存城墙顶部的宽度约8—10米,下部宽13米,残高3米多,城墙大部分保存较好,东西两侧一部分城墙遭到破坏,西南城角呈弧形,内部较直,系采用小版筑堆筑法,即先用掺有红烧土的褐色土在城墙基址的内侧筑一版筑墙,墙宽0.8—0.85米,高1.20米,夯层厚0.15—0.20米,以此作为城墙的内壁。  相似文献   

20.
为保护故宫太和殿,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太和殿的结构现状特征。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考虑榫卯节点、斗拱连接等构造,建立了太和殿有限元模型。分别对模型进行自重作用、风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分析及8度常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响应分析,获得了太和殿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分布特征,评价了太和殿的结构安全现状。结果表明:重力及风荷载作用下,太和殿结构的内力、变形均在容许范围内;地震作用下,结构保持稳定状态,且榫卯节点及斗拱构造有利于减震。因此,太和殿结构现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