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5世纪初的明永乐年间,日本海盗集团(倭寇)入侵中国,大肆进行掠夺。沿海军民或被杀戮,或被俘获并转卖至日本。针对倭祸的蔓延,明朝政府极力筹划海防,组织御倭。在此背景下,辽东总兵官刘江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奉命出击,大破倭寇于望海(今辽宁金县东北),使倭祸稍息。在被掳的军民中,有的后来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被送归,有的还被安排在被俘前所供职的沿海卫所,继续为海防而效命。  相似文献   

2.
早在明代以前,我国就设置海防,但没有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自明代开始,在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辽宁和京师等沿海各地设立卫所,构筑了涵盖卫所城池、海上会哨和烽堠报警的海防体系,为防范和打击倭寇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元代以前偶有外敌从海上入侵,也存在海盗流寇之患。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之有海防应从明代开始,福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建立海防体系。本文主要介绍明代福建海防的指挥机构与驻军、海疆防卫行动以及规模较大、影响较为深远而被称为海防重要战事的战役战斗,目的是借鉴中国历史上海防的经验教训,以巩固今日的海防。  相似文献   

4.
明初为安定海疆,在广东南海地区构筑了以卫所为主体的沿岸防御体系.嘉靖、万历年间,吴桂芳、殷正茂、凌云翼等两广总督为平定日趋严重的倭寇、海盗祸乱,逐步变革卫所体制,根据南海要冲港湾等地理及军事形势,先后通过构筑拓林、碣石、南头、北津、白鸽、白沙等“六水寨”,设置南澳副总兵,规划“海陆联防”、“分区防守”体制,形成完整的南海防御体系.嘉靖、万历年间南海海防体系的变革,对明清时期南海地区“东、中、西”三路海防思想的形成以及后世南海海防体系的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元代以前偶有外敌从海上入侵,也存在海盗流寇之患。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之有海防应从明代开始,福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建立海防体系。本文主要介绍明代福建海防的指挥机构与驻军、海疆防卫行动以及规模较大、影响较为深远而被称为海防重要战事的战役战斗,目的是借鉴中国历史上海防的经验教训,以巩固今日的海防。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防要地刘公岛,素有东海屏藩之称。清人张荫桓曰:“北洋形势,威海卫岛屿环拱,天然一水寨也”。据文化遗迹推断,早在七千年前,威海一带已有渔民聚居,汉代名石落村,元代称清泉奇。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明政府决定在此设卫屯兵,取威慑海上倭寇之意,故名曰威海。1403年(永乐元年)筑威海卫城,同时在沿海山峰和刘公岛上修筑烟墩,使之成为北洋海防堡垒。刘公岛之名由来久远。元、明史籍载称刘家岛,简称刘岛,其后习称刘公岛。清光绪年间,议设海军。1881年(光绪七年),北洋舰只首次驻泊刘公岛,当时只有12只军舰。七年…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抗倭开始于元末,明万历年间结束。 第一阶段:洪武年间(1368-1398)。外交途径无法解决倭寇问题,明朝决定实行海禁政策。洪武十三年(1380年),日本官府牵连胡惟庸事件,明朝断绝了与日本官方的关系,开始在沿海建设大规模的防务工事,先后派汤和、周德兴防倭。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日本南朝已经被北朝所并,南朝浪人与海盗商人相勾结,倭寇之祸益烈。但由于此时明朝国力强盛,防御有方,终洪武之世,海禁严格,海防晏然,倭寇并未酿成大祸。  相似文献   

8.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陈瑸先后主政台湾、福建,并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担任福建巡抚。其在灵活处理台湾海防与海禁的关系中,表现出极强的海防意识,并找到了有效的应对之策,清廷对其提出的策略多有采纳,对制定台湾海防策略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学界研究其治闽、治台期间事迹,多褒颂其为官之操行,甚少涉及其在台湾海防方面的功绩与贡献。通过梳理其主政期间所采取的海防之策,以及其对清廷海禁政策的灵活处理,可窥探康熙年间台湾的海防与海禁的关系和变化趋势,进一步理清台湾陷入两难困境的背后原因:一是与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有关,二是与全国边防体系的部署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明代的"倭寇"问题是明史研究的重大课题,20世纪以来,众多学界前辈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探讨。既往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类主题展开:一是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大背景下,关于"倭寇"性质的讨论;二是明代"海禁政策"与"倭寇"产生的关联性问题;三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如嘉靖"大倭寇"爆发原因、明代"倭寇"与海防著述、明代朝贡体系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明代的海防主要是因为防御倭寇而形成的。倭寇对中国的侵扰,出现于南宋,元末趋于严重,到明代更为猖獗。在前后200余年里,倭寇曾剽掠我国辽东、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广东沿海数千里的土地约七、爪百次之多。“杀人、劫财、强盗为武士习性”^①,他们“来若奔狼,去若惊鸟”^②,倏忽千里,少者几十人,多者以万计,烧杀抢掠,侮辱妇女,杀人喝血,无恶  相似文献   

11.
书讯     
正筹海图编(明)郑若曾著,李新贵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7月出版。原著是一部丰富翔实的防海御倭专著,通过100余幅地图、13卷26万字,论述了我国明代沿海海岸海域的地理形势,沿海驻军、水寨、烽堠、瞭望哨等海防部署和海防设施,以及倭寇劫掠沿海的历史,入侵的时间和路径等。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中日历史交往资料、朝臣和将帅提出的防海御倭方略、明永乐年以来的平倭战绩、抗倭战争中殉国殉难的军民事迹,以及明军的兵器和战船等军事装备资料,总结了明初以来海防和抗倭斗争的经验,在  相似文献   

12.
明代沿海防御体系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学、军事学等信息,是研究明代建立的以水寨为核心的陆防海、海陆并防的海防体系以及衍变脉络。东山县的铜山地理位置险要,居福建南部海疆门户和闽粤陆路交通咽喉之要塞。本文通过对铜山水寨迁建历史的考辨,以期进一步了解福建的海防体系。  相似文献   

13.
明代沿海防御体系和长城防御体系在军事聚落的时空演变方面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南直隶海防和宣府镇长城是海防和长城防御体系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防区。南直隶海防防御沿海倭寇,护卫南京城;宣府镇防御北部势力入侵,护卫北京城。二者均为明朝防御体系中的军事重地,防御等级相近,具有可比性。通过对其军事聚落的数据梳理、分析与对比,探讨其在防御体系建置、空间布局、规模方面的时空演变过程,并结合历史因素分析各自的形成演化原因,由此得出两防区虽在统一的防御思想和军事制度指挥下,又形成各自的特点:海防军事聚落布局开放、规模灵活多变,长城军事聚落设防严密、等级分明。研究可为揭示海防和长城两套防御体系的内在特征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4.
嘉靖、万历之际,由于倭寇、海盗在东南沿海一带活动猖獗,海防遂成为明朝中央、地方军政官员和学者普遍关心的大事,一时间涉及海防问题的著述大量涌现。除了海防类专书、综合性兵书以外,一些明人笔记保存了不少颇有价值的明代海防史料,民间学者叶权的《贤博编》即为重要代表作之一。文章研究了叶权的籍贯和晚年的移居问题、《贤博编》的成书过程以及叶权对嘉靖以来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猖獗原因的分析,并对叶权关于东南沿海的海防问题所提出的相关建议进行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5.
<正>威海,别称威海卫,因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析文登县辛汪都三里立威海卫”而得名,寓意威震东海。其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是南北海运、海防军事的重要门户。自元代始,威海地区经常受到倭寇侵扰,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洪武元年(1368)五月,明政府整饬海防,  相似文献   

16.
巡海副使、备倭都司、备倭把总,其最初的设立时间相关正史缺乏记载,而嘉靖及以后的许多论述都认为创立于洪武年间。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考证,证明其为正统及以后才陆续设立,其设置大背景即是正统初期倭寇入犯增加,造成沿海形势一度危险。巡海副使、备倭都司及备倭把总的设立,使得海防管理更加细化,沿海防卫能力得以增强,也确保了相当时期内沿海形势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7.
《全浙兵制考》系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总兵侯继高在任内所作兵书,是首部针对浙江地区兵制进行详细论述的著作。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关于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进一步厘清侯继高的生平线索;其后通过解读相关史料,推断出书中《近报倭警》篇所载郑迥及许仪后输入的倭寇入侵情报恰是浙江地区诸多基层军事单位于万历十九年进行增兵的根本原因;最后对比研究在《全浙兵制考》前后出版的《两浙海防类考》、《两浙海防类考续编》两书,发现明代海防类兵书的演进特点,即编撰目的上持续性"预防"与内容上阶段性"细化"。  相似文献   

18.
《全浙兵制考》系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总兵侯继高在任内所作兵书,是首部针对浙江地区兵制进行详细论述的著作。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关于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进一步厘清侯继高的生平线索;其后通过解读相关史料,推断出书中《近报倭警》篇所载郑迥及许仪后输入的倭寇入侵情报恰是浙江地区诸多基层军事单位于万历十九年进行增兵的根本原因;最后对比研究在《全浙兵制考》前后出版的《两浙海防类考》、《两浙海防类考续编》两书,发现明代海防类兵书的演进特点,即编撰目的上持续性"预防"与内容上阶段性"细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嘉靖朝“倭寇”的几个问题刁书仁十六世纪嘉靖年间的"倭寇"问题,震撼了明朝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很有必要进行探讨。一、所谓嘉靖年间"倭寇"的质疑中国十七世纪以来成书的一些专门记述嘉靖年间所谓"倭寇"的历史著作中,把当时不...  相似文献   

20.
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和闽南地区中心城市,自古具有重要的海防地位。早在宋代,厦门本岛就建有多处防卫水寨,元代又设立嘉禾千户所,加强守卫。明代初期,为加强海防,防御东南沿海海上武装集团和倭寇的侵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