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的出现,总是与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紧相联系的,没有阶级和阶级矛盾,国家也就无由产生。因此,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国家产生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原因,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理,它反映的是国家产生原因的普遍。  相似文献   

2.
16世纪德意志宗教改革,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史学界通常认为,由于路德的背叛,这次革命蜕变为封建诸侯加强自己权力的工具,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德国宗教改革与以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不同。它的任务不是推翻封建制度,夺取政权,把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而是驱逐罗马教皇外部势力,消除封建分裂割据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民族曾对人类作出过伟大的贡献。16世纪初发生在德国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是德国历史上、乃至欧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恩格斯称之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国内外学者曾对这一历史事件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近日读到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孔祥民著的《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一书,受益非浅。该书是著者在研究了上述成果,并掌握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国内第一部这方面的学术专著。概括起来,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内容丰富。著者不仅广泛汲取了国内外、特别是像戚美尔曼、林赛、斯米林等人的研究成果,而且结合自己的研究,系统详尽地论述了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事件全过程和历史结局,论述了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生平和思想,论述了农民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曾经说过:“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笫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①以轰轰烈烈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和  相似文献   

5.
秦代,封建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显示出秦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就其阶级结构来说,有地主阶级、残余的奴隶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残余的奴隶阶级。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有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阶级矛盾。在这些阶级和阶级矛盾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秦代社会的基本阶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秦代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弄清这两个阶级的状况,是我们了解秦  相似文献   

6.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这两次运动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斗争,它们都以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口诛笔伐的主要目标。不同之处在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于十四世纪),资产阶级的力量尚小,还不敢和天主教这个庞然大物展开全面拼博。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只希望天主教会进行改革,使之不妨碍或少妨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揭露天主教会的黑暗面,不是要打倒它,而是使它改进。不少人文主义者对天主教会冷嘲热讽,反而得到教会的信任,原因就在这里。宗教改革时期西欧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当时通过地理大发现,欧洲的殖民强盗,侵入亚、非、拉广大地区,疯狂屠杀殖民地人民,掠夺财物,亡人之国,灭人之种,用血和火的文字,写下了殖民掠夺的历史。但是这种罪恶活动,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起了巨大  相似文献   

7.
略论胡斯     
五百多年前,捷克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胡斯,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宗教改革运动,后来惨遭杀害。由此引发了一次震撼欧洲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捷克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首都布拉格广场上为他建立了巨大的塑像,每年7月6日,在胡斯殉难的日子里,全国城乡到处燃起篝火表示对这位爱国者的深切怀念。本文试图对这一欧洲中古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作一探讨,以期有助于教学工作。 胡斯生活的时代正是捷克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众所周知,捷克历史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德国封建立对其殖民。长期以来,捷克民族遭受德意志封建主的侵略,他们采取殖民方式侵入捷克,①早在公元12—13世纪期间,德国封建主就已开始向捷克境内大规模殖民。最先进入捷克的是德国天主教会的僧侣。随后,捷克国王为充实国库,大力发展城市和矿山,也大批招引德国人进入捷克城市,给他们城市自治权,允许他们开采矿山。德国的殖民给捷克社会带来了两个消极后果:一是形成一个由德国教俗封建主、城市贵族和矿山主组成的特殊的社会集团;二是捷克上层社会的德意志化。德国上层和捷克的大封建主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统治捷克。因此,德国封建主的殖民便捷克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化。  相似文献   

8.
查理五世与德国宗教改革张春林查理五世当政时期恰值欧洲社会大变革,在他统治区域内发生了欧洲近代国家形成、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发现和殖民地的建立等重要历史事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目前人们对欧洲16世纪的历史研究更加重视,但忽...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小说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要算《红楼梦》。它闪耀着反封建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芒。《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中,是被皇帝抄了家的。曹家败落后,雪芹逐步看清了封建制度和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表现出对贵族世界的不满和反抗。这样一部作品,这样一个作家,在封建社会里,必然要被看作"异端",受到统治阶级的仇恨和迫害。于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屡遭禁毁,后几十回原稿因不敢续传而迷失,  相似文献   

10.
宗教改革对德国社会的影响,是判断宗教改革性质的重大问题。为此,需要分析宗教改革爆发前后的社会矛盾、改革的各项措施和农民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纲领,从而阐明市民、农民推动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由于德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市民与君主结盟无法实现,而是采用了市民与农民相联合、自下而上推动德国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方式。通过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德国告别了中世纪,走向了近代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1.
小资祖母     
小资音乐是一个怪现象。听众心目中有一群明确认定的小资歌手,却没有一个歌手自认为小资歌手。小资是一个阶层属性,按正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阶级属性,但小资音乐毫无一分一毫阶级上的传承,有的只是音乐上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阶级认同与民族认同是两个不同的认同范畴。民族主义与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相伴而生,因而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属性。苏联、东欧集团的解体和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错误,使全球化进程中阶级斗争学说的话语权被极大地削弱,但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全球化形势下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南北”矛盾既有民族矛盾的属性,也有阶级矛盾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苏珊·卡兰特-纳恩是美国著名的德国宗教改革史专家。她早年汲取社会学方法,受结构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启发,并在默勒、斯克里布纳与戴维斯等社会史学家的影响下,投身宗教改革社会史研究,为这一取径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卡兰特-纳恩的早期著作探讨萨克森与图林根的乡村和领地城市在宗教改革冲击下的社会变化,可谓宗教改革社会史研究的范本。但其研究方法没能揭示为何在宗教改革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内,民众仍旧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中世纪天主教的某些信仰敬虔方式,对新教如何重新构建民众的宗教活动亦缺少深刻的解读。卡兰特-纳恩意识到社会史取径无法解决这类问题,转而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同时接纳历史学的“文化转向”,从而参与开创了宗教改革文化史研究领域。她撰写多部有关仪式与情绪的史学著作,借由开掘新教与普通信众在宗教习俗与信仰操作方面的互动和博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逻辑,让德国宗教改革史研究别开新境。  相似文献   

14.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实行压迫统治的手段主要是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特务机构等。这是阶级社会国家的主要功能,在这个主要功能之外,还有别的功能,如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管理经济、管理教育、提倡某些伦理道德等。但是这些都被阶级斗争所制约,甚至成为统治者实施它的统治的另一种手段。因此,把阶级斗争做为历史研  相似文献   

15.
按通常的概念讲,钱币只是一种经济社会中互相交往的信物,它进入流通领域只起着简单的价值交换的作用。但从特殊意义上看,钱币作为一种社会产物,一个集团的产物,或者说一个政府(阶级)的产物,它就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流通市场上进行价值交换的证明,而且也是为某一个集团或阶级进行政治、经济、艺术、生产等特殊宣传服务的重要物品。特别是阶级矛盾激化,阶级斗争尖锐的时期,这种作用显示得尤为突出。中国工农红军在特殊的革命战争年代对钱币的设计、制版、铸造、印刷、发行中所采取实施的种种方案,就明显地突出了钱币的这种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经过两汉时期的巩固,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到了隋唐又趋于相对稳定。盛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后经唐末农民起义及五代十国的分裂,到了北宋虽然大部分国土又趋向统一,出现了暂时的安定局面,但作为整个封建制度,已由鼎盛时期开始走下坡路。北宋与汉唐有着明显的不同,原有的阶级矛盾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不但没有缓和,而且日益加剧。地主与农民之问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土地兼并问题上。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和当时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密切联系的,是有其阶级根源和特定历史条件的。首先,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变革时期,旧的奴隶制度和社会阶级结构在崩溃、瓦解、但是还没有完全死亡;新的封建制度和社会阶级结构在产生和发展,但是还没有充分强大,没有形成绝对优势和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此时,新旧制度并存,新旧阶级同在,致使阶级关系十分复杂。在阶级社会中,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和集团,也有不同的主义;甚至同一阶层、同一集团内部,仍会有政见的分歧。此时,旧的奴隶制度和社会秩序崩溃瓦解,天下陷入大乱,那么,新的道路在哪里?怎样致天下于太平?怎样结束分裂混战的局面、实现统一?这许多迫切的现实问题摆在当时每一个关心社会前途和历史命运的思想家、政治家、士人以及普通百姓的面前,迫使他们思考、寻求和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语录     
《文物》1974,(2)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9.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当英、法等国的贵族及其特权在资产阶级革命中遭到沉重打击和被摧毁时,德国贵族却仍然长期把持国家政权,占据着行政、外交和军事领域的关键职位.造成德国贵族政治特权长期延续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它与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有关,贵族阶级采取了适时而进的"防御性"政治策略.其次,德国贵族在近代历史进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贵族在经济上资产阶级化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贵族化成为贵族阶级在近代社会中维持其政治统治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此外,文化观念和文化传统等文化因素在保持贵族政治特权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农奴问题,学界一直争议不断,一些学者认为农奴生活贫困潦倒,受封建领主的剥削,在法律上无任何权利可言,生活极其悲惨;但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西方农奴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贫困,实际收入情况也较好,因为在西方学者看来,英国的封建制度较为完善,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典型,11—13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处于鼎盛时期,农奴制已成形,但同时期英国的农奴相较于其他西欧各国农奴的地位和状况却有所不同,英国农奴也是最先摆脱了农奴身份走出中世纪的社会阶层,本文将从英国农奴的法律地位和生产生活状况两方面来探究农奴问题,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