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筒是插笔的器具、文房用品之一,不仅有盛放毛笔的功用,也是一种颇具传统意味的中国艺术品。笔筒的产生、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是由笔架、笔船发展而来的。明中晚期以后,笔筒广泛置之于书桌案头,如同笔、墨、纸、砚一样,成为与读书人朝夕相伴的宠物。 相似文献
2.
3.
沈阳故宫藏有明代犀角雕玉兰花杯、犀角镂雕梅花杯、清代染角透雕人物船、兽骨镂空花翎折扇、牙雕巧工葫芦、牙雕草蝶形盘、贝浮雕鱼等精美的雕刻艺术品。当这些雕刻艺术与清官的陈设品相结合之后,它的辉煌又在木质光华中闪耀。 相似文献
4.
剖析院藏清官酒具,离不开对一个民族,即满族的研究。满族是一个伟大且善于学习的民族,曾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到过主导的作用,也曾创造出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现在看满族酒器的历史发展眯络,它实际跟满族社会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是同步前进的。 相似文献
5.
墨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用品,还是一件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收藏和鉴赏的双重价值。沈阳故宫院藏有多种清宫墨,仅乾隆时期的御墨就有百余件之多,其墨模、图案、装潢都非常精美。造型更是千变万化、应有赆有;质量精美,形式多样,墨品均是采用上等材料,并由技法超群、造诣精深的墨工制作而成。可以说,院藏乾隆御墨无论从形式到装饰内容都达到了制墨工艺的极至。笔者现将院藏墨按院藏乾隆御墨、院藏乾隆集锦墨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回眸历史,古代人类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以象牙作为祭祀品、装饰品敬献于商王,不仅甲骨文里有商王捕象的记录,《山海经》的南山经中亦有"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象"的记载。迄今为止,除殷墟考古遗址中发现有象牙外,在四川金沙遗址的象牙坑里还出土有堆积如山数以万计的象牙祭祀品。 相似文献
7.
<正>沈阳故宫所藏的竹雕器物大体来源,其一是北京故宫调拨,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再就是外地督抚进贡,还有少部分是民间征集的。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有竹雕作品有高浮雕山水人物故事笔筒,镂雕的臂搁、花熏、如意、螃蟹,形象逼真的圆雕人物东方朔坐像、三羊开泰、象驮宝瓶,竹簧八方盒、竹簧浮雕冠架、竹簧雕双鱼海棠式盒,及竹根雕作品等。作为一种既可品玩鉴赏,又与平日生活紧密相关的日常应用器物,竹雕已经进入帝 相似文献
8.
中国玉器制作源远流长,在长达七八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连绵不断,相沿不衰。先民们相信,透过通灵的美玉能汲取神明的智能,与天地交流对话。由最初以“苍璧礼天”帝王贵族专属的神器,再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士大夫们的佩饰玉,发展成为宫廷陈设、书房摆设的把玩用玉。 相似文献
9.
<正>吉牛辞旧岁,祥虎迎新春。"百兽之王"虎位列十二生肖第三名,虎年出生的人被认为是勇敢、正义的化身。中国是虎的起源地,在我国陕西省蓝田公王岭及河南省渑池兰沟均出土过虎化石,距今分别为一百万、二百万年的历史了。老虎作为食物链中的顶端狩猎者,深受猎牧时代古人的崇拜,成为当时高等图腾,也是先民辟邪禳灾的吉祥物。虎形象在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显著的地位,象征雄伟、强盛、权威、生机与活力。虎文化反映了我国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在关外的发祥之地,在清初时期称为"盛京皇宫"。在这里,不仅建有最具满族特色的皇家宫殿建筑,还收藏有大量明清历史与宫廷艺术珍品,这其中既有清入关前开国汗王的御用器物、武器装备,也有清中期宫廷礼器以及皇帝御用服饰、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以及明清书画等艺术珍品,从而形成沈阳故宫博物院数量丰富的国宝珍藏。2013年8月21日至9月12日,万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2届全国运动会将在沈阳召开。为迎接"全运会"在沈举办,并更好地向广大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沈阳故宫博物院经过精心筹划和充分准备,特别选取馆藏精品文物, 相似文献
11.
<正>宫廷绘画是宫廷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汉伊始,宫廷绘画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到明清两代已成熟、稳定。在清代,随着内务府和养心殿造办处的设置,清朝统治者创建了清宫廷绘画机构,专办宫廷各项绘画活计。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朝宫廷画家作品数量众多,除乾隆皇帝本人和允禧、弘旿、永!等宗室画家的作品外,还有郎世宁、冷枚、金廷标、蒋廷锡、方琮等多位画家的精心之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皇帝自幼读《四书》、《五经》,习学满、蒙、汉文字,兼及天文、地理等,且每日阅读前朝《实录》、《圣iJi『》,又喜临池书翰、著文吟诗、品鉴古玩。因此,内廷以及各处行宫遍设书房,房内书格环壁摆放,钙案上陈设笔墨纸砚以及各类文房清玩。文房清供是对中圈传统书房、书案陈设辅助用品的一种泛称,它多有精美的工艺造型和观赏性而被俗称为“文玩”。 相似文献
13.
14.
<正>衣冠自从摆脱了蔽体御寒的原始属性后就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最外在的文化表征,蕴纳着深邃而多元的文化内涵。中国作为伟大的文明古国,更赋予衣冠以明礼仪,辨尊卑的政治功能,并且在王朝更迭时必制定新的冠服以作为新政权的外在标志。清王朝一统天下后,借鉴吸收了传统服饰文化中色彩与纹饰等精髓,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骑射文化元素,形成特点鲜明的服饰制度,以皇帝后妃为主体的清代皇家服饰,包括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等在不同场合穿着的各种服饰。礼服肃穆庄严,吉服喜庆热烈,行服 相似文献
15.
由于梅的自然属性、外部特征符合中国文化精神内蕴,千百年来,成为中国文人画描绘的主要物象之一。但在中国画史上,梅并没有成为独立画科。杨补之曰:"画有十三科,惟梅不入画科,曰戏笔,曰泼墨,曰写梅",①但梅作为文人画的重要题材,在画坛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扬补之又云"为梅修史,为花留神。"②作为花鸟画中的一种,梅画与花鸟画的发展一脉相承,而又因其自然属性和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梅画的发展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雕刻品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工艺制品之一,木雕作为雕刻品中的重要一项,以其悠久的历史、众多表现形式及通俗生动、简单易制而一直受到人们喜爱。从历史上看,木雕品很早即产生于人类文明中,早在新石器时期,沈阳北部的新乐遗址人就雕制出十分精美的“太阳鸟木雕”。此后,从夏、商、周历经秦、汉、唐、宋、元直至明清,中国的雕刻工艺不断发展,特别是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由于受到当时各种手工艺快速发展的刺激,木雕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生产出了大量精美的宫廷、民间的各种用品。沈阳故宫作为清朝的皇宫,现在又是全国重要的清历史、艺术博物馆,一直收藏保管着许多木雕类的文物。就其应用范围而言,大至古建筑的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中到家具陈设,联匾横额:小至陈设品、工艺品及宗教用品,无一不体现着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从这些木雕制作的表现形式上看,有镂空透雕、浮雕、浅雕、锯空雕、满地雕、嵌雕、立体圆雕、线雕、贴花等等,并各种木雕技法在具体操作中常常组合运用,如圆雕中有浮雕,浮雕中有线雕。在雕刻技法上,艺人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绝活,使中国传统木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我院藏众多木雕大多是清代的,均有上述木雕工艺的技术和特点。以下,笔者以沈阳故宫院藏木雕藏...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省博物馆的藏画中,有一些明清之际的作品,用传统技法表现了当时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如反映明代云贵地区苗族节日歌舞斗牛盛况的《斗牛图》;清代苗族的《百苗全图》、《百蛮图》,傣族的《写经图》、《骑象图》,彝族的《踏歌图》,哈尼族的《采茶图》以及《清代少数民族风俗画屏》,《开化府图说》、《普洱府图说》等等。这些画均采用国画的技巧、设色,技法粗犷,用工笔墨的技艺,刻划出当时在民族地区的民俗和风情,亦可看出在另一方面各阶层中生活等级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