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十年代极‘左’思想泛滥,李莎受到了不应有的打击,甚至在秦城监狱坐了8年牢;她随后又被遣送到山西运城。值得庆幸的是,她在运城的那个大果园里,结识了许多善良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关心她,帮助她,还为她养的5只鸡围上了篱笆……”这是《人民政协报》1995年3月11日发表张敏写的《李莎素描》中的一段。读到这里,近二十年前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因为那时我正在山西省运城地区农科所(现山西省棉花研究所)那个大果园里工作,就是文中所提“结识了许多善良的普通老百姓”中的一个。我陆续看了一些关于李立三夫人李莎的文章,但对她在运城的这一段都很少提到,所以想借《文史春秋》一席之地,将李莎在运城以及有关她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告诉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2.
2002年4月份,薛禹谷写了一本书,叫《微生驻痕》,送给我。书中讲了她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经历,讲了她的父母,特别是讲了她与小叔孙冶方的关系。孙冶方原来姓薛,后来到前苏联留学改成姓孙。  相似文献   

3.
1957年6月开始在全国掀起的反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毫无例外地在军队系统展开了。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室(全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学美术创编室)是首当其冲,展开最早的一个军内单位。从1957年初鸣放开始,接着展开反右派斗争,进而开展整风第四阶段至最后的组织处理,全部运动进行了整整一年,直至决定创作室撤销。我当时是创作室的创作员,经历了全过程。这是一段值得引以为训的、沉痛的历史。我想,将它写出,也是有益的。一、昙花一现的总政创作室总政创作室建立于1956年,它是以文化部原有的临时创作组人员、从各大军区调来部分…  相似文献   

4.
2012年8月25日凌晨00:26,央视纪录频道首播纪录片《中国蓝盔在行动之五——拯救童子军》播出了对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的专访节目。消息是次日由同事告知的,说有几段采访我的镜头。细细想来维和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这段经历随着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已多年未被提起过,我怀着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在网上点播观看了这期节目,顷刻间的思绪又被扯回了战火纷飞、疾病肆虐、气候炎热、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刚果(金)维和任务区,在那里所经历的一切像放电影一样开始在脑海里浮现。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蕴涵着中国维和军人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闫坤沐 《人物》2018,(1):174-175
P:为什么会对中国东北感兴趣,甚至跑到大荒地村住两年就为了写一本书? M:我是1995年作为“和平队”的志愿者来到中国四川的,两年后到了北京。写上一本书《再会,老北京》时,我住在大栅栏的胡同里,还在大栅栏小学当老师。学校里一些学生不能在北京参加中考,小学毕业就要回到家乡生活。我很好奇他们都去了哪里,所以想了解中国乡村的变迁。但我并没有找到相关的书.就想自己去写一本。大荒地村是我妻子的家乡,那里生活着她的一些亲戚.  相似文献   

6.
何文珺 《神州》2012,(7):78-80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台湾诗人席慕蓉首部诗集《七里香》里的诗句,曾被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奉为爱情的圭臬,记录并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岁月。在许多人记忆里流淌的,岂止是她温润哀叹  相似文献   

7.
里芬施塔尔在书的最后说:"我现在只知道一件事:我必须写这本书。"写下这句话时,里芬施塔尔已经85岁了。这是她人生中最后一个具有强大挑战性的工作。这本回忆录如此地迎合那些乐于如此想象它(以及它的传主)的大众读者的口味:不断出现的大人物、激烈交锋的敌友、高潮迭起的人生体验、艺术家非凡的创  相似文献   

8.
在常熟市第五人民医院,有一朵这样的腊梅,她在医院最艰苦的岁月里不畏艰辛,带领医护人员克服困难,为医院的发展、市民的健康无私奉献。经历20个寒暑,当五院满园硕果累累、鲜花烂漫的时候,已经从院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她回眸一笑,欣慰地感到这20年对她来说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因为她为之呕心沥血事业已经鲜花盛开、硕果满园。  相似文献   

9.
喻尘 《华夏地理》2006,(4):48-63
"你们在看什么?找人吗?"72岁的刘老太太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当她得知我们是在看她家的房子、想了解唐山重建后房屋能有多大抗震能力时,她骄傲地把我们拉到院子里,"这都是震后盖的,三个院子几十间,我住习惯了,不想走."她的儿孙都搬到新买的楼房里,空出的房子租给了打工者.于是,在唐山市路南区解放路三义里一所不大的院落里,她成了当地人最后的守望者.刘老太太平静地讲述着那个凌晨她和丈夫携儿带女逃难的经历,赵丽蓉式的腔调使人不觉是在回味苦难,而是在欣赏戏剧,似乎她已对不同的听众把这个大地震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  相似文献   

10.
恽圻苍 《文史春秋》2023,(11):45-47
<正>2022年11月,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之际,由政协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金秀记忆》(广西人民出版社)问世,书中记录了金秀70年发展中经历的风雨历程和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当拿到这本书时,我心潮澎湃,爱不释手,书中的一篇文章《一张年画让大瑶山走红全国》,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相似文献   

11.
张榜奎 《百年潮》2012,(8):51-52
一件普通的大衣,却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这件布质的黑面蓝里中间装个羊皮筒的长大衣,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穿过的。后来,它辗转传到中华全国总工会退休职工宋振先老人手中。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千里辗转,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书     
母亲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大字不识。奇怪的是她却有本书,她的书放在农闲时与她做伴的针线筐里,我第一次翻看这书时,还在念初中。一个晚上,明亮而温暖的油灯下,母亲静静地坐在床头,纳着鞋底,针线筐静静地守在旁边,鞋绳被拉得吱吱响,我在被头里坐着看母亲纳鞋,眼光落到母亲的书上。  相似文献   

13.
安宁 《南京史志》2013,(12):9-10
我能辅导小艾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戏文系,全靠她母亲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懒散惯了的我,宁肯在阳台上闭眼晒晒太阳,或者眯眼睡上一会,也不想在周末还劳累自己辅导学生。尽管我知道学院里很多老师,都做私活,一小时三百或者五百,做几个小时,就比一个月的薪水都高。但这不是我的理想,而且我觉得哪怕他们给我一个小时一千块,也不如我读一本书,或者写一点文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三年前我买了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立马后背出冷汗,作为一位妈妈,同时又是教语文的一线教师,我真真是有一种挫败感!做妈妈做老师我都是不合格的,误了孩子的教育最佳时期!好在亡羊补牢,未时不晚,这几年看着这本书不断的提升做妈妈的技能。作者前言就把孩子比作玉,应该用正确的刻刀来雕琢,这和我最初的想法是一致的,孩子刚出生时,我给她取名"瑾’,就是取其"美玉"之意,若没读这本书,我还在一意孤行中用手中的刻刀削去孩子的快乐,孩子的创造,孩子  相似文献   

15.
回忆两次莫斯科会议和胡乔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年9月,乔木同志逝世以后,我到乔木同志家里去吊唁,并看望乔木夫人谷羽同志。她对我说,“乔木病重时讲,看来有关1957年和1960年莫斯科会议的情况,我可能来不及写了,转告明复,请他回忆一下。”对于乔木同志这个嘱托,我感到力不从心。那两次莫斯科会议都是毛主席、少奇同志、小平同志、彭真同志亲自参与、亲自决策的,而且相关的问题都是涉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苏关系等许多重大问题;而我从1957年年初调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只是参与了这两次会议期间及会议前后的翻译工作,知道的情况不多。但是,每当回想起那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16.
<正>我跟胡耀邦同志没有私人过从,甚至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但什么时候想起他,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之感。让一个只远远地看见他的人,对他感到亲切,在他逝世后二十六七年,越发感到他仿佛仍在身边一样亲切——这对于一个世俗所谓"大人物",我以为并不容易。那么这种亲切之感从何而来?从1949年往后数,我只在1955年到1957年这两三年跟他有过某种交集,但也是间接的,不过那一段生活经历对我个人影响深远,是忘不  相似文献   

17.
回忆在刘少奇同志身边工作的日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敬爱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回忆起在他身边工作的几年里所遇到的几件事,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他的伟大的人格,竭尽精力为党为人民日夜操劳的精神。 我是在1953年底到1957年初为少奇同志做保健医生的。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工作精神。  相似文献   

18.
《百年潮》1999,(12)
李敏是毛主席的女儿。1964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来到国防科委机关任参谋工作。自此,我们一直共事了十多年,都没有离开过这个机关,其中有十年是在“文革”的岁月中度过的。李敏在“文革”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我对李敏的认识也是从“文革”前后开始的。“文革”之后,李敏和我谈起她从学校到国防科委机关后的这一段工作经历,使我对她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漫话     
"这并非我的选择,可是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还有比这更好的故事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高级记者克策尔·莱文开设了一个反映美国人如何应对经济压力的系列节目。她在最后一段故事中讲述了她在节目播出期间被解雇的经历  相似文献   

20.
王庆莲是有过国民党军统首脑机构工作经历的女译电员。在军统局本部的三年经历,流光溢彩之后,顿作凄风苦雨。内战前离开军统的她,在各种政治运动中成为被镇压的对象——劳役、羁押,饱受发肤之痛和精神折磨。晚年的她生活幸福,领有退休金,“共产党养了我31年,我从内心里感激”。作为见证者,她对那一段历史有着自己的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