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炜冉  李乐营 《沧桑》2015,(2):21-29,91
中国学界研究高句丽佛教寺庙建筑的成果相对较少,对此关注和研究较多的反而是以韩国为主的国外学者,与研究高句丽佛教建筑情况不同,国内研究渤海佛教寺庙建筑的成果颇丰,但多以考古学为主体,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高句丽和渤海佛教建筑的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两个政权下的佛教建筑同属于佛教建筑模式下的建筑构造体系;第二,两个政权由不同民族建立,因此在佛教建筑风格上又表现出了各自的特有性;第三,因两个政权是在同一区域内不同时期的前后发展顺序,所以后继者势必对前代技术和风格有一定的继承性;第四,因同为中原王朝宗藩体系下的地方政权,所以都不可避免有着向中原王朝学习的过程,表现在佛教建筑上都受同时期中原佛教建筑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史雅婷 《沧桑》2013,(4):49-50
佛教,是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外来宗教之一,在不断发展中融入了我国的文化元素。本文就寺庙的内涵、我国寺庙建筑的演变及所蕴含的文化进行介绍,以期对理论界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彭惠军  黄翅勤  罗文  王鹏 《旅游科学》2012,26(2):50-58,66
佛教寺庙旅游者类型研究是宗教旅游市场开发与管理的基础。本文选取湖南衡阳雁峰寺为实证景区,研究了佛教寺庙旅游者类型。通过观察法收集了204名寺庙旅游者样本数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寺庙旅游者可以分为5种类型,分别命名为虔诚香客、开光客、许愿香客、许愿游客和观光游客。本文分析了5种不同类型旅游者在寺庙内的旅游行为特征,并绘制了“佛教寺庙旅游者分类轴”。不同类型的寺庙旅游者分别位于该轴的不同位置,并可能沿着轴从行为特征的世俗端向神圣端转化。  相似文献   

4.
常霞 《丝绸之路》2011,(12):52-53
本文介绍了陇西佛教传播的见证、数量众多的寺庙遗址、庞大的信教僧侣、闻名全国的高僧以及珍贵的佛教文物,从而说明了陇西是佛教向中国传播的重要地域,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同时,佛教在陇西的兴盛证明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掖大佛寺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属于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张掖大佛寺寺庙主体建筑宏伟壮丽,寺中藏有珍贵的佛教文物,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佛教文化,现对其历史及所藏佛教文物进行简要介绍,和大家共同领略古刹魅力。  相似文献   

6.
卢天玲  甘露 《人文地理》2009,24(1):53-57
传统文物寺院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造成了寺院功能在神圣和世俗之间的转换和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为游客旅游和佛教徒朝圣之间、地方发展经济和文物保护之间、以及僧侣佛法修持和寺院世俗经营之间对寺院建筑空间利用需要上的对立。本文立足于传统寺院内部建筑神圣和世俗功能的空间分异,分析了不同行为主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对寺院不同区域建筑的功能变化和要求的差异,将寺庙建筑功能区域划分为佛国象征区、僧人修行区及生活区、世俗接待区、寺庙外围区,并对各个区域的行为主体及行为时间进行调整,提出了一些建筑功能空间转化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位于乌当后所的古林寺,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庭院式组合建筑,背靠马鬃岭山脉的响洞山,面向风景秀丽的鱼梁河,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佛教寺庙。  相似文献   

8.
佛教雕塑艺术中弥勒佛形象的演变张平一中国佛教艺术是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兴起的。东汉明帝时佛教绘画、雕塑、寺庙建筑传入中国,标志着中国的佛像雕塑、壁画和佛寺建筑三大艺术开始。佛教是十分重视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扩大自己的教义和思想的。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佛教的影响远胜于其他宗教。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佛教的普世性更为突出,信仰的教众在都市里越来越多,个性化、家庭化趋势越来越强。都市佛教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寺庙经济的红火,也大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0.
琅勃拉邦,老挝北部的一座古城、著名的古都和佛教中心。这里盛行小乘佛教,寺庙比比皆是;19世纪20年代后,它又成为法国殖民地,法式建筑傍着湄公河岸依次而立,东西文化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佛塔在藏区随处可以见到。它作为佛教信徒的崇拜物与寺庙并存,但也有离开寺庙独立存在的佛塔。在整个藏区佛塔建筑起源于何时,虽不见权威定论,但可以推测出它是佛教传入西藏的产物,那么距今应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古印度,塔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或者作为贵族阶层死后躯体装藏之地。佛塔建筑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进入西藏并得以弘扬。佛塔在西藏既作为崇拜的对象露天而建,由信徒绕塔转经;又作为灵塔,在高僧大德圆寂后装藏真身法体或遗骨作为供奉对象摆在室内让人朝拜。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佛塔同佛寺、佛像、佛经一样举足轻重。佛塔建筑的发展轨迹和不同时期发展特点在藏传佛教前弘期(公元七世纪中叶至十世纪初)和后弘期两个不同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2008,(6):38-47
石窟起源于古印度,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的。甘肃是西域通向中原的走廊地带,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为全国石窟最多的省份,被誉为"石窟之乡"。而这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西头的敦煌莫高窟和东头的天水麦积山石窟。  相似文献   

13.
佛教的出现和流衍,对人类化的形成和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上的某些时空段,竟能成为整个国土的信仰意识。佛塔,是佛教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建筑符号。在它2500余年的初创、成型、发展、壮大的过程之中,都与对佛陀的崇拜意识息息相关,丝丝相扣。它那崇高的气度,伟岸挺拔的身姿,秀雅美好的轮廓,与翘檐飞动的中国式建筑组合而成的寺院“天际线”,至今仍是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文史博览》2008,(2):34
除夕敲钟的习俗是伴随佛教的发展而形成的。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佛经的翻译与研究,佛教逐渐发展的同时,寺庙也兴起了除夕敲钟的习俗。到了隋唐时期,钟声也随之定为敲响108下,以示吉祥如意。  相似文献   

15.
苏玲玲 《文物世界》2015,(1):7-9,32
"瘗"是掩埋、埋葬的意思。所谓瘗葬,就是一种埋葬方式。天龙山是一座佛教文化名山,自东魏以来就是历代文人墨客朝圣礼佛的灵秀之地,山中有寺庙、石窟、佛塔等各式佛教建筑,历史遗存丰富,本文主要是对天龙山的佛教瘗葬形式做一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6.
德阳市马鞍山1991年初出土了石函、银函、铜盆、琉璃瓶、开元通宝、钱币等文物。经鉴定石函应是建佛塔时所埋,其时间应为晚唐、前蜀时期,为研究当时的佛教与寺庙建筑,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7.
布达拉宫,是西藏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它是西藏后弘期佛教建筑的杰出代表,五世达赖喇嘛的驻锡地和政教合一的场所。建筑特点是宫殿与寺庙结合,巧妙利用地形,就地取材,形成土、石、木的碉楼结构。其总平面布局不强调均衡对称,而是追求建立纵向延伸的空间序列结构,从而营造起主殿高于偏殿和佛堂,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与繁荣时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环境。同时由于唐朝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持与推动,使佛教得到了空前的传播.达到了中国佛教兴盛与发展的巅峰。当时,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中西交通枢纽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心的武威,佛教及佛教艺术也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修寺、建塔、开凿石窟造像之风方兴未艾.留下了众多的寺庙石窟遗址及石雕造像。  相似文献   

19.
在清代康熙年间,出现一段太平盛世、国运昌隆时期,当时的政府提倡孔子的忠孝节义和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中国佛教史》说,“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尽力振兴儒教,对于佛教亦颇提倡,如顺治、雍正二帝之参禅,乾隆帝之翻译经典,则于固有之佛教,关系至深,可谓清代佛教的全盛时期”。在此时期创修的寺庙和祠堂也比较多。  相似文献   

20.
谢浩 《神州民俗》2009,(11):48-49
中台禅寺位于台湾埔里,属于佛教禅宗道场。我到过的寺庙数量没有100,也有80,从来没见过一座寺庙建造得如此现代。远远看去,绿色的树木托起一座巨大的建筑,中间的宝塔型建筑由浅红色大理石罩面,正面和反面有一个镶金边的树叶型大玻璃窗,有些像伊斯兰风格;两侧的墙面突起层层古铜色护台,有如佛祖台下面的莲花座.在强烈的阳光下偏紫黑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