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时期,东朝兴起与“内朝政治”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汉王朝特有的政治生态。研究汉代东朝与内朝二者的关系,对汉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战略乃至汉代之后的古代史都有深刻的启示。而且,对当今的民本思想与反腐倡廉方面,亦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劳幹)出自《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中的《制度与国家》这一专题论文集。论文既找出了汉代中央机构决定权所在,又找出了汉代宦官和外戚所以能够掌权的关键,论证严密,为研究西汉内朝制度的奠基之作,故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评价。本文试图对文章的内容、特点、价值以及不足之处做一简单评析,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相似文献   

3.
试析汉画像中戟的图像马华民戟是汉代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中较常见的图像。朝的研究除了涉及汉代冷兵器发展情况外,还涉及到汉代社会等级、思想意识、军事制度等问题。本文仅对汉代朝的形象、形制、工艺、效能等问题探微钩沉、求教于方家。一、汉画像中戟的表现形式与作...  相似文献   

4.
两汉军队中的“胡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汉军队构成中可见"胡骑"即出身北方草原游牧族的骑兵。朝廷卫戍部队有"胡骑"建置,"胡骑"甚至充任帝王近卫。边地防卫力量中也有"胡骑"。"胡骑"参与汉王朝军队的远征,有与本族军队血战立功的史例。东汉末年,北方军阀因拥有"胡骑"而壮大军事实力。考察两汉军队中的"胡骑",有助于推进汉代军事史和民族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汉代是使秦王朝起始的大一统体制得以巩固的历史时期。汉代的文明创造和文明积累,在中国历史上有显赫的地位。当时的文化风貌对中国此后两千年来的文化进程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代是使秦王朝起始的大一统体制得以巩固的历史时期.汉代的文明创造和文明积累,在中国历史上有显赫的地位.当时的文化风貌对中国此后两千年来的文化进程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汉代城乡人口比例及普通聚落的空间形态有不同认识。普通村落一般集聚在大小城邑周围。城乡聚落的比例与文献记载不同。已发现的汉代普通聚落遗址均未发现墙垣遗迹。乡内之里的户数和地理范围均不固定,布局多分散且无规律。普通居民居所建筑形式都大致相同,聚落布局能够表现出手工业与农业经济的发展面貌,这类平民居所应与文献中记载的"庐"有密切关系。汉代普通聚落考古工作一直相对滞后,今后应高度重视汉代普通聚落的田野考古研究,着力探讨其与汉代基层社会组织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2003年,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内发现有大面积的农田遗迹,其中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旱田垄作形态。汉代聚落遗址内出现农田垄作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晚期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推行过的"代田法",现在已经有相关学者对两者作过初步的比较研究;三杨庄遗址内的农田在当时处于华北平原黄河下游的沿岸地带,受当地自然环境的显著影响,其垄作形态相对于"代田法"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与黄土高原地区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地的农业技术也遵循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三杨庄遗址内农田就是"代田法"的遗存;三杨庄农田遗址的"垄作"作为反映汉代华北平原耕作情况的一个珍贵个案,不会脱离春秋战国时期"畎亩法"的范畴以外,在研究中应该将"垄作法"发展的历史与华北平原的特殊环境结合起来,以探讨三杨庄遗址农田垄作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9.
赵洋 《民俗研究》2017,(5):44-49
汉代虎形肖形印的图形内容具有较强的重复性,这些图形来源于汉代人的历史记忆,是汉代人观念、思想的承载物。在汉代普遍的观念与思想影响下,出现了多类以虎为题材的肖形印,具体有"人搏虎"题材、"突出虎纹"、"白虎"题材等,这些虎形肖形印体现出汉代人的尚武精神、辟恶御凶观念、祥瑞思想等,同时,汉代虎形肖形印的寓意与功能也与汉代人普遍的观念和思想密不可分。思想史视阈下的肖形印解读与研究是拓宽肖形印研究途径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广西地区主要是"西瓯"、"骆越"的聚居地域。西瓯、骆越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商周时期受到岭北青铜文化的影响,开启了广西青铜文化的缓慢发展。至战国时期,由于岭北楚、越系青铜文化大量进入,促使广西西瓯、骆越青铜文化得以快速发展。秦汉时期,广西考古学文化面貌又发生较大变化。从广西先秦至汉代考古学文化变迁看,本地文化是受到楚文化、秦文化、汉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的。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是与岭北越人的南迁、秦征岭南、汉武帝平定南越有直接关系。汉武帝统一岭南后,加大了对岭南的开发,北部湾地区成为当时面向海外的战略要地,开通了汉王朝对外交流与贸易的国门,而合浦、徐闻、日南则成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的重要港口。  相似文献   

11.
白云翔 《文物》2022,(1):43-51
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不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空前发达,而且中外交流也空前高涨。伴随着汉王朝开启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脚步,汉朝物产也随之向世界各地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成为汉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物质载体[1]。在此过程中,铜镜作为汉朝的物产之一也随之大规模向域外传播,成为当时中外交流的重要"使者"。韩国庆山市阳地里墓群汉代铜镜的出土,作为韩国境内汉镜的最新发现,成为汉代中韩交流的最新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12.
归义是汉王朝对边疆民族归顺的一种特定称谓。20世纪西北出土的汉简中,有一些关于汉代西域大月氏、乌孙、车师等地民众归义的记载。归义现象的存在,说明汉王朝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壬辰战争爆发后,朝鲜迅速溃败,国王决定"北渡"内附,并采取对内命世子权摄国事及设立分朝,对外向明请援等措施为内附做准备。明朝同意朝鲜国王有条件地内附。但在此过程中,情况发生一定变化,国王不得已放弃内附。国王的内附虽然没有实现,但其过程的展开仍对朝鲜政局及壬辰战局产生深远影响。梳理朝鲜内附的过程及明朝的应对,一方面可以发现明朝在对外交往中具备清晰的疆界观念,并予以恪守,这与近代殖民体系下的"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有本质的不同;另一方面则说明中朝之间宗藩关系的主流之外亦有一种看似亲密,而实则疏远的潜流。  相似文献   

14.
凉山州昭觉县好谷乡两次发掘出土汉代石刻11件,其中石表2件。为东汉当朝公文摘要,还有石碑2件、底座、石条、石羊等。在石刻出土处发现有3处卵石铺就的方形基础。石表、石碑上有"光和四年"、"初平三年"等纪年,可断定其时代为东汉晚期。据这批石刻文字内容可推测,东汉末年成都至邛都的主要通道已由耗牛道改为经过好谷的"更由安上"之道。  相似文献   

15.
田艳霞 《文博》2007,(6):52-54
中国古代社会对妇女的定位一向是"女正位乎内",男主外、女主内是性别的自然分工,更是社会制度使然。妇女不与外事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汉代去古不远,还残留着远古时代的尊母遗风,妇女整体所受束缚较少,在社会家庭中相对自由,在社会中能广泛从事各种职业,经济地位较高,相应地,政治地位也较高。这不仅在历史文献上有所记载,近年来出土的汉代简牍也支持了这种说法。汉代妇女政治地位高首先表现为普通妇女可以充当一家之主,文献中有关"赐女子牛酒"的记载就与此有关。汉文帝初即位"赐民爵  相似文献   

16.
汉代盐业研究一直是盐业史研究的重要部分。西汉初期,盐业采用私营政策,放任于民,在一直以官营政策占主导的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汉王朝采用该政策与当时诸侯王权力过大有密切关系。同时,该政策对汉王朝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对汉初百姓生活改善,有重要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依儒家文献记载,衣左衽者有两类:死者、夷狄之人。两汉时期,"左衽"成为区分中原人民与夷狄之人的标志。然而,根据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与画像砖,中原地区的官吏、妇人、奴仆、神仙等都有衣左衽的情况,这说明"左衽"在这一时期不是指具体的服饰特点,而应当是一种文化观念。引起汉代"左衽"的原因有:汉代尊右卑左的文化观念;军职尚左是汉代武士左衽的重要原因;受胡风的影响,汉代社会上层出现了穿胡服的习尚。  相似文献   

18.
三杨庄聚落遗址发现的庭院内的房屋建筑,符合汉代一般民户建筑的"一堂二内"的记载,也与汉代"五口之家"的家庭规模相适应;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规定"一宅"的面积是"大方卅步",约相当于今天1700多平方米。三杨庄聚落遗址中庭院面积近2000平方米,基本符合《二年律令·户律》中普通民户"一宅"的面积。这表明汉代关于住宅大小的规定,可能是一项长期实行的比较稳定的制度。汉代人所抨击的"田宅逾制"问题,是说"田"、"宅"都不能"逾制",其中"宅"的面积大小的规定必定是长期存在的;三杨庄庭院遗址,可能就是《二年律令·户律》中"民宅园户籍"中"宅园"的真实再现,"民宅园户籍"应是记载民户家庭人口情况、住宅及其附属物"园"情况的综合簿籍。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中朝官民在黄海北部海域日益频繁的海洋活动,使双方对该海域的海界有了日渐明晰的认知。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无论是志书亦或航海官员,中朝双方的这一认知均主要集中于黄海北部海域"岛陆"的归属上。为保障岛屿安全进行的水师巡洋和由此形成的内海、外洋的区分,使洋面界域有了模糊认知,但相较"岛陆",该海域"水空间"部分仍保持"公共水资源"属性。近代以来随着中朝海疆危机的加深和海洋资源依赖性的增强,洋面归属问题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双方据《万国公法》将领海从"公共水资源"中剥离出来,并以《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作为对方渔民在各自领海从事渔业活动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0.
汉代"天马"形象在汉画像及墓壁画、雕塑中较为多见,尤其生有双翼的翼马形象格外引人注目。我们从文献资料中亦可看到汉代对天马的诸多描述,可知最初"天马"多以西域良马的形象出现,而非生有双翼。那么汉代天马形象何以从良马到翼马,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试以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