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立评论》是我国上个世纪30年代前中期一份有很大影响的政治思想文化刊物,一批思想文化大家主导参与其中,一批思想文化新秀从这里走出. 这份著名刊物的创办经过如何?创办动议人是谁?这一直是学术界在探讨的一个话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 关于《独立评论》的创办过程,现在只有胡适先生在纪念丁文江先生文章中的“说明”:“丁文江先生是《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最初我们一班人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时时聚餐,谈论国家问题,后来有人发起办一个刊物.在君(丁文江字在君——编者注)和我都有过创办《努力周报》的经验,知道这件事不是容易的,所以都不很热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翁文灏以科学家的身份从政,是“学者从政派”中官位最高、经历最曲折的一个。当时活跃在中国政、学两界的名流,一旦卷入政治漩涡,多数会成为牺牲品。用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的话来说,这些人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饭桶”,这是他们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李觏管理思想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前期,江西有两大闻人:王安石以变法名,李觏以“能文”名。李觏的学识、文章及为人风操,不仅为东南士流推服、宗师,即在整个朝野士大夫中的声望,亦当与宋初“三先生”并。李觏以“草泽书生”言天下治乱;《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平土书》、《富国》、《安民》、《强兵》策等,所表达出的管理主张,标示了宋代管理思想的另一意向。剖示李觏管理思想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民主与独裁的争论和丁文江政治思想的研究,此前学术界已有相当的关注(如陈仪深:《〈独立评论〉的民主思想》第三章"民主的价值争议"部分,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版;雷颐:《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困境——30年代民主与专制论战透视》,《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151~165页;黄道炫:《30年代中国政治出路的讨论》,《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第154~168页;沈庆林:《丁文江的政治思想》(《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第176~188页;胡适:《丁文江的传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谷小水:  相似文献   

5.
張孝祥年譜     
張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据《宋史》卷389《張孝祥傳》,涵芬楼景宋本《于湖居士文集》附录《宣城張氏信谱傳》(宋光宗紹熙五年历阳陆世良撰)及陶刻《景宋本于湖先生长短句》建安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詞序》(序撰于孝宗乾道七年)。《于湖居士文集》卷15,《自赞》:“于湖,于湖,只眼細,只眼粗;細眼观天地,粗眼看凡夫。”原籍和州烏江县。《史傳》:“历阳烏江人。”《譜传》:“本贯和州烏江县。”《文集》卷37《代总得居士囘張推官书》:“承喻宗盟,深悉雅意。某家世历阳之东鄙,自先祖始易农为儒。或云唐末远祖自若湖徙家,盖文昌之后。文昌諱籍,見于《唐书》,烏江人也。”  相似文献   

6.
雷文婷 《神州》2013,(10):4-5
《边城》中的爱情悲剧主要原于作者的审美理想——传达给人一种关于人性的自然美以及造化弄人的遗憾美,通过悲剧的形式来唤醒人们日益麻痹的良知,正视生活中的真善美。时代文化的限制给悲剧奠定了大的背景;宿命论是贯穿整个爱情悲剧的一个特点;善良的人性和谦让的美德是导致这个爱情悲剧的诱因、导火索。尽管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是一部充满着不能让人释怀遗憾美的悲剧,却也让人们体会到了善良的人性以及无限的希望,这一切都引导我们要正视我们的生活、时代,勇敢地追求其中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7.
刘宇佳 《神州》2011,(10):9-9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的创作,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雷雨》是一部在情感、情怀和伦理血缘关系上展现的人性冲突,并由冲突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作品。剧中人物对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的困境引发了无可奈何的呼喊。但《雷雨》并非宿命论,它通过人性在现实中的苦苦挣扎并最终走向毁灭,讲述“复杂而原始的情绪”这一值得探讨的“人性深处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吾师吴小龙     
1996年夏天,我买了本《东方》杂志,因为这一期刊发了王小波的随笔《沉默的大多数》,后面还有一篇写瞿秋白的《书生革命家的悲剧情怀》,文风似曾相识,署名是吴小龙。我很惊喜,我估计,这个“吴小龙”,一定是我7年前在福州大学认识的那个吴小龙。  相似文献   

9.
《洛神赋》是汉魏六朝抒情名篇,是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辞赋中的代表作。它熔铸了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徐霞客西行黔滇,由于日记散佚不全,其游屐所至,颇多存疑之处。其中主要是戊寅年(1638年)夏季由贵州亦资孔驿到云南广西府城(今泸西县城)的行止不甚了了。丁文江本及一九八○年本《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都因而不能在细图中绘出霞客的这段游历路线,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本文试以《游记》为基本材料,对这个问题加以考证。一戊寅年五月初十至八月初六的日记俱佚失。《游记》的第一个整理者季会明认为:“此册正入滇之始,奇遇胜游,多在其中”“今唯义兴庠友曹骏甫处有之。”但是实际上曹骏甫抄本也  相似文献   

11.
漆侠先生的《西晋末年以流民为主的各地起义》一文(载《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一辑),论及赵魏地区汲桑与乞活帅田甄等人的军事冲突。认为他们“同是被压迫者”,分别为司马颍司马腾报仇,而“演出了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人们都说,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我却要说,如从性格本色来看,梁启超首先是个“书生”,而从“书生”的本分“读书”来看,他又是千千万万个“书生”中的佼佼者!梁启超(1873—1929年)的读书轨迹是曲折而丰富的。他迈入读书园地的第一步是为科举考试而读书。读书的目的是“金榜题名”,仕宦闻达。在这段从四五岁到十七岁的读书时期内,不论读的内容还是方式,都是由家长和塾师决定的。他只是按照长辈和塾师的指点,记诵苦读而已。据史料记载,在这段时期里,他最先熟读的是《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纲鉴易…  相似文献   

13.
清代顺治、康熙时期“昌”、“江”二字的记局问题,由于史科和泉谱的记载不一致,使得今人在涉及此问题时便遇疑难,各持一说。时贤对此曾作过一些考证、争鸣。如赵永明先生在《顺治钱局汇考》(《陕西金融》钱币专辑  相似文献   

14.
徐畅唱 《神州》2011,(8X):23-23,25
《老人与海》是被誉为“精通于现代叙事艺术”的优秀作家海明威的压卷之作,是叙事艺术的精品,故事情节简洁、语言凝练。从时间的纵向角度讲述一个人与自身和自然搏斗的故事,刻画了主人公圣地亚哥“硬汉”形象,然而这故事中蕴含多重悲剧性意味,这种悲剧不会引导人走向消极的一端,而教人在悲剧中感受崇高。  相似文献   

15.
丁文江对政治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一生议政、参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留学时期,这一时期他喜欢阅读《新民丛报》,与康有为、吴稚晖等人有过来往。第二阶段是在五四时期到1926年底,这时期他与梁启超、胡适等人关系密切,在《努力周报》发表了大量文字,出任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表现了积极参政的倾向。第三阶段是在1930年代,丁文江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了大量时评政论和旅行游记,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丁文江虽有政治热情,且具行政才干,但却缺乏意识形态和政党的背景,这实际限制了他在政治上的作为。  相似文献   

16.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着一件事,“五羖大夫”百里奚向秦穆公推荐了一个“贤”人,名叫蹇叔。而思贤若渴的秦穆公马上便“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林剑鸣先生在颇有影响的《秦史稿》中说,这里的“币”,“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秦史稿》第60页)。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7.
首先,闻一多在《廖季平论离骚》中肯定了屈原的存在及其学史地位。其次,他在《读骚杂记》中,指出屈原自杀不是爱国,不是尸谏,而是洁身而死。这一论点折射出闻一多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自命清流的思想。再次,他的《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一,阐明屈原是一个化奴隶式的“弄臣”,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和赋予诗歌教育功能及健康艺术形式的学家。他强调屈原双重人格中的作为反抗的奴隶、人的尊严、“火气”的、孤高激烈、“人的导师”的一面。,这是在新的时局面前,闻一多自己思想的发展和提高的反映。最后,他的《人民的诗人一屈原》从人民性的高度,对屈原人格精神高度礼赞。这一结论代表了闻一多的人民民主这一基本社会政治理想。闻一多对屈原的解读及这一解读的发展、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正是他自己思想发展、提高和最后定型的过程,前是后的一种表现形态。闻一多对屈原的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8.
《太平广记》中曾经记载这样一件善事:说是魏国有一个名叫鲍子都的人,一天傍晚在野外骑马行走,碰到一位书生。书生恰好突发心脏病,鲍子都赶忙下马,为书生按摩胸口,实施急救。然而,书生还是不幸死去了。  相似文献   

19.
“削鼻班”事件是发生在明末清初金坛、溧阳地区的一次奴变事件,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这个问题,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在《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江南的影响——“削鼻班”和“乌龙会”》中有所涉及。但该文论述尚不够详尽,某些观点也有可商议之处,因此有必要重新加以讨论。 一、对《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江南的影响——“削鼻班”和“乌龙会”》一文的商榷 削鼻班事件发生于金坛、溧阳二县。其记载散见于方志及私人笔记中,集中载述此事的在金坛有于墉《金沙细唾》,在溧阳有周廷英《濑江纪事本末》。《金沙细唾》主要记述了甲申(1644年)五月和乙酉(1645年)六月发生在金坛县境的两次奴仆暴动;而《濑江纪事本末》则记载了乙酉(1645年)五月至十一月发  相似文献   

20.
在凝重的思考中求索—读刘家和先生的《古代中国与世界》吴怀祺读完刘家和先生的《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出版)这本著作后,使人想起一句话:风格即人。他在中外古史研究中,思考历史,也思考史学。这部书处处闪现出思想的火花。书的副题是:“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