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山爱 《环球人物》2013,(34):62-63
多日"霾伏"之后,12月10日的上海迎来蓝天白云与和煦阳光。滔滔黄浦江上,一艘体形修长、带有明显欧式风格的战舰缓缓靠在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码头——被称为"欧洲第一舰"的英国皇家海军"勇敢"号导弹驱逐舰首次访华。码头上,中国海军举行了欢迎仪式,热情欢迎来自大不列颠的"客船"。几天前,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卡梅伦也曾游览上海外滩,他强调英中伙伴关系"不可或缺"。英国首相和"首要"军舰前后脚造访上海,其中意味自然耐人琢磨。  相似文献   

2.
1933年2月,英国著名的进步作家肖伯纳,游历苏联之后经香港来到上海。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到江岸码头迎接。肖翁身材高大,宋庆龄、蔡元培的身材中等,鲁迅却是个矮个子。三人同肖翁在码头上拍了一张照片,在报纸上登出来。不几天,画家魏猛克在《申报·自由谈》读到鲁迅写的一篇《肖伯纳颂》,遂写了篇骂肖伯纳兼骂鲁迅的文章,发表在自己办的小美术刊物《曼陀罗》上。文章讽刺鲁迅,说“连鲁迅先生也从《坟》里面爬出来去《自由谈》上颂肖。”没多久,魏猛克又画了一幅漫画,画的是高个子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和矮个子的鲁迅站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1904年4月28日,上海黄浦江码头,一个15岁的少女被父亲送上了“高丽号”轮船,前往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留学。那时,女人出国留学凤毛麟角,她则是中国近代较早出国留学的女性之一。她就是宋霭龄,送行的是她的父亲宋耀如。  相似文献   

4.
沿黄浦江驶向上海,一路上不时可以看到神气十足的平底帆船,船首两侧画着眼睛,意思是让船“看路”。除此而外,没什么迹象显示我们已身在东方。但尚未靠近码头,中国就闯进视野,同时,一股臭味飘进鼻孔。  相似文献   

5.
1949年5月,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逼近了大上海。当时的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接连下达了三道手令给淞沪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处长王之师,命令他在撤退之前,炸毁苏州河各处桥梁和黄浦江沿江码头,以阻止解放大军前进。 汤恩伯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三道手令,竟下达给了长期为中共地下党工作的、在地下民革担任策反行动组组长的王之师。  相似文献   

6.
1916年冬主掌北大的蔡元培,虽为一校之长,但待人接物总是彬彬有礼,他也因此博得了“好人”的称号。但是,他绝不是世俗的“滥好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是绝不让步的。关于这一点,有很多故事流传后世。其中,老北大人津津乐道是这样一个故事:1930年,国民党某省政府改组,一个北大同学请蔡元培向蒋介石推荐人选,并托老同学联名致电蔡先生促成。蔡元培很快回了电,电文只一句话:“我不长朕即国家之焰”。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大问题上的不妥协。其实,最能表现蔡先生学人风范的,还是他在五四运动期间为国家、为学生不屈服的大义举动…  相似文献   

7.
崔志海 《炎黄春秋》2002,(11):23-28
在中国近代众多杰出历史人物中,蔡元培是一位较为特殊的人物。他既被国民党奉为党国元老,同时又被中国共产党视为战友,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不久前,在北京新修的皇城根遗址公园中矗立的五四纪念碑上,也镌刻着蔡元培的人像,供人们缅怀、纪念。  相似文献   

8.
公羽 《文史天地》2008,(10):4-8
蔡元培,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是清王朝科举仕途上的宠儿,又是叛逆清王朝的“翰林造反第一人”;他有过搞暗杀的经历,更以“培养大师的大师”之荣耀而名垂青史。让我们走近这位伟人。  相似文献   

9.
柳亚子1887年5月生于江苏吴江,1903年,17岁的柳亚子从吴江来到上海,在苏州河泥城桥附近的“上海爱国学社”读书。他认识了蔡元培、章太炎和邹容等人,并与他们结为知己。柳亚子还与蔡元培、黄宗仰、陶亚魂等人一起帮助邹容出版《革命军》一书,为传播革命思想起了积极作用。同年5月,上海爱国学社与中国教育会发生矛盾。由于柳亚子以中国教育会会员资格在爱国学社作附课生听课,为此柳亚子也受到影响,便辍学返乡,到吴江自治学校读书。 同年6月30日,清廷勾结上海租界当局封闭了宣传革命的《苏报》,逮捕了章太炎(在此…  相似文献   

10.
陈毅在上海     
《百年潮》2021,(8)
正在父亲陈毅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有许多与上海联系在一起的往事。黄浦江也许是一位有权威的见证人,它保留着不少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到60年代中期关于父亲在上海的记忆。夜深人静时到上海滩漫步,你会听到黄浦江深情的诉说……一父亲是四川省乐至县人。他1901年8月26日出生,是20世纪的同龄人。将满18岁那年,他在成都考取官费留法的资格,因而跨出夔门东游上海,又从这里开始了面向世界的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11.
正蔡元培与北大是紧密联系、难以分割的。提起北大,蔡元培是其校史上的一座高峰,此后近百年历任校长无一人能超越他的声望。在蔡元培掌校后,北大才转变为今天人们心目中开风气之先、自由包容的"北大"——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大"。而提到蔡元培,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是北大校长、教育家。"思想自由、  相似文献   

12.
言射 《文史天地》2008,(10):9-11
提起蔡元培,人们首先想到他是北大校长,是毛泽东所赞誉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在北大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不过,存巨大的光环下,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刺客。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鲁迅。可是,你未必知道,中国的另一位哲人和先贤蔡元培与鲁迅交往的详情,以及他对鲁迅一生的影响。还是郭沫若说的好:“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  相似文献   

14.
清水高抬     
清水高抬苏敏清水正月十五耍社火兴“高抬”。“高抬”又叫“高杆”,意为高而悬妙,是在一根钢筋折的架子上装扮的古典戏造型。装扮人物少则二、三人,多则四、五人(一般全是孩子)。分上杆、下杆两层。一般装法是剧中主角在上,配角在下;少者、女角在上,男角或老者在...  相似文献   

15.
记得一次在同安徽省书协主席张良勋交谈中,提及阜阳黎国琛的书法艺术,良勋先生不无感慨地说:“黎老的书法造诣如果放在北京或是上海,肯定是全国一流的。阜阳的码头太小了,客观上影响了他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6.
良心的审判     
2005年5月8日9点钟左右,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条狭窄的街道上,一辆豪华轿车停在了“安妮之家”的门口。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在儿女们的搀扶下从车上下来,他正正眼镜,示意身边的儿女不要跟着他,独自拄着拐杖向门内走去。半个小时过去了,儿女们不见老者出来,连忙进去查看。在最里边一栋密不见光的小屋里,儿女们看到了他,可是他永远也不会再回答了。  相似文献   

17.
正《炎黄春秋》杂志2016年第9期刊登了《蔡元培的上海"朋友圈"》一文。文中蔡元培的这个朋友圈中也包括张元济。文中称,蔡元培"完成了从清朝翰林到革命党人的重大人生转型。这种转变的完成,与蔡元培当时所处的时代、城市,以及他的朋友圈均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之结果"。我认为,文章未提及蔡元培与张元济共同的老师陈鼎的影响,而这个人的影响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相似文献   

18.
张雪 《文史月刊》2003,(6):51-52
今年是蔡元培先生逝世60周年,蔡元培,号孑民,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蔡先生不仅是民国初年我国教育界贡献最大和影响最深的一人,而且也是思想界和学术界贡献极大和影响极深的一人,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相似文献   

19.
1936年,正当国民党蒋介石反动集团加紧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时,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公开出版了一份四开铅印的《文化报》。报头由蔡元培先生题写,下面印着:“中宣部登记证中字2872号内政部登记证警字5706号”。先后参与这张报纸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总共不过五六个人,  相似文献   

20.
1949年1月下旬,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南京,人心惶惶,正常秩序已很难维持。27日白天,一部分国民党兵从浦口溃败下来。到下午,下关车站附近更是乱成了一片。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在两名男子陪同下,匆匆来到一列开往上海的列车跟前。这时,车上已经挤满了人,老者在两名同伴的帮助下,从车窗爬进了车厢,居然侥幸占到了一个座位。那两名同伴则只好坐在行李上。这位老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周作人。随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