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凯 《文史月刊》2011,(11):60-60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文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进入仕途的大门被关闭了。靠什么生存,如何生活,成为熟读四书五经的清末文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喜欢读史,也喜欢论史。近期对春秋以来的中国学史特别留意,感受不同时期的人风格,不禁要闲话一番。纵观这几千年,人风格有七:思、华、雅、实、俗、变、利。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随着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增多,对清末社会的政体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图以西方法律文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分析法梳理其在清末时期发展的概况,分析其对当时法律教育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管理选拔考试制度。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使士大夫阶级被颠覆,士农工商的传统社会结构随之解体。士大夫没有了,读书人依然存在,但没有科举制的牵引他们与为官为绅失去了必然的联系,被逐出了政治权力的中心,也找不到相应的社会定位。随科举制革废带来的国家体制内读书人(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乃至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胡晓薇 《丝绸之路》2009,(19):61-61
明清时期是彩瓷工艺发展的高峰,斗彩、粉彩、珐琅彩等争奇斗艳。而在众多的彩瓷中,浅降彩瓷以雅致、疏淡的风格脱颖而出,风靡一时。虽然浅降彩瓷器的流行只有清末民初五六十年的时间,但它对景德镇现代瓷器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梁景和 《史学月刊》2003,1(4):60-65
时至清末,中国思想文化界开始高扬中国传统社会所未见的国民意识。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未来前程进行探索后而得出的一个思考的结果,并为此展开了塑造国民意识的文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许多新派文人纷纷脱离旧婚姻,或见诸报端,或与前妻协议。尽管招来父母以及社会上的非议,但他们还是勇敢地向前迈出了一步,推动了婚姻观念的变革,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期间的一系列改革使传统儒学失去了制度上的保障,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核心的旧文化逐渐被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所替代。这种新文化体系的构成中,一些传统的学科或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需要而逐渐衰落,如儒学;或接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变革原有学科内容和体系,向现代学科转化,如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而从西方传入的一些新领域和新学科得以兴起和发展,如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这些学科大大丰富了中国近代文化的体系内涵。  相似文献   

9.
载沣摄政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困境,主要借鉴德国经验推行军事改革,试图挽救清朝统治危机。因财政匮乏、以载沣为首的少壮派亲贵能力有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载沣的军事改革最终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化为泡影。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载沣的军事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末南浔绅商群体崛起的历史再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卫荣 《史学月刊》2006,(9):124-126
南浔自古就是江南区域著名的水乡古镇,从南宋时期建镇,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追溯清末民初时期,南浔出产的生丝、丝经曾经闻名海内外,由此也催生出了一个为数众多的业丝群体。关于近代南浔丝业和丝商,陈学文、樊树志、陈永昊、郎友兴等学者曾作过相应的论述,然而从绅商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明人丘潜在《南海县儒学记》里说:“南海在前代固若遐外,然今日则内地也……而中州之人亦孰敢藐然以遐外视之哉。”南海县如此,广州府属珠江三角洲其他各县亦莫不皆然。明代,广州府的教育事业远超前代,与此相适应的文人蔚起亦远超前代。成为文人蔚起的重要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许多新派文人纷纷脱离旧婚姻,或见诸报端,或与前妻协议。尽管招来父母以及社会上的非议,但他们还是勇敢地向前迈出了一步,推动了婚姻观念的变革,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13.
重读廖琪所著《庄世平传》,方知香港名人庄世平先生(1911-2007.6.2)在青年时期.之所以能在北京读完大学,是得益于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方耀(1834—1891)所捐巨款设立的“都门旅费”。方耀这一造福于世之善举,似在历来方耀史话未被提及,今特作介绍,以彰显一个历史上有争议名人有益于世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对外交体制进行了全面变革,从而实现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变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三个有利因素是:统治集团中形成了浓厚的变革氛围;清政府前期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5.
北洋集团与清末东三省新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7年,北洋集团借改设行省之机将势力移植东北地区。以徐世昌为首的北洋集团在东三省大力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农、工、商、交、金融各业;普兴教育,发展化事业;整顿军事防务,加强国防力量等。这些措施构成了清末东三省新政的主要内容,对清末民初的东北边疆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薛正昌 《宁夏史志》2010,(4):12-19,11
三关口,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隘,是自然天成的屏障。唐代诗人储光羲的《过弹筝峡》诗,见证了丝绸古道三关口的悠久历史。一定规模的三关口通道的修缮与拓展.应该是元代。蒙元时期开发西北地区交通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驿站,元朝官修政书《经世大典》中就专门辟有“站赤”一门,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形成了具有新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在晚清时期,由于诸多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社会改造任务紧迫,因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了矛盾、急躁和激进的文化心态,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末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尝试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礼会文化转剐的历史,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宗法、君主专制神会走向工业化和民主化社会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辛亥革命是这个转型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李厘 《南方人物周刊》2012,(41):105-105
那第一声炮响是我盼了许久的。它终于意外地走来了。许多朋友在那天早晨感动得疯狂似的跳起来,称这为“神圣的炮声”……这是作家巴金对1937年8月13日打响的淞沪之战的描述。知识分子终于等来了中国军队对入侵者的反击。  相似文献   

20.
隐逸文化自古以来为文人提供了精神自由的可能。吴中文人之隐逸传统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明以前,吴中文人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貌,出现了家族隐逸的趋势,文人或以学隐,或以艺隐,并兼重孝道。明代的吴中文人隐逸,或为避祸,或为自娱。虽避隐一地,仍积极参与家乡活动,影响地方士气。同时,吴中文人亦以不同艺术形式表现个人隐逸生涯。或借助隐逸图绘,以画作表现隐逸生活与隐士高节。或誊抄前代隐逸文学作品,以表现隐逸之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