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多年前,当中国历史学从“影射史学”的恶梦中缓醒过来时,全社会对过去一段时期肆意践踏历史真的做法深恶痛绝,渴望客观的真实的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成为70年代末以来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这种基于中国史学“秉笔直书”传统,加上“五四”以来西学东渐过程中“唯科学主义”的深刻影响而形成的关于历史客观性的信念,虽然不同于西方19世纪经验主义史学对历史事实的崇拜,其学术背景亦有异于西方以“新经济史”学派  相似文献   

2.
最近五年来关于晚清时期“西学东渐”问题的研究略述〔韩〕曹世铉中国近代史上的所谓“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历程。自从西方大炮轰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随着西学东渐,中学和西学这两种异质的思想文化,便开始产生矛盾和冲突,经过社会的变动以及志...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它启发我们把历史和现实,历史学的过去和未来,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从而有助于提高认识,明确方向。 以百年为一个“世纪”,这本来并不是中国传统的时代概念和历史概念。“世纪”这个概念是在近代伴随西学东渐引进中国的。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世纪对于历史来说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尽管王朝不断更迭,纪年  相似文献   

4.
杨萍 《攀登》2006,25(2):134-136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其根本动力则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图书馆学作为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的学说,反映了一定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要求。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发展不管分为多少阶段和多少模式,就其总体来看,它只经历了一次否定性的发展,这就是近现代“西学东渐模式”对古代“田园牧歌模式”的否定,而未来趋向必然是“综合创新模式”,这是由其内在矛盾发展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邓小平亲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以苏为鉴”探索中国建设道路为第一次,1978年批判“两个凡是”为第二次,1992年“南方谈话”为第三次。在这三次思想解放中,邓小平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一次思想解放,邓小平是重要的参与者;第二次思想解放,邓小平是关键人物;而第三次思想解放,邓小平不仅是关键人物, 还是发起人。在这三次思想解放中,邓小平的作用一次比一次突出,他的思想也一次比一次深化。邓小平推动思想解放的功绩应当浓墨重彩地载入共和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关内移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世纪以来,关内向东北移民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潮流。这潮流,在2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次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的1927年——1930年间,一次是在“九一八”之后的1939——1943年间。从现象上看,这两次移民高峰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有着相似之处;从实质上看,两次移民高峰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为标志,深入地研究这两次移民高峰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比较其特点,对于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认识“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前,关内向东北地区移民的概况、原因及其特点。 关内向东北地区移民,历史悠久。纵观其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以前的自由时期或自然时期;二是清末民初以来,尤其是20年代的自觉时期;三是“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时期的强制时期。 为了研究“九一八”事变对关内向东北移民的影响,必须首先回顾一下“九一八”事变之前关内向东北移民的概况。  相似文献   

7.
深化边疆理论研究与推动中国边疆学的构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三次研究高潮与三次学术研讨会中国边疆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硕的成果,可用“千年积累、百年探索”来概括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在研究、总结前辈研究的历史遗产后,认为自19世纪中叶迄今,中国边疆研究曾出现三次研究高潮。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是中国边疆研究第一次高潮的标志。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边政学的提出与展开,是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的突出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第三次研究高潮出现的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的思想解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清晰的脉络和明确的成果。在新时期中共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四个重大关头,思想解放形成了三次“大潮”和若干个“次大潮”。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即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成果。  相似文献   

9.
汉口“四·三”惨案是1927年武汉政府时期的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大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第三次高潮中的一次重大行动。研究这次历史事件,对于研究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历史是有益的。一汉口“四·三”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一次大血案。1927年4月3日下午四时左右,有日水兵四人,由某处乘人力车至南小路某日本酒店  相似文献   

10.
温玉鹏 《收藏家》2022,(11):3-10
宋朝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变革时期。历史学家邓广铭提出:“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1华裔学者刘子健认为:“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心。”2以绘画而论,“画至五代,上承唐之朴厚,而新开超逸华妙之体。  相似文献   

11.
魏青芳 《攀登》2001,20(7):50-52
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第一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二次历史性飞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一历史过程也向人们昭示:“理论旗帜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2.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国门已被打开,天朝帝国威风扫地,民族危亡灾难深重的国家;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天崩地解”,人民觉醒,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救亡图存亟待变革的时代。面对这一严酷的现实,特别是对待关系到清王朝,  相似文献   

13.
杨天宏 《史学月刊》2023,(1):127-134
中外传统史学均讲究依据事实材料重建历史,同时看重形而上的历史思辨。西学东渐之后中国史家渐离传统,加之学习西学过程中部分学人对兰克的误读,只注意到兰克史学理论中被其中国传人不恰当表述的“实证”一面,忽略了兰克的历史哲学思考,致使研究出现忽略“虚证”的偏颇。本文致力于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形而上的学术思想资源,同时发掘被严重忽略的兰克史学对史料的超越,提出历史研究须虚实结合,但在中国史学的研究现状下,则应适当偏重形上思辨,注重“虚证”,以提高研究成果水准及研究者的学术段位。  相似文献   

14.
赵志飞 《纵横》2014,(2):69-72
公元1902年2月21日,时任湖广总督的晚清重臣张之洞撤销武昌保甲总局,在武昌府三佛阁同知署设公所“创兴警察”,同年6月6日,于武昌阅马场演武厅正式开办“武昌警察总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警察命名的正规化治安机构和专职队伍。“武昌建警”,亦可称之为中国警察史上的第一次警务革命。  相似文献   

15.
《利玛窦与中国》出版林金水著《利玛窦与中国》一书,作为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的一种,本年度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西学东渐,是明清之际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而西学东渐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正是在中国度过了他后半生,正式向中国介绍西方宗教与学术思想的...  相似文献   

16.
1949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并不只是一个政权代替了另一个政权、一种政治力量代替了另一种政治力量,而是一场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他的名著《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写道:“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以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和朱佳木、李秋芳、朱锦昌等院领导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洛林主持。他在大会开幕词中强调,20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00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毛泽东科学客观的评价。正如江泽民所说:“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王锐 《炎黄春秋》2004,(11):62-65
张学良,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其政治生涯短暂,但其所作所为却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了历史方向,时隐时现地表露出那种传奇式经历所产生的三大政治“情结”,即“日本情结”、“领袖情结”、“中共情结”,或者说这三大政治“情结”铸就了其充满传奇式的政治生涯。  相似文献   

19.
今注《左传选》(以下简称《选》)是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名著选》之一。本书的署名编注者为徐中舒先生,而实际做注释的则是罗世烈同志(见书前说明)。自一九六三年底初版以来,先后印刷三次(第三次重印为一九七九年),发行数量达十万册以上,在高等院校中影响较大。据我所知,不少历史专业的学生都读过这本书。这个选本在注释上有两个优点:一是兼取历代各家的注释,择善而从;二是不拘于旧说,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例如韩之战时晋侯所说“一夫不可狃”的“狃”字,解释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西方“文化”概念成为整理传统中国历史遗产的重要概念工具。国人编纂文化史有意展现传统中国的文化成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竞争下,国人隐秘的文化争胜意识。“文化”与“历史”结合,逐渐成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文化史在史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判断、时代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发展出自身特征,亦反映出西方文明史、文化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中国“新史学”的影响。文化史在实践中注重对民族历史生活的呈现,表现出民族史的特征,其叙述特定群体或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群体的精神内核。历史、文化与民族融会一体,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权威失坠的情况下,文化史构建了一种彰显社会凝聚力的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