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亓晓燕 《神州》2013,(24):122-122
职业教育是否适应社会和经济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成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之间的问题已经导致当前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进行中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实效,培养合格的中职学生已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从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发现的问题予以分析,并探索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道路,寄希望对其他专业以启示。促进中职院校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以下简称幼教)的音乐教学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满足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对幼儿教学中所需的各种音乐元素视而不见,导致出现毕业生综合运用能力不强的状况:教师上得非常吃力,学生却学得无趣,教学效果不明显。《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业为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一、当前幼教音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设置随意,无统一标准。当前,众多学校的幼教  相似文献   

3.
杨宁 《神州》2011,(8S):137-138
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已经成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共识。《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单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近年来,我校加大了校企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4.
刘海燕  谢国强 《神州》2014,(8):251-251
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就业状况。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低的现象。只有重视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5.
冯志燕 《神州》2011,(11):66-66
语文课程历来“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所选用的统编教材内容仍然按照语文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编排,缺少职业教育特色,不能符合“以就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的职业教育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范威威 《神州》2012,(32):104-104
职业教育的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课堂教学和综合考评至关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课堂教学设计和综合考评,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衡水劳动技工学校创建于1978年,建校以来,学校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办学方针,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努力建设一流的技工学校,使学校发展成了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是河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北省先进技工学校,衡水市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劳务输出培训先进单位,衡水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相似文献   

8.
张长华 《神州》2012,(18):332-333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王作。要想做好做好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一是必须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改变只抓管理不抓学习的思想。二是建设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三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四是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职学校广泛搭建了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平台,教学实习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习是一种能够体现职教特色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倡导“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今天,教学实习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在教学实习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应该采取强有力措施,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体现职业教育优势的、能够形成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教育模式,从而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志海 《神州》2014,(8):90-90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承载为针对当前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任务,还应该具有前瞻的考虑,要提前考虑到未来的行业发展与进步,从而做到提前设计专业课程,培养未来所需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但在教育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情况。我们需要采取具有科学性的解决措施,通过对当今中职院校教学进行完善、合理的改革,来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张云 《神州》2012,(15):370-371
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指引下。职业教育由学科本位转向就业导向,注重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也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以技能大赛为依托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最为简便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丁卫彤 《神州》2012,(35):226
;技工院校是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为对象的职业类学校,几十年来,我国技工教育为工业现代化培养了大批合格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快技工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智能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以适应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化经济强省的需要,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阐述了关于技工院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晓星  张艳琼  冯晨静 《神州》2013,(3):234-235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加速期,表现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这种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就业体制、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马宇英 《神州》2013,(11):111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良好的考核方式和多元化的考核手段,以推动教学改革,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零距离就业。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服装产业的升级调整,服装产业对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依赖日益突出。中等职业学校应以实践教学为支撑,摆脱就业日趋下滑的状况,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接轨,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生产、管理、服务需求的中职服装专业人才。一、在中职服装教学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1.有利于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学根植于市场,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导向,通过实践操作有利于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熟练的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17.
刘文杰 《神州》2012,(21):12-12
中等职业学校服装类专业只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坚持以工学结合为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寻求深度的产教结合路径,才能真正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办成具有开放性和生命力的专业。  相似文献   

18.
<正>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就业为主,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会出现和产生各种困惑。因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刘连刚 《神州》2011,(5X):44-45
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完整的学分制教学制度、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出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措施、基本方法,有利于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对其进行研究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实施学分制已呈不可逆转之势,而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和体制创新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高倩  林忠文  张国林 《神州》2012,(2):40-40
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结合机电专业课教学的现实情况,机电专业课教师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主体,从实践中去感悟课程改革的理念,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真正体现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怎样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实训手段,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合格的技能型劳动者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对机电课程教学的体系及教学设计原则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