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资本入侵文化领域,文化变得以商品为导向,失去了其独立性;文化艺术和技术结合,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使得文化高度一致,文化失去了其个性,损害了受众的审美能力;文化工业以虚假的承诺,麻痹受众,潜移默化中维护意识形态的统治,让人们失去反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云帆 《神州》2014,(6):22-22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远大前程》讲述了主人公皮普的远大前程梦想由虚无到实现再到幻灭的人生历程。小说以多条线索共同建构起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自我救赎与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在主人公皮普的自我救赎之路上曾出现过两个重要的男性人物形象,他们在故事情节中都与皮普建立或者形成了类似父子的关系,在皮普人生的不同阶段扮演着这个孤儿的“父亲”的角色,并深刻影响着这个孤儿的自我救赎过程。本文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对“父亲”形象在皮普自我救赎、人格本质的自我发现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3.
科学,是人类在理性中实现自我的物质依据。宗教,是人类在信仰中实现自我的精神依托。在理性与信仰中,人类不断地寻求自我,探索宇宙,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4.
电影剧作家、作家海默,在“文革”中被“四人帮”残害致死,死在上万瓦的聚光灯的灼烤之下。噩耗传来,海默的很多朋友和学生都哭了。 人们没有忘记海默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执教时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向文学之路;没有忘记海默以炽热的感情投身到沸腾的斗争生活中去;没有忘记海默那些闪着火花的作品;没有忘记海默在抗争江青中表现出来的坦荡和执著。 在联大鲁艺 那拉必流是热河省宁城县的一个小山村,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就设在这里。  相似文献   

5.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讲述了主人翁贫穷的年轻人拉斯科利尼科夫在生存的重压下杀害了他的女房东阿廖娜.伊万诺芙娜以及她的无辜可怜的妹妹后在善念的少女索尼娅的感化下认识到自己的罪过并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本文从小说出发阐述关于人的生存悲剧和自我救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指出了珍惜生活、热爱生活这条从生存的重压下完成救赎通向幸福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史学的发展中,最早提出人类精神史概念的当属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论各民族的精神风俗》。这部著作展现了人性、理性的文明史观,开创了人类精神文明史之先河,在西方的史学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在我国的世界史研究中,除了传统的世界通史著作外,世界文化史或世界文明史著作不断出版,  相似文献   

7.
启蒙在中国的百年遭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就是去掉蒙蔽,叫人明白。从语义学上说,作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精神现象(或曰文化现象),“启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合乎人性的文化欲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作为一个引起了精神领域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我对自己的未来很不乐观,但对中国和人类的未来比较乐观。这可能与我的哲学仍然保留着某种启蒙精神和乐观精神有关,尽管这在今天的中国可能很不时髦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出发,将天使岛诗歌作为一部华人囚禁叙事重新加以解读。认为天使岛华工诗歌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和完整鲜明的思想立场构成了一部华人囚禁叙事。它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与美国清教徒囚禁叙事三个不同的特点:一是它的种族化民族主义诉求是历史的产物,其目的是构建一个抵抗种族迫害的有效话语武器;二是它强调集体救赎,并且认为个体救赎只有通过集体救赎方可实现;三是它主张凭借集体奋斗和人类自身之力获得拯救,彰显了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的人文主义解放哲学。  相似文献   

10.
薛媛 《神州》2013,(3):8-8
《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以阿米尔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其背叛和救赎的故事。背叛给阿米尔带来了深深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桎梏,他在经历了漫长的寻觅之旅,经过了鲜血的洗礼,终于寻找到了灵魂的所在,实现了自己的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11.
“号今自我发,文章自我开”。傅山父子以恢宏博大的气魄,冲决庙堂成法的网罗,凸显自我开出的新生面,充分展现自我开发的主体性,积极践行自我发号施令的自由性。傅山(1607-1684年)生当明清变革之际,其为人清风峻节,儒林师表;其为学标新离奇,精神纯粹。他处患难之秋,启蒙精思之时,甘居林下,心怀家国大业,独辟蹊径,志在世人日用,才艺绝佳,情以治病救人。  相似文献   

12.
陈捷 《丝绸之路》2011,(16):71-72
阿多诺等理论家所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的主体和受众展开了激进的批判和否定。本雅明关于机械复制技术对高雅艺术品的冲击,与阿多诺观点相似,但在对大众文化和受众的认识层面却有差异,后来的文化研究学者继承了他的观点,并展开对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批判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陈嫒 《神州》2012,(9):48-49
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主要人物C太太的心理状况和内心冲突进行分析研读,剖析隐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灵魂。同时,我们可以从人物精神世界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到人类面对这种冲突时所面临的艰难选择。  相似文献   

14.
陈琦 《神州》2013,(8):168-168
哲学是关于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学说,是人类的精神追求。哲学源于人对自然与"自我"存在过程的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哲学增长人的智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哲学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趣谈邓小平有水平,盛赞习近平有智慧人物简介鲍勃·霍克,1929年生,澳大利亚工党领导人,1983年至1991年任澳大利亚总理,被誉为"APEC之父"。11月5日,为期7天的APEC会议周在北京拉开帷幕。由中国APEC发展理事会等举办的2014"APEC中国日高峰论坛"也在京举行。论坛嘉宾之一是澳大利亚前总理、被誉为"APEC之父"的鲍勃·霍克。这是85岁的霍克第一百次访华。他的行动非常缓慢,说话也慢悠悠的,有时候需要助手在耳边大声重复,才能明白记者的问题。然而,当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请他聊聊历次访华期间遇到的那些有趣的人和事时,霍克立刻来了精神。他兴高采烈地  相似文献   

16.
潘天寿谈艺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天寿谈艺录□潘公凯艺术与人生艺术为人类精神之结晶,又为人类精神之食粮。———论画残稿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论画残稿艺术为人类精神之食粮,即人类精神之营养品。音乐为养耳,绘画...  相似文献   

17.
川端康成晚年的代表作《山音》仍然表现出“处女性”崇拜这一主题。信吾精神饥渴和委顿,内心充溢着怅惘、空虚、失落、孤独和死亡的哀怨与恐惧,他希望获得解脱,希望得到精神的救赎。他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归宿,寻找一种救赎的精神力量。信吾潜意识中所期待的能使之获得救赎的力量是通过女性来体现的,他探寻的目标也具体化为女性,尤其是女性美。以信吾为代表的男性形象在这种“处女”的爱中汲取无限的生命力量。川端康成作品中对“处女性”的崇拜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憧憬。对“处女性”的崇拜源于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也是作者对自己孤儿根性的一种解脱和拯救。  相似文献   

18.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出发,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全球化的初始、新航路开辟、科学革命的成功、欧洲内部思想的跨文化交流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等背景有关联。18世纪启蒙哲学家试图启迪民众心智,使之脱离被动的心态,所以他们对人性及其思维状态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还依据理性对未来社会做出展望。本文从概念史的视角,探究组成启蒙思想的子概念即宗教宽容精神、怀疑批判精神、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内涵及意义。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早已超出18世纪和欧洲范围,对这场思想运动的背景和意涵的再反思可以加深学界对人类思想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厘清旅游者角色认同与实践机制,对高质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有裨益。本文聚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遗产地,基于角色理论和场所精神,构建“角色—场所”研究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重走长征路”旅游者在场所中的认同与实践机制。研究发现:(1)角色情境由长征沿线持续性长征场所和流动性地方场所双重架构,场所精神由持续性长征精神和流动性地方精神交织构成;(2)角色实践呈现角色间互动和角色场所互动两种模式,旅游者与东道主、历史事件人物及自然生态空间的互动是主要的角色实践行为;(3)角色认同发生在角色与场所互动过程中,旅游者在互动实践中产生自我认同、国家认同与人类身份认同,人类身份认同来源于人类身份属性和场所刺激两方面。本文引入人类身份认同与流动性地方场所精神,拓展了红色旅游中的角色认同理论与场所精神,以期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郭帧 《收藏家》2012,(11):75-78
人类是智慧之灵,在大千世界中寻找到绘画这个媒介抒发内心的悸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自然万物对人类内心的寄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山水画则承载了这一使命。追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艺术精神,其初衷是为了更好地阅读自己,更好地表达自我,更好地观察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