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庋藏于广州学海堂的《皇清经解》板片大半毁于战火。咸丰十年(1860),以学海堂师生为主体的补刊人员对板片进行修补校勘,使这部清代经学巨著得以继续刊印流传。已有的研究注意到了以陈澧(1818-1882)为主的学海堂学者群体在补刊《皇清经解》中发挥的作用。[1]此外,作为当时广东最高军政长官的两广总督劳崇光(1802-1867)不但是补刊的发起人,也为促成其事作了很大的努力。一、"巨书顿成缺典"清代广东自阮元  相似文献   

2.
学海堂是清代著名学者阮元(1764—1849年)任两广总督时在广州倡办的,成为当时广东的最高学府。 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封疆大臣。在任两广总督期间(嘉庆二十二年奎道光六年,即1817—1826年),还兼任广东巡抚,兼署学政、粤海关总督等职。他重视文教事业,除倡办学海堂外,还设局修志,组织人力重修《广东通志》,于道光二年(1822年)成书,全书共334卷,470多万字,是一部权威性地方文  相似文献   

3.
程美宝 《清史研究》2007,(2):120-124
《学海:十九世纪广州的社会流动性与身份认同》①一书,是美国中国研究学者麦哲维历经十数载完成的力作。作者在前言中说,他希望自己无负乃师所望,写出一部思想家的历史(a history of intellectuals),而非仅仅是一部思想史(an intellectual history)。读毕此书,笔者认为作者不但已经实现了其导师的期望,而且在很多方面的讨论,很可能已经超越了他自己原来预设的范畴和深度。《学海》一书,以道光年间两广总督阮元在广州建立的学海堂为中心,考察了19世纪聚集在广东省城和珠江三角洲的文化精英在家庭背景、治学途径、事业选择等方面的种种面相,由…  相似文献   

4.
正陈澧(1810-1882),字兰甫,广东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自道光十四年进入阮元在道光初年任两广总督时所创的学海堂为专课生,又于道光二十年被聘为学海堂学长;后在同治六年(1867)出任菊坡精舍首任山长,是清代岭南学术中兴的代表人物。陈澧著述颇多,其珍贵手稿《东塾先生读书记》《陶诗编年》等即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下称"中图"),部分已校订出版,但还有部分散佚的作品有待整理。最近笔者在中图发现一卷共十七页陈澧手批的《学海  相似文献   

5.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1817—1826间任两广总督)督粤时在广州建立的学海堂 ,是晚清一个重要的地方学术中心。学海堂设立八大学长负责日常管理 ,曾在学海堂担任学长的几乎都是当时广东最有名的学者 ,同时他们也是热心地方事务的著名士绅 ,从鸦片战争、洪兵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到筹组晚清资议机构 ,都不难发现学海堂学长活跃其中的身影 ,①俨然是“广东高级官员的智囊团”。 ②鸦片战争前 ,鸦片严禁、弛禁问题是引起学海堂学长积极参与讨论的问题之一 ,重建相关史实 ,不但可以补充鸦片战争史的若干细节 ,还从一个侧面反…  相似文献   

6.
《皇清经解》辑劾始末暨得失评骘陈东辉《皇清经解》为阮元任两广总督时,组织人力在他创立的广州学海堂中所辑刻,故又名《学海堂经解》。阮氏主张用金于书,遗经于世。他曾曰:“夫遗金不如诒经,犹徒为一家读书计耳,易若以书公之天下后世乎!世之有金者无所不为,独不...  相似文献   

7.
学海堂考略     
学海堂是阮元任两广总督时在广州创立的书院,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清代乾嘉学派学风的发扬和总结,而且与此前阮元在杭州创立的诂经精舍一样别开生面,影响深远,是清代书院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近年有关学海堂的记述和研究著述不少,但在学海堂创办时间及其教育制度的记述上或勾勒不清,或与史实有出入,或以讹传讹。试举较有代表性的一例:  相似文献   

8.
周中 《羊城今古》2002,(3):60-61
宋代为祀理学开山始祖周敦颐,由官府始建濂溪书院于广州府城春风桥北转运司署旧址。元季毁于火。明英宗正统二年(1436)重建于广州药洲之西奉真观旧址,有演极堂及两外斋舍,额以濂溪书院,屋凡数十楹,内有周元公祠。明天顺八年(1464)时任监察御史涂伯辅修葺书院,建爱莲亭。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时任按察史宇元善疏池中淤泥,  相似文献   

9.
《桂林风土记》唐莫休符撰。有瞿氏铁琴铜剑楼藏钞本、丁氏八千卷楼藏钱南白钞校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钞本、德化李氏木犀轩藏小草斋钞本及吴枚庵手钞本、汉唐地理书钞本。《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淡生堂余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莫休符,开建(今广东封开县)人。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任融州(广西融县)刺史、春州(广东阳春)刺史。  相似文献   

10.
今年,南京市人大审议了《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条例》,准备用立法的形式保护民国建筑;国务院颁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南京的中央体育场旧址、国民大会堂旧址、中央大学旧址、金陵大学旧址、金陵女子大学旧址等一批民国建筑赫然在目。  相似文献   

11.
正雅集是文人生活中一道不曾缺席的风景,同时亦是时代的风景,历史的注脚。不同时代背景下,雅集展现出不同的景致,因应时代风云变迁之下,文士的不同需求。清道咸间(1821-1861)的羊城诗坛,雅集也因为时代的变幻而呈现别样的风景与内涵,更成为学海堂文人群体建构的催化剂。清道咸间,政局的动荡,战火的燃烧,剧烈地震撼着广州每一个人的生活。传道授业解惑,游宴唱和论文,学海堂人安宁而悠然的日子顷刻支离破碎,被迅速卷入颠沛流离的暗流之中。由鸦片战  相似文献   

12.
<正>李鱓(1686-1760)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世人谓"字要板桥,画要复堂",可见他的画在八怪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而李鱓的故居、别墅与墓地究竟在何处?却真伪难辨。现在能看到的"李鱓故居",只有一方嵌在原兴化昭阳中学西北角教工宿舍围墙中的"李鱓故居遗址旧址"石碑,这是1983年10月纪念郑板桥诞辰290周年之前,县文化部门请江苏省委原  相似文献   

13.
尹珍务本堂     
黄明福  黄明石图 《文史天地》2014,(6):F0004-F0004
尹珍务本堂位于贵州正安县新州镇。尹珍(字道真),东汉时期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其先后师从许慎、应奉。务本堂原为尹珍“手建草堂三楹”。明万历年问遵义知府孙敏政在草堂旧址建祠,以纪念尹珍。此后曾多次修葺,今中堂大梁上“光绪十二年”字样依稀可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后期的岭南书坛,碑学逐渐兴起,大有推波助澜之势,帖派书法日渐式微,帖派代表书法家有:罗天池、陈澧、陈良玉、孟鸿光、居廉、汪琼、陈璞等人,陈璞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陈璞与陈澧、陈良玉同为学海堂学长,他们的书法以“古典雅正”为尚,书风相互影响,同时影响到学海堂的一批学子,形成了岭南帖学的流派。从而,影响了近代的岭南书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自唐宋以来西湖孤山区域纪念白居易、苏东坡祠堂的变迁历史进行了梳理,再通过对《阮元年谱》等确凿史料的分析,结合白苏二公祠碑廊内三块清代原碑内容,证明了专门祭祀白居易、苏东坡二公的"白苏二公祠"应建于民国后期,而非《杭州通鉴》误记的清嘉庆三年(1798)。  相似文献   

16.
广州学海堂创办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迄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其存在的83年间,一共有学长55人,招收专课肄业生16批,约260多人.无论学长,抑或学生,大都是晚清广东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坚和主要参与者,他们对近代广东文化教育事业崛起,乃至部分文化、教育、学术和科技事业处于全国前列位置,起着重要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广州农讲所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旧址原为番禺学宫(孔庙),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1926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此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由毛泽东任所长。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广州农讲所旧址红砂岩石柱主要分布在崇圣殿和东西两廊。崇圣殿六根红砂岩石柱为高5.60米、周长为1.28米的等八面立柱体。六根石柱除靠近底部外侧有少许轻微风化现象外,其余部位均保存状  相似文献   

18.
<正>1860年,第三次大沽口战役爆发,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天津,当时英国军队中有军医随军。天津沦陷后,英军在天津城东门外(天主教仁慈堂旧址处)建立了一家施诊所(英文称hospital)。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后,  相似文献   

19.
阜昌街是过去汉口英租界的一条重要街道。1946年改名为南京路。阜昌街当年的知名单位及其房屋建筑,在沧桑岁月中,虽然早已消失,但它们的旧址尚可找到,如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波罗馆、维多利亚会堂、俄商阜昌洋行、天主堂医院等。阜昌街有3处大楼建筑——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汉口分行、汉口商业银行、大孚银行至今犹在。  相似文献   

20.
阮(1380-1442年),一名黎,号抑斋,是越南后黎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阮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出身于陈朝宗室贵族之家,崛起于陈末黎初的纷繁战乱之中,其生平和著述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依据收藏于越南国家图书馆的阮作品集《抑斋遗集》的内容并结合前人一些研究的成果,对阮的生平及其著述进行了一番梳理,以期对阮其人及越南古代史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