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文本的以无意义回绝意义,以没意思取代意思,以无内容回绝传统叙事呈现的另类写作,作出了自己理解的剖析.从主人公精神之士的毁灭,窥视作者的另一副人文情肠、两种不相融的理念和写法奇妙地统一在作者老到叙事的笔下……  相似文献   

2.
纪文 《炎黄春秋》2001,(1):71-71
最近,听说一件事,颇觉得有点意思。某地某刊,因为坚决拥护改革、开放方针,坚持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为办刊原则,敢于说真话,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是,却受到少数“左”派人士的忌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几位“左”派人士于无计可施之时,突生一计,向上面写匿名信,状告某刊“宣扬自由化”等诸种罪状。  相似文献   

3.
李涵秋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叙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兼及其他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逆时序"的叙述和空间的挪移扩增叙事容量,背景氛围成为重要的叙事结构手段,有的形成收放自如的平面网状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吸收了我国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典小说的结构特点,同时也容纳了当时翻译小说的结构技巧,但有时为了扩容,晚清"谴责小说"结构的松散缺点也不能避免。  相似文献   

4.
罗德琼 《沧桑》2009,(6):242-243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以其恐惧和超自然的哥特式故事见长。坡的故事表现了超自然多种复杂的主题。哥特式超自然的风格以幻觉的方式提供有效地表达死亡和毁灭性恐惧的手段。通过超自然的主题所提供的象征性标示,我们可以识别爱伦·坡小说中四种主要死亡观念模式:毁灭、被迫、分离和变形。  相似文献   

5.
即便对于西方的史学界来说,中世纪西欧的历史无疑也是一个晦涩艰深的研究领域。而语言、信息乃至文化传统的限制,更为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探讨设置了种种障碍,要撰写出一部学术专著乃至一篇象样的学术论文,非积多年之苦功而不可为。倪世光教授新近发表的《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一著,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学者在西欧封建社会史中的刻苦求索,理应引起史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叶愚 《神州》2011,(18):102-103
在30年代末,随着"9.18"事件的爆发,抗日成为当时的主流话语.萧红自然加入其中.这时期的作品后来结集为《旷野中的呼喊》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中,那种话语与经验的冲突几乎消失,因为多数作品里所述的经验与她的实际生活还有  相似文献   

7.
在流浪中寻找精神的家园——论张炜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中国当代文坛最具有本质意义的痛苦者和孤独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小说一直不停地在流浪中寻找,在寻找中流浪,他不仅向着苍茫的大地寻找着生命的皈依,还向着家族的精神血脉顺流追溯,赋予流浪更深层的文化意蕴,最后他似乎找到了他流浪中要寻找的精神的家园并且建构了“我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1987年11月出版了陈启能著的《美国的思想库和美国社会》一书。这本书是作者在美国作研究工作时,有意识地对美国社会进行观察,并将所积累的素材写成的。它值得对美国历史和现状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这本书的特点是,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和出访观感,而是结合作者亲身经历,在综合分析大量  相似文献   

9.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通过最近几年中国近代史知识的普及,这已是妇孺皆知的了。但是,当我看到一本名为《中国历代名臣》(李桂海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的通俗历史读物所提供的答案时,我几乎惊呆了。那本书告诉读者说:  相似文献   

10.
诗人娜夜在当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少数民族诗人,她很少强调她的民族身份,诗中也未见鲜明的民族性。实际上,她诗中的“民族记忆”是以一种隐性方式呈现,诸如神、天堂等词语漫不经心的显现、“鹰”的意象频繁使用等,这些都与她的民族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一种角度而言,是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展现,民族记忆的呈现要立足于整个中华文化的基点之上,并且要将个人民族记忆融入整个中华文化视野中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1.
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这两年,党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做了几件大事,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准备。这两年基本走向是前进的,不能只说是两年徘徊。但在前进的过程中,围绕"两个凡是"、邓小平复出和天安门事件的平反等发生了曲折和斗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这两年作出的论断"在徘徊中前进"是确切的。如实肯定这两年,既符合历史事实,也符合决议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地狱图》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集《宇治拾遗物语》、《古今著闻集》中的一些故事。但是,原故事在小说中占的比重是微弱的,这篇小说主要是作者的重新创作。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良秀的塑造,表现了作者以艺术反抗现实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更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在美学上的一种探索——在“罪与丑”中提炼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3.
罗斯福在1905年和1906年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分别花了较长的篇幅谈美国排斥中国和日本移民问题,态度与拟要采取的措施却大不一样.对中国移民,他态度生硬、冷漠,强调要严格排斥劳工;对日本移民,他热情洋溢,说要采取一切措施加以保护.此种差异仅以罗斯福的种族主义思想加以解释是不够的.他对实力的崇信才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民的中流砥柱——回忆周总理在“文革”中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在若干重大问题上的斗争吴庆彤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发动和领导的。他的出发点是反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