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正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传统士人也向着现代知识分子转型。许冠三在《新史学九十年》中认为,\"与梁启超、胡适一类‘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学者对比,顾颉刚无疑是一位纯学人\"。但在近代政治环境极其复杂的大背景下,顾颉刚作为一个有着巨大社会声望的学人,他个人的命运无疑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相关联,他的学术始终面临着\"致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从追求致用到向往求真--四十年代中后期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动向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中国史学界,存在着为学问而学问的“求真”史学和为变革现实而研究历史的“致用”史学,进入40年代后,这两派呈现出若干逆向运动的迹象。本文主要探讨了40年代中后期唯物史观派史学所呈现的新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4.
我们称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想为"幸福教育",其幸福观中体现了他对青年的要求。本文试图探讨陈独秀幸福教育的内容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逝世后,毛泽东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众多中共高官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四年后,风云突变,中共以批武训为名对陶行知彻底否定。陶行知身后的几十年里,褒贬之中均存在不实之处。秉承陶行知一生求真的衣钵,文中对陶行知与中共的关系做一些\"求真\"考论,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陶行知。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的功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的功用不在于“求真”、“致用”,因为求真是历史学的职责,致用是历史学的义务,并非历史学独有的品格。历史学的功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史学的任务看,其功用在于记录保存历史、追求真实;从史家的动机看,其功用在于借史抒怀、求知释疑、谋求生存和建设化;从史学的作用看,其功用在于满足人的精神欲求和生成知识;从史学的应用看,历史学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创适,也可以用来破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精神的满足和知识的生成将是历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向。 相似文献
7.
8.
9.
历史学是通过史学家的主观认识来表达客观历史的 ,史家的记载与客观历史之间总存在不能符合之处 ,有的是因认识能力的限制而造成的差距 ,有的甚至是主观有意加以歪曲。因此 ,世代进步史家对历史真实性的不断追求 ,就构成史学进步的重要阶梯。所以说 ,求真精神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更是代表了乾嘉学术的最大特色。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以下简称《札记》)中所做的工作 ,更是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他全面考察了历代正史 ,对史家笔法进行了评判 ,对那些曲笔回护的史书给予揭露 ,对一系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力求持论公正 ,贴近于事实。他… 相似文献
10.
读着河南省政协主席范钦臣、河南省人大副主任袁祖亮等领导为老师鲁德政先生新著《志鉴文集》的题词和撰写的书序,翻阅着一幅幅照片和107篇文章的目录,我的思绪伴着文集的墨香进入对鲁师为开拓河南史志事业,奔波于各市、县,特别是对洛阳史志事业热情指导的回忆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史学大国,我国史学的特点是: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的连续性;传世的历史文献十分丰富;历史编纂形式的多样性;重视人事、重视经世致用的社会性。中国史学在长期的发展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近年来我国史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造诣的史学工作者,应该关注史学发展趋势,关注有倾向性的史学现象,促进中国史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这是我们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如果从史学思想的角度考察问题,就会发现我国传统史学经历了从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转变的过程。这两种史学思潮在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各方面都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特征。揭示由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转变的内涵及其意义,有助于阐明中国传统史学发展中某些内在规律。可以进一步深化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往中国历史学轰轰烈烈的专题讨论,不仅凝聚了史学界的绝大部分精力,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或历史解释系统。它决定着中国史学的研究与编纂,塑造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当前的史学学术转型无论如何不可能回避这些旧课题。从史学学科体系的角度看,改造旧课题,将其转换成为新课题,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史学学术转型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史编纂坚持求真的原则,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科学的方法,广泛地搜集史料,精审地考证和选择史料,保证史料的客观性;秉笔直书,评价公允,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客观地探讨历史发展规律,体现出先进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的科学内容,为人们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达到了史学经世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是当代史学得以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料之一。发掘和继承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作为我们史学创新的起点,这是当前历史条件下史学发展的要求。近50年来国内关于史学传统的研究从整理史学遗产工作开始,对史学传统的研究逐渐从内容的总结上升到对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的挖掘,并就一些史学传统之间的联系和现实意义展开讨论,出现了活跃的局面。从中可以预见中国史学传统研究的趋势和前景,为新时期史学进行新创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Xin Che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06,1(2):199-213
Use, truth and time 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epistemological structure of history. That structure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 pre-modern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befor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history took
place), modern (the period of professional history, from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1970s), and post modern (post
1970s). In these three stages, use, truth, and time successively occupied the core of the epistemological structure of history.
Postmodernist history, which puts time at the core of its epistemology, is an extreme form of historicism. Even more than
historicism, it has emphasized the determining effect of time and change on historical truth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he privatization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reading has prodded history to become experimental. Experimental history no
longer proclaims the truth about the past. Instead, under specific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it strives to produce texts that
will be recognized by individual historians and provides these texts to readers, who will make their own judgments. Whether
these texts are true will be decided through the uses they produce. In this way, any historiographical practice will be an
experiment conducted by an historian in the present and that will consist in searching for the truth about the past. The success
of this experiment will depend entirely on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that is, on the conditions provided by the reading
environment.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Beijing Shifan Daxue Xuebao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Vol. 5, 2004 相似文献
17.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中国史学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艰难地然而终于剥离传统史学的脐带,迈向史学现代化的新途。在这一过程中,中西史学的交融呈现鲜明的特点:史学的传播渠道由欧美直接输入为主,以取代从日本的间接输入;中国学人留学欧美成为时尚,从欧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中西史学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传播西方史学的主体;而传播的内容以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历史哲学的引入更令人瞩目;出版机构在民国时期中西交流中起到重大和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追求诗意的课堂,音乐更是诗的延伸.是诗的魂灵,音乐课又怎能够不充满诗情画意?在我们的音乐课,那更应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因为教材更多偏重于对音乐的欣赏,那行云流水般的天籁之音,那历史沉淀的经典之作,那流行的时尚元素,无不诉说着心灵最美的诗。而大点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他们年龄就是一首最美的青春之歌,心中荡漾着对未来的美好懂憬与向往,看什么都会在心中吟成一首懵懂的小诗,他们的作文已少了童年的稚气,语言也更成熟,头脑中会有无数色彩绚丽的画面,这是他们的年龄所致,这也是我们音乐课堂更应充满诗情画意的理由之一,理由很多,但如何让音乐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是做音乐教师应不断思考的。 相似文献
19.
论日语请求行为得体性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请求行为普遍而且敏感,它是人类交际中不可避免的社会活动。得体性作为请求行为所必须遵循的礼貌原则,既牵涉到语言自身,又牵涉到许多诸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环境、地点、时间等社会文化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学生运用日语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时出现的语用失误,探讨中日两种文化在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方面存在的差异,旨在找出隐伏在这些失误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以帮助日语学习者自觉改变和调整固有的框框,提高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家与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广大爱国史学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以抗敌御侮为学术主旨,自觉为抗战提供历史借鉴、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面向大众开展历史知识的普及教育,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展开思想交锋和学术争鸣;其学术活动在回应时代需求的同时,也使史学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