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金华地区的村落建筑凝聚着灿烂的礼乐文化。以仁释礼、以礼齐家,传承中国的传统道德和儒教思想的建筑语言,贯穿着由宗祠、住宅、风水、牌楼、戏台、雕刻等组成的金华村落礼乐文脉。这些古建遗存为研究金华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与礼乐思想的关系提供了可靠而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河南明清地方建筑与官式建筑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格,成为世界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明清时期的建筑,在唐、宋、元时期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潮。北京、承德等地的古代建筑,严格按照清廷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技术规定进行营建,习惯称为“官式建筑”。但由于地区和民族的不同,各地的建筑有相当大的差别。笔者调查了河南各地近三百座明清时期的木构建筑,发现这些建筑的地方特色尤为突出。其建筑手法和结构特征,与官式建筑差别很  相似文献   

3.
河南明清时期的会馆建筑融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风格为一体,装饰繁缛,内容丰富,并采用了民间传统工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  相似文献   

4.
明清徽州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其建筑在规划设计、风水理论、美学原理及营造技术方面堪称独具特色,也是在世界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瞩目。徽州地方建筑突出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理念。明清徽州建筑中的和谐理念与徽州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程朱理学的流传与发展、徽商经济的崛起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丁村,历史悠久,人文昌达,东依塔山,西临汾河,北接尧都平阳,南近晋国新田。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金城环抱,是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丁村人”和“丁村文化”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在十万甚或二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中华民族的远古先民便在这里栖息、繁衍、劳动、生活,创造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丁村文化”。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丁村居民又在这块宝地上创造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艺术,浓郁的书卷气息,多元化的建筑群体布局,充分体现了明清晋商建筑文化艺术特征。早在1988年,丁村民宅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6.
臧丽娜 《民俗研究》2004,(1):129-139
明清时期的苏州东山民居主要分布在苏州市东山镇新义村、陆巷古村、杨湾古街等地,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明善堂、绍德堂、瑞蔼堂、凝德堂、遂高堂等。通过对这些东山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建筑装饰特色的实地考察,可以看出这些古老的建筑物既具有苏派民居的典型特征,又具有独特的地域建筑艺术特色,体现了当地“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并由此折射出民居文化中蕴涵的传统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7.
近代建筑史中,"传统复兴式"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亨利·墨菲的众多作品中所体现的明清官式建筑元素,反映出其对传统建筑的借鉴与创新方式,也反映了192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核心特征的认识。"传统复兴式"建筑的设计,始终与传统建筑本体的深入研究密不可分。因此,墨菲等外国建筑师对"传统复兴式"建筑的早期实践,不仅是当时社会语境下对传统建筑认识的客观反映,也从一定层面推动了当时建筑设计和建筑史研究领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关注,具有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风水,在人们的眼中,带有神秘的迷信色彩,但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现象,却并非毫无根据。将天文、地理、生态环境等科学依据和堪舆结合在一起,也许能理解为什么丁村能成为风水福地。20~10万年前,人”在这里生活,生活的基本条件,生存,气候温暖、丁村就有“丁村这首先要有人类即有水、有生物避风向阳,适宜人类居住。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厚的人类生活条件,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面屏、环水、枕山,造就了丁村这块风水宝地。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山西民居建筑的木雕,主要用于门楼、檐柱、雀替、枋头及廊柱等处,有时在窗格、栏杆等处也常常采用木雕构件,使古建筑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富丽华贵的格调。木雕艺术在古建筑中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而且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审美创造的悠久历史,为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大高玄殿自明代嘉靖朝建成以来,一直为明、清两代皇室所使用,建筑的匾额名称、平面布局以及外观形式,都经历了诸多变动。文章通过梳理相关历史文献,尝试复原明代大高玄殿的初始平面布局,考证清代大高玄殿建筑变动的具体内容,以便清晰呈现明、清两代大高玄殿建筑群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卢勇  沈志忠 《安徽史学》2011,(6):109-112
<正>高家堰大堤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的东岸堤防,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建安时期,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大堤主体部分由千斤条石砌就,用石达60万立方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石质人工堤坝,有"水上长城"之誉①。今天所见的高家堰大堤主要建  相似文献   

12.
皖南余音     
“世界美景看中国,中国美景看皖南”,最具中国特色的古韵之美,在皖南体现无疑.这里有着很多远离世俗喧嚣的古村落,在摄影师的眼中如同净土一般,人少景美. 寻访竹编老手艺 这是我第二次去绩溪县磡头村了,上一次还是油菜花刚刚落尽的时节,这次则是秋末冬初,虽然季节不同,但同样的细雨绵绵,难见晴空,巴士载着我们一路风驰电掣,路两边的田野风光看上去一如旧识.  相似文献   

13.
逍遥游皖南     
曹怀新 《旅游》2000,(1):2-5
  相似文献   

14.
皖南事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关系史上重大的历史公案。对于这一事件历史早已作出了公正的审判。这是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破坏团结抗日、破坏统一战线、进行反共反人民活动的严重罪行。皖南事变对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和抗日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建筑是一独立的系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同中国文化一般,历史悠久,影响广阔。其基本结构与布局之原则,经数千年而无大变。古民居作为中国古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时代的载体,它既能体现当时的制造工艺水平,又能折射出这一时期内人们的思想认知。是其时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世俗国情的浓缩与集成。太原地区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中尤以民居为多。本文列举其中两处为例,从这些民居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风水理论对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太原市现存的明清建筑特色及雕塑艺术作简要介绍,以期能引起人们对太原市文物保护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7.
太原市现存的明清建筑特色及雕塑艺术作简要介绍,以期能引起人们对太原市的文物保护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8.
皖南地区铜矿资源丰富,两汉时期的皖南属于丹阳郡,丹阳铜以质优量多而闻名全国.两汉时期皖南铜矿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开采和冶炼,同时兴起了铸钱和铜镜制造业,从而扩大了皖南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增强了皖南地区的经济实力,推动了皖南的农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可以说皖南铜在皖南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毗邻徽州的宁国府旌德县方氏宗族,在明代以降的数百年间,随着自身实力的发展和社会环境之变化,激发了追求地方影响力的强烈愿望。通过编撰家史,他们将地方名人方元荡奉为始迁祖,创造出与旌德县名相关的"方德让家"传说。此举巩固了地方精英对方氏宗族的支持,得到地方社会的认可,官方志书还纳入其家史。这些都使方氏在地方社会主导权的竞争中赢得了绝对优势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旌德方氏塑造谱系和宗族形象的动态历程,揭橥其背后蕴含的地域文化传统,有助于理解明清宗族世系塑造与皖南社会变迁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39年早春2月,皖南山区,春意盎然,清风拂面。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从重庆出发,绕道桂林,不辞辛劳,跋山涉水,亲临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皖南泾县云岭。周恩来此行,肩负党中央重托,要妥善地解决新四军有关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